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滴度的妊娠梅毒治疗后对治疗结局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科治疗的120名妊娠梅毒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选取的120名妊娠梅毒患者根据妊娠梅毒确诊时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小于1∶4、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1∶8、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8以上。TRUST滴度小于1∶4组患者30例,TRUST滴度1∶4~1∶8组患者50例,TRUST滴度1∶8以上组患者40例。然后对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UST滴度<1∶4组自然流产1例(3.3%)、宫内死胎1例(3.3%)、早产儿2例(6.7%)、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例(3.3%),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16.7%;TRUST滴度1∶4~1∶8组自然流产5例(10%)、宫内死胎3例(6%)、早产儿5例(10%)、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例(10%),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36%;TRUST滴度>1∶8组自然流产5例(12.5%)、宫内死胎4例(10%)、早产儿8例(20%)、新生儿先天性梅毒7例(17.5%),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60%。结论:妊娠梅毒不同滴度的患者治疗结局不同,妊娠梅毒滴度越高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神经梅毒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360例梅毒患者(合并HIV感染120例)行腰椎穿刺及神经梅毒相关检查。结果:240例非HIV感染患者中,神经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68例,阳性率28.33%。120例HIV感染患者中,神经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61例,阳性率50.83%。HIV感染组中血RPR滴度对数为1∶1,1∶2,1∶4,1∶8,1∶16,1∶32的患者中神经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33.33%,40%,75%,75%,66.67%,非HIV感染组分别为10%,15.38%,32.14%,35.71%,50%,50%,两组中神经梅毒阳性率与血清滴度均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神经梅毒与血清RPR滴度相关,滴度越高,神经梅毒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共124例妊娠梅毒妇女接受了驱梅治疗,包括孕早期42例,孕中期40例,孕晚期42例。结果:12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不良妊娠33例,包括流产死产14例,先天性梅毒患儿19例。孕早期不良妊娠率为7.14%,孕中期为22.5%,孕晚期为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治疗越早,不良妊娠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启动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简称梅控项目)后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确诊的330例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结果 2004-2009年共检测孕妇67693例,妊娠梅毒阳性率从2004年的8.26‰下降至2009年的4.11‰,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从36.92%下降至24.24%,先天梅毒、死胎及不良结局总的发生率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孕28周前治疗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孕28周后治疗的患者及孕期未治疗的患者。结论本区域妊娠梅毒及梅毒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妊娠梅毒进行正确的干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开始治疗妊娠梅毒对妊娠结局影响性,以期降低妊娠梅毒并发症。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110例妊娠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现同一种治疗妊娠梅毒方案,但在不同孕周进行治疗,分别是在16周和≤16周,分别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对新生儿娩出和妊娠结局影响性。结果:观察组阿氏评分、体重分别为(8.99±1.13)分、(3.61±0.56)kg,对照组阿氏评分、体重分别为(6.78±0.95)分、(2.68±0.45)k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呼吸、心率上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共有异常2例,发生率为3.64%,正常足月活婴占96.36%;对照组妊娠结局中共有异常11例,发生率20%,正常足月活婴占80%,观察组在不良妊娠结局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足月活婴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16周内对妊娠梅毒进行诊治能有效降低妊娠风险,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对35例早期梅毒患者初次治疗后观察体温、检测RPR滴度,了解早期梅毒吉海反应(J—H)与性别及中高热分布情况,探讨对发热干预治疗的必要性。结果:35例患者24例出现发热,中高热与RPR滴度呈一定相关性。J—H反应给患者带来不适,尤其是中高热,由于致热原因明确,可以给予短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妊娠期梅毒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6月—2022年6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的580例孕妇,分为A组(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梅毒孕妇,其中A1组孕期初次诊断梅毒感染并接受2个疗程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的孕妇;A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给予1个疗程苄星青霉素;A3 TPPA阳性、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拒绝治疗)、B组(不规范治疗的梅毒孕妇)、C组(未治疗的梅毒孕妇)。比较A、B、C 3组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围产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3组孕妇年龄、分娩方式和所生婴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总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分别是11.39%(50/439)、24.59%(30/122)和63.16%(1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的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在18个月龄内均转为阴性。结论梅毒感染的孕妇接受2个疗程苄星青霉素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诊治的87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潜伏梅毒80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分别为4例和3例。潜伏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59例,≥1:8者21例。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中RPR滴度≤1:4者1例,≥1:8者6例;87例患者中,72例(82.76%)在孕期进行了抗梅毒治疗。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3.53%,其中先天梅毒的发生率为3.80%。RPR滴度、梅毒诊断孕周及治疗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相关(均P<0.05)。  相似文献   

12.
结节性二期梅毒疹5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告5例有结节损害的二期梅毒,皮损的特征是直径约0.8-2.0cm的结节或斑块,呈暗红色,质实如橡皮样,无疼痛和压痛,表面可光滑或粗糙,可有鳞屑或薄痂,无渗液。多伴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血清反应素抗体滴度较高。病变组织真皮内大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苄星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滴度在晚期梅毒治疗中的指示作用。方法:分析100例晚期梅毒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71例)、失败组(10例)和固定组(19例)。比较三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滴度在治疗前、治疗半个月和治疗1个月时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以及RPR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失败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P0.05)。治疗1个月后失败组患者脑脊液RPR滴度显著高于固定组和有效组患者(P0.05)。失败组和固定组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有效组患者(P0.05)。结论:监测晚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及RPR滴度有助于及早判断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0岁。头面部红色结节1个月。皮肤科检查:鼻周、口周淡红色结节,大小不一,部分结节有融合,表面呈疣状增生并覆盖黄色脓痂。实验室检查:TPPA阳性、RPR阳性(滴度1∶8)。组织病理检查:角质层及表皮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内间质及血管周围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伴散在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二期梅毒疹。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医院产科收治204例及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成都市西区医院产科收治12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将对不良妊娠结局有影响的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措施。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有其他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16.
俞莺 《中国性科学》2010,19(12):10-10,14
目的:报告2例二期梅毒误诊病例,二期梅毒皮损多种多样,可有斑疹、丘疹、脓疱疹、斑块、结节等,常易误诊为一般的皮肤病而延误治疗。方法:2例患者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1∶8(+),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结果:病理检查,表皮增生,真皮层可见密集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其中大量浆细胞。结论:诊断为二期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梅毒血浆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等三种方法检测梅毒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比差异,为临床上挑选合适的梅毒检测方法治疗梅毒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血液学中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住院治疗的68例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采用TPPA、ELISA及RPR三种检测方法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梅毒检测,并对三种梅毒检测方法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及方法之间统计分析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发现TPPA法和ELISA法检测的准确率显著高于RPR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2,P=0.016)。TPPA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均比其他两种方法高,TPPA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于ELISA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52,P=0.041)。ELISA法检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显著高于RPR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0,P=0.012)。TPPA法与ELISA法很接近,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31,P=0.846)。TPPA法、ELISA法与RPR法差异较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2,P=0.001;χ~2=10.762,P=0.002)。结论:TPPA检测方法对于梅毒诊断具有快速、有效、特异性高及灵敏度高的效果,可用于确诊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观察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3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孕产妇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进行统计及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治疗时间及TRUST滴度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足月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早产率、死胎率和流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情况也明显差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治疗时间较晚及未接受治疗者TRUST滴度≥1:8,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明显差于早期接受治疗及TRUST滴度〈1:8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相对较差,且治疗时间及TRUST滴度对其最终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均影响较大,应重视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