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增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316例肾移植患者接受PRA检测。首先采用LATM检查,阳性患者再采用LAT方法进行检测,对高PRA患者的成因采用多因素分析。同时尝试用检测IgG1的方法替代检测IgG的方法来改良传统PRA的检测。结果:高PRA患者共有78例,PRA水平自10%~90%不等。男、女致敏率分别为18%和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时间1年以上和1年以下的致敏率分别为22.7%和2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者和无输血者致敏率分别为43%和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者和无妊娠者的致敏率分别为37.6%和7.8%,有移植史者和无移植史者的致敏率分别为78.7%和20.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有移植史和输血史患者的致敏率高达91.4%,并有输血和妊娠的女性患者致敏率为74%。PRA的抗体频率分布与HLA抗原频率分布并不一致。HLA抗原出现频率较高的有A2、A11、A24、、B60、B51、DR15、DR4等,而PRA的抗体出现频率较高的为A24、A19、A2、B13、B46、B40、DR9等。结论:移植史、输血史、妊娠史及性别是致敏因素,这些致敏因素有协同作用,可提高致敏率。某些HLA抗原更易使机体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2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峰值≥50%的高致敏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6±7.4)岁.首次接受移植者15例,二次移植者10例,三次移植者1例.亲属供肾1例,尸体供肾25例.术前要求交叉配型阴性.术后采用抗CDzs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结果 18例移植后1周内血肌酐(SCr)降至正常.2例分别于术后第2、3天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经过血浆置换3次及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后,1例3周后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另1例排斥反应未能逆转,最终摘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2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为耐激素排斥反应,经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和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排斥反应逆转.1年移植肾存活率96%(25/26).结论 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不仅需要HLA配型良好,并且要求供者HLA抗原避开受者所有预存的抗HLA抗体;术后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免疫吸附治疗在肾移植致敏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immunoads Orption,IA)治疗对清除肾移植致敏受者体内特异性抗HLA抗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例肾移植致敏(PRA〉50%)受者用彤新蛋白A免疫吸附柱行IA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免疫球蛋白及PRA水平。结果:10例患者IA治疗次数为4~15次(中位数9)。所有患者IA治疗后血清总IgG水平都明显下降(P〈0.001),IgA和IgM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RA8例转阴,1例〈30%,1例仍为100%。结论:对于肾移植致敏受者,IA是一种特异性高、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方法 测定73例预致敏肾移植受体体内抗-HLA抗体的致敏程度及抗体特异性,并与81例未致敏受体进行比较,受体以及相应供体的HLA基因型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早期移植结果 的因素(移植物的2年排斥率和生存率),包括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种类及特异性,以及供者的靶抗原.结果 预致敏受者比未致敏受体的2年预后差(移植排斥率P=0.019,生存率P=0.01),无论是以6抗原匹配(AgM)或氨基酸残基匹配(Res M)为标准,对预致敏受体而言,HLA错配数对移植物排斥率,或者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产生PRA-I、PRA-Ⅱ两种抗体的移植物受体的两年预后更差(移植排斥率P=0.001,生存率P=0.002).PRA峰值≥50%的组及其分组,移植时PRA值大于50%,他们的两年预后明显比对照组差(移植排斥率P1=0.025,P2=0.001,生存率P=0.043,P=0.024).移植时靶抗原阳性组及其分组,HLA-I阳性的组,其移植物排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高于靶抗原阴性组(P=0.003,P=0.001),高于靶抗原峰值阳性但移植时靶抗原阴性的受体(P=0.024,P=0.002).靶抗原阳性组还有HLA-I靶抗原阳性组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01),靶抗原未明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与靶抗原阳性组类似.经过血浆滤过及免疫吸附的预致敏受者(PRA处理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经处理的PRA预致敏受者的结果 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排斥率P=0.004,生存率P=0.005),3例HLA-I靶抗原阳性、按照氨基酸残基标准无错配的受体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PRA-Ⅱ阳性(靶抗原未知)的受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PRA-Ⅱ靶抗原阳性的8例受者未见超急性期排斥反应.结论 移植前PRA预处理可以改善预致敏受体肾移植后的预后,避免抗原阳性供者仍然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早期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高致敏受者再次进行肾移植的方法。方法 3例高致敏受者再次肾移植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者,包括亲属活体供肾,供受者间HLA配型良好,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均为1%,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方案并分别联合利妥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巴利昔单抗治疗。脱敏方案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或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结果 3例手术均成功,受者无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3 d血清肌酐降至正常。