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GIS对马山峡小流域人居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流域边界、水网、剖面及居民点特征分析获取量化的数据和直观的图,为研究提供高效的手段和科学的依据。同时,探讨了GIS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中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栅格数据的小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人居环境研究和规划过程中。以往的评价方法多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虽然评价结果较精确,但过程复杂,且评价结果不直观。对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而言,不仅有较大隔阂,且应用不便。该文则以姜家河小流域自然环境状态下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典型案例,尝试利用GIS软件强大的计算和表现能力,通过对小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环境状态下的适宜性评价,来获取直观的图和量化的数据,为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适合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要求的有效而便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渭河水系支脉纵横,人居聚落生存和发展与小流域密切相关。该文从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景观生态特点出发,遵循与流域生态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了小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人居单元概念,体现了人居聚落与小流域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小流域人居单元的基本类型及特征,探讨了促进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小流域人居单元生态协调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简述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土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单元性特征分析,探讨了传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变动趋势与地形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分析了其深层内涵以及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意义,强调运用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建构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  相似文献   

5.
刘玉玉  周典 《华中建筑》2014,(11):100-103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关中地区北部,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落建设开始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忽略了对生态承载力的分析,缺少科学的人居环境规划方法指导,粗放式的村落建设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该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域特点对限制因子法进行改良,提出了该区域村落生态承载力分析的有效、可行方案,并且在绘制生态承载力分布图的基础上对村落的拆迁、合并以及绿色村落规划方法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文收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Ⅰ、Ⅱ、Ⅲ、Ⅴ副区23个小流域814场次降雨径流资料及对应的流域特征因素,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找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各分区内小流域次降雨径流系数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的降雨径流系数与流域形状系数、沟道比降、降雨量、雨强、植被覆盖率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且径流系数随沟道比降、降雨量、雨强增大而增大,随植被覆盖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将为该区小流域次降雨产流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沟壑区作为我国地形、地貌独特的区域,保存着大量传统村落,村落空间格局与地貌都颇具特色.本文采用空间句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10个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试图从10个传统村落中找寻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特色基因,进而提出保护策略,为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城市人居环境涉及居住群体、自然和社会环境、小区物业管理、以及建筑物质量和价格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关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对北京市城市内部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构建北京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人居环境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进行了单项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居住建设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人居环境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安徽省进行人居环境定量评价,在建立城市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在2012—2017年时间段内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了对权重、准则层单项指数以及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的一些结果和认识,并对六年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排序。最后,文章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已有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优化的线性权重评价方法。作为线性权重法的新拓展研究方法,本文简要概括了各种线性权重法的特点和优缺点,并以河南省北阳镇、付店镇、出山镇、太清宫镇、董家河镇五个建制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对其进行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得出河南省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在居住环境方面的较好,自然生态环境、人口方面一般,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发展较差的结论,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河南省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周庆华 《城市规划》2006,30(2):39-45
基于对陕北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历程的分析,深入认识密集河谷地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解析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作用,探讨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方式,并提出陕北黄土高原城乡空间统筹模式构想,表明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化途径应该具有不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水文地质调查是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提供基础水文地质资料和可供规划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基础性水文地质工作。本文通过实地勘探,全面收集和整理水文地质相关资料,对庆阳市西峰区区域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地貌成因及其形态特征,将西峰区地貌划分为黄土塬、黄土残塬梁峁沟壑和堆积侵蚀河谷三种类型,分析了区域内地层岩性、地表水系和地下水条件及其含水层特征,为庆阳市西峰区区域内水文地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当地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脆弱的自然环境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居建设和生态基质是承载和反映地区城乡建设发展和环境生态恶化双重压力的载体.压力的疏解是寻找符合多样的承载空间生态基质秩序的有机疏散的建设模式.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角度和方法,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基质特征,介绍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模式和生境营造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石窑村南地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GIS统计分析,研究该流域降雨条件、地形地貌和沟道条件、物源条件等形成条件特征,针对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转换,开展了流域分区特征分析;通过14个因子分析,建立了该泥石流的发育阶段识别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利用单沟泥石流堆积区公式开展了最大危险区预测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表明:石窑村南地沟泥石流内松散堆积物动储量达18.36×10~4 m~3,物源类型划分为冲洪积物源、残坡积物源、人工堆积物源和崩滑塌物源4种,其中残坡积所占比重最大。该泥石流属于暴雨-沟谷型-支沟群发型、中易发泥石流,泥石流发展阶段处于发育期,最大危险区面积为0.413 km~2,对沟口堆积区的石窑村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建议采用局部物源平整与疏理排导渠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本文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陕北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大面积黄土覆盖,中西部地区沿河谷、沟谷出露丹霞地貌造景岩层——白垩系洛河组巨厚-块状红色砂岩,因而形成了延安地区特有的沟谷型丹霞地貌,依据沟谷形态、规模等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天井式、狭缝式、巷道式、宽谷式丹霞地貌4个类别,并通过对沟谷型丹霞地貌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建立沟谷型丹霞地貌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