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华阳 《世界地质》2000,19(3):271-276
从两方面总结了前人关于土体本构关系的成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一方面,从宏观现象学角度介绍了剑桥模型、弹性-硬化塑性模型以及为描述循环荷载条件下土的本构特性所建立的多重屈服面模型和边界模型;另一方面,阐述了土的微观结构和土微结构力学模型的研究状况。认为今后的土本械模型研究趋势必将与土的结构性研究紧密相联,成为21世纪土力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3.
典型膨胀土的若干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章军锋  周永胜  宋茂双 《地球科学》2022,47(8):2744-2756
实验流变学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手段研究地球内部主要组成物质在差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流动的学科.伴随着流变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流变学在过去30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的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简要介绍了实验流变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围绕岩石圈、软流圈、转换带和下地幔流变学实验研究和中深源地震机制的研究总结了实验流变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提出由物质成分和热结构控制的地球不同圈层流变学性质的三维结构是当前实验流变学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实验流变学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深部粘性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拟建矿井龙固矿深部粘性土的微观结构,并进行了力学强度的测试,初步探讨了其工程地质特征及影响因素,其结果可为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粘性土微观结构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回顾了粘性土微观结构研究的发展历史, 分析了我国微观结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沼泽土微观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微观形态、微结构特征、粒度分析、土颗粒间的排列方式、孔隙大小分布、有机质含量以及矿物成分等方面对三江平原的两种沼泽土和北京翠湖湿地土进行了一系列微观结构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沼泽白土和翠湖湿地土与一般软土性质相似,但沼泽黑土含水率、液性指数、孔隙比、孔隙数量、孔径和孔隙体积远远大于沼泽白土和翠湖湿地土,有机质含量最大,特性明显突出.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对沼泽土特性的认识,可为沼泽地陷落体救助和沼泽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等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淮南刘庄煤矿主井地基的人工冻融土为研究对象,以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与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内在原因。此外,还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及其变化与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中微观结构对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冻融前后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受到土的种类、埋深、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且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冻融前后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淮南刘庄煤矿主井地基的人工冻融土为研究对象,以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与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内在原因。此外,还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及其变化与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中微观结构对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冻融前后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受到土的种类、埋深、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且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冻融前后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粗粒土试验与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粗粒土既是一种天然地质体,又能用作建筑材料,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力学性质研究对实际工程实践至关重要.在大量关于粗粒土试验与力学性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分析和总结:将粗粒土试验分为三类,包括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和数值试验,分别对每种试验的试验原理、仪器、方法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粗粒土力学性质研究现状,重点对粗粒土的剪胀性、颗粒破碎性和软化性这三种特性从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描述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粗粒土力学性质研究方面存在如下不足:现有方法和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宏观特性发生机理假设缺乏客观验证、宏观特性难以用细观力学演绎、多相耦合下的力学性质鲜有研究.最后,从试验、理论和数值仿真试验角度提出关于粗粒土力学性质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岩石流变已成为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重视。由于浅、表岩石圈层中煤岩是含气、含水的多相介质有机岩,具有低杨氏模量和高泊松比的岩石力学性质,因此其流变行为与无机岩类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国内研究者主要通过在天然条件下的煤层流变不同尺度的观测,并进行高温高压变形实验与天然条件下煤岩流变的对比研究,用以阐明煤层流变的特征;通过观测、实验与模拟分析,获取流变参数,探讨煤层流变过程,建立流变模式,进而揭示煤层流变的机理与制约因素。在分析国内外煤层流变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煤层流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对煤层流变的研究既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地球层圈构造和地球物质流动的认识,也可为煤层的合理开采、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煤矿瓦斯突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动力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地球化学过程演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地球化学动力学形成发展与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地球化学动力学(特别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某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上地幔流变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橄榄石单晶与多晶集合体的实验和野外观察,但对辉石的流变学特征知之甚少,虽然辉石亦是上地幔岩石的主要组成矿物.因此,查清斜方辉石的流变学行为、塑性变形机制、重结晶作用以及与其共生的橄榄石之间的流变强度差等,现已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的新的热点课题.新疆中天山南缘库米什地区的榆树沟高压变质地体中出现地幔超糜棱岩,其中带状拉伸的斜方辉石(En90)碎斑晶发生了强烈地弯滑褶皱,周围橄榄石(Fo90)重结晶成细粒(~10 μm)多晶基质.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单晶斜方辉石的褶皱主要通过单一的(100)[001]滑移进行的,而细粒重结晶橄榄石基质的变形机制则最可能以超塑性(颗粒边界滑移与扩散)为主.单晶斜方辉石发生弯滑褶皱,而不形成常见的膝折(Kinks),说明所处物理化学条件下斜方辉石晶体位错攀移与原子扩散并不足够活跃.此外,即使其晶格发生高达140.的旋转,斜方辉石依然没有发生光学显微镜下足以识别的重结晶结构,说明启动重结晶作用的临界剪切应变应不少于5.5.根据现有的层状材料的褶皱理论,推测榆树沟高压变质地体中地幔岩发生塑性变形时位错蠕变的斜方辉石的流动强度至少比相同条件下超塑性变形的细粒橄榄石多晶基质高近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国内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延军  张延诘 《世界地质》2000,19(4):375-378
真空预压法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软基处理手段,已成为排水固结法中的重要组成,其适用范围日益扩大,真空预压法的机理、计算方法、效果检测、施工工艺在大量的实验和实测资料对比的基础上不断成熟,真空预压法在微观机理以及三维分析方法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应考虑其环境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5.