3例受者随访29~42个月人肾均存活,术后未发生病毒感染及肺炎,无肝功能损害发生。结论良好的HLA配型和避免供者特异性抗体是高致敏患者再次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采用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及脱敏治疗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脱敏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等待肾移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抗HLA Ⅰ类抗体)>50%的尿毒症患者35例,27例的T淋巴细胞和(或)B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阳性,8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移植前接受血浆置换(PP)联合静脉注射小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进行脱敏治疗.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抗原板检测PRA,并用相应电脑软件分析抗HLA抗体特异性.当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时接受肾移植.结果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阳性的27例中,25例(92.6%,25/27)在PP+IVIG治疗(6.2±2.1)次后转为阴性,其抗HLA Ⅰ类抗体从治疗前的(77±14)%下降至(36±17)%(P<0.01),抗HLA Ⅱ类抗体从治疗前的(52±33)%降至(37±30)%(P<0.01),最终接受了肾移植;另2例因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持续阳性而放弃肾移植.接受肾移植的25例中,有8例(32.0%,8/2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例(62.5%,5/8)为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均经治疗后逆转.随访(52±26)个月,受者术后1年和2年时的血肌酐分别为(112±18)μmol/L和(130±38)μmol/L.移植肾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6.0%和80.0%.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PP+IVIG能有效地对高致敏患者进行脱敏治疗,但术后AHR发生率较高,其近期效果可以接受,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desensitization protocol for highly sensitized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HSP). Methods Thirty-five HSPs ( HLA class-Ⅰ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50 %), including 27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T and/or B cell cytotoxicity crossmatch (XM) and 8 patients with a negative T and B cell XM, received plasmapheresis plu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P-IVIG)treatment. Results The positive XM was rendered negative by PP-IVIG treatment in 25 of 27 (92.6 %)HSPs, and subsequent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Two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renal transplants due to persistent positive XM. In 25 patients receiving renal transplants, no hyperacute rejection occurred. There were 8 cases of acute rejection, including 5 cases of acute humoral rejection (AHR). All rejection episodes were reversed.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52 ± 26 months, the serum creatinine levels at 12th and 24th month were 112± 18 and 130 ± 38 mol/L respectively. The 1- and 3-year graft survival rate was 96. 0 %and 80. 0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esensitization therapy by PP-IVIG is effective for HSP. High rate of AHR is the major defect of this protocol. The short-term graft survival rate after this protocol is acceptable but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needs to be define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移植肾丢失引起HLA体液致敏的机制.方法采用LAT-ELISA法分别检测3例首次尸肾移植丢失的受者术前1周、术后1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gG类HLA抗体水平,并分析其性质.结果1例女性受者术前1周PRA水平Ⅰ类为17.9%,其抗体特异性为B60,Ⅱ类为阴性;术后1个月PRA水平Ⅰ类为39.3%,其抗体特异性为B17,Ⅱ类为阴性.2例男性受者术前1周Ⅰ、Ⅱ类PRA为阴性(PRA<10%).术后1个月Ⅰ类PRA水平分别为46.4%和41.7%,其抗体特异性分别为B63、B22;Ⅱ类PRA水平分别为25.0%、23.1%,其抗体特异性均为DR53.结论移植肾丢失患者术后产生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b),表明移植物是机体HLA体液致敏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2岁。1992年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首次肾移植,术后发生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2个月后重新待续行血液透析,于2004年10月来我院行二次肾移植,术前PRA85%,CDC(-),HLA配型无错配。吸附治疗使用国产(浙江科锐)彤新蛋白A免疫吸附柱,采用1~3倍预计血浆量处理:平均4800ml(3100~10200ml),血液循环用立迈青(低分子肝素钠)持续抗凝,分离血浆以30~35ml/min的流速进入吸附柱,吸附时间为10~15min,循环吸附(回浆洗脱平衡二次预冲下个循环的吸附)10~15次为1疗程,术前10个疗程,免疫抑制方案:MMF加FK506加Pr…  相似文献   

9.
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脱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是否应该做HLA抗体清除治疗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80 %的高敏受者不宜接受肾移植术。我们采用血浆置换 (PE)和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相结合的方法 ,对 8例PRA >80 %高敏受者进行了脱敏治疗 ,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HLA Ⅰ类抗体PRA >80 %高敏受者 8例 ,男 2例 ,女 6例 ;年龄 35~ 79岁。首次移植受者 6例 ,二次移植受者 2例。术前 2个月内HLA Ⅰ类抗体峰值PRA 82 %~ 93% ,平均 87% ;HLA Ⅱ类抗体峰值PRA 67%~ 1 0 0 % ,平均 8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预处理及组织配型对高度致敏患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高度致敏患者(高敏组)肾移植术前进行预处理及组织配型,观察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排斥反应的发生和血肌酐(SCr)水平的变化。结果:高敏组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其加速性排斥反应(ACR)、急性排斥反应(AR)以及DGF发生率均高于非高敏组受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则较低。高敏组中组织配型良好的受者较配型欠佳者AR发生率及术后1年SCr水平较低;术前预防性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的AR发生率。结论:预处理降低高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使患者易于配型成功,良好的组织配型和使用赛尼哌可降低术后AR的发生,均有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HLA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莱姆德细胞板通过补体领事微量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应用单抗湿板进行供受者HAL-Ⅰ类抗原分型;应用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AL-Ⅱ类基因分型。结果 17例受者PRA阳性率为5.1% ̄80%,平均37.89%;按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HLACRAEs0.1和  相似文献   

12.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对102例接受肾移植的致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计算移植肾1、3、5年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术后随访(30±2)个月,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经激素及抗淋巴细胞抗体治疗后,25例逆转;16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中7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5%/90%、93%/85%、93%/7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HLA相配程度、PRA水平、移植后PRA升高、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有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良好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肾移植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的致敏表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5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I类抗体特异性,并指定可能的抗体公共表位。结果90.7%(49/54)的高致敏受者具有可指定的抗体公共表位;最常见的公共表位是163E、142145TTKH、83R、7174AQTD、127K、163R、163L、41T、6266RNTRN和4145ASPRT;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抗体公共表位分析结果稳定,与抗体特异性鉴定比较,能更准确地反映抗体谱。结论高致敏受者的HLA抗体产生有明显的规律,对少数高频率、高免疫原性氨基酸残基的致敏是高致敏受者致敏的主要原因;对高致敏受者进行抗体表位分析能够准确地预测可接受的供者抗原错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等候肾移植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率的变化及HLA致敏途径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来自51个肾移植中心的8926例等候肾移植者10 555例次血液样本PRA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1991~1998年组采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试验技术检测PRA; 1999~2010年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PRA.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输血、妊娠和移植对PRA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8926例中PRA阳性者为1324例(14.83%),其中1991-1998年的PRA平均阳性率为18.17% (513/2823),1999 2010年的结果为13.29%(811/6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24例PRA阳性者中,PRA为1%~30%者占71.83%;PRA≥30%者占28.17%.既往有血液成分输血史者的PRA阳性率为31.77%,无输血史者的PRA阳性率为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中,有妊娠史者的PRA阳性率为24.64%;无妊娠史者的PRA阳性率为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次移植者的PRA阳性率为13.35%,既往有肾移植经历的受者的PRA阳性率为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20年大多数PRA阳性者其PRA<30%.输血和肾移植史是导致PRA阳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妊娠史是PRA阳性的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0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者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者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者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者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移植肾切除对患者血中抗HLA抗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LAT抗原板、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特异性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水平,比较分析37例致敏患者移植肾切除前后抗HLA抗体水平。结果 37例患者中,术前抗HLA-Ⅰ类抗体升高9例(24.3%),Ⅱ类抗体升高12例(32.4%),两类抗体均升高者16例(43.2%)。移植肾切除后3、6、12个月时的抗体总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例术前Ⅰ类抗体升高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抗体降至正常或下降〉30%者9例(36.0%),术后12个月时降至正常或下降〉30%者8例(32.0%)。术后Ⅰ类抗体下降至正常或〈20%者,术前均〈30%。28例术前Ⅱ类抗体升高患者中,术后6个月内降至正常或下降〉30%者7例(25.0%),术后6个月内抗体水平未下降者,此后下降的可能性更小。结论 对等待再次移植的PRA升高患者不应一律行移植肾切除,轻度致敏(PRA〈30%)患者宜尽早切除移植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