菱形石香肠简单剪切成因模式及其构造流变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志勇  曾佐勋 《地球学报》2006,27(6):537-542
菱形石香肠虽常被作为指示剪切作用的标志,但其形成过程和流变学意义并未完全清楚。纯剪切模式作为一种已被认可的成因模式表明菱形石香肠也可能在简单剪切作用下形成。本文从石香肠与基质的流变差异出发,提出了菱形石香肠的简单剪切成因模式,建立了简单直观的平面模型,即方形石香肠置于方形基质中,后将其简单剪切变形分解为旋转和纯剪变形两步,并利用有限变形几何学知识,计算出理论的菱形石香肠剪切角和层面转动角,其与有限元数字模拟的实验结果还是较接近的。进一步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利用菱形石香肠几何学参数(剪切角和层面转动角)求取石香肠与基质粘度比的方法,即菱形石香肠构造流变计,并运用它在湖北铁山地区获得石香肠的粘度是基质的4.76倍,菱形石香肠构造流变计扩展了香肠构造流变计的适用范围,提供了在野外快捷测算岩石粘度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泥浆的流变性及其对浆液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地分析了现有水泥浆流变性的研究成果,采用模拟计算方法,就浆液流变性对灌浆的影响程度作了定量评价。认为新拌水泥浆,可近似看作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粘塑性流体,浆液的动切力、塑性粘度和水化速度对其扩散距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粘性土微结构形态要素及其定量信息处理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胡瑞林  李向全  官国琳 《地球学报》1996,17(Z1):229-236
本文论述了粘性土微结构的形态要素及其层次关系,提出了11种结构参数并难予了相应的图像定义;以分形理论为基础确定了7项非线性结构要素的定量描述方法及其分维指标,并对其定量信息获取手段——粘性土微结构图象处理系统(MIPS)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微观测试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针对当前主要土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对关键技术和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其各自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提出其在土微观参数提取、动态测试观察、土结构性参数方面还存在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Eclogi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tle convection and geodynamics in subduction zone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in the deeper levels of subduction zones and collision belts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eclogite rheology. However, the deformation processes and associated fabrics in eclogite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compatible view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have been proposed for both garnet and omphacite. We present here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eclogite at temperatures of 1027–1427 °C, confining pressures of 2.5–3.5 GPa, and strain rates of 1 × 10?5 s?1 to 5 × 10?4 s?1. We obtained a power‐law creep for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eformation of a ‘dry’ eclogite (50 vol.% garnet, 40% omphacite and 10% quartz) with A = 103.3 ± 1.0, n = 3.5 ± 0.4, ΔE =403 ± 30 KJ mol?1 and ΔV = 27.2 cm3 mol?1. The two principal minerals of eclogite have greatly different strengths.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garnet results in a smooth increase in strength. Analysis by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shows that: (1) garnet displays pole figures with near random distributions of misorientation angle under both dry and wet conditions; (2) omphacite shows pronounced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s (LPOs), suggesting a dominant dislocation creep mechanism.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water effects on eclogite show: (3) water content does not influence the style of omphacite fabric but increases slightly the fabric strength; (4) grain boundary processes dominate the deformation of garnet under high water fugacity or high shear‐strain conditions, yielding a random LPO similar to that of non‐deforming garnet, despite the strong shape preferred orientation (SPO) observed. {110} [001] slip may dominate the deformation of rutile. Quartz displays complicated and inconsistent LPOs in eclogite. These results are remarkably similar to observations from deformed eclogites in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