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4年12月医院就诊的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82例,观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原菌类型与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关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发生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结果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四肢苍白厥冷,体征主要为低血压、心率慢、尿量少,体温不是判断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标准;革兰阴性菌感染占64.63%,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5.52%,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3.79%,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总治愈率85.29%,保守治疗总治愈率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原发病类型、病程时长、合并器官衰竭个数、慢性病史、治疗时机为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诊治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当关注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体征,一经确诊应当早期抗休克、手术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4年12月医院就诊的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82例,观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原菌类型与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关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发生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结果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四肢苍白厥冷,体征主要为低血压、心率慢、尿量少,体温不是判断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标准;革兰阴性菌感染占64.63%,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5.52%,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3.79%,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总治愈率85.29%,保守治疗总治愈率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原发病类型、病程时长、合并器官衰竭个数、慢性病史、治疗时机为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诊治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当关注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体征,一经确诊应当早期抗休克、手术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早期预防和控制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527例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8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总结应对策略。结果 527例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86例,发生率为16.32%;其中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441例患者死亡10例,病死率为2.27%,发生感染性休克的86例患者死亡9例,病死率为10.47%;86例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感染38例占44.19%、腹腔及肠道感染27例占31.39%;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75株,革兰阴性杆菌41株占54.67%、革兰阳性球菌14株占18.67%、真菌20株占26.66%,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血清白蛋白、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住院时间。结论根据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并针对危险因素给予应对策略,对降低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有重要的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3月8例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查血培养,并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感染、补液扩容、多巴胺升压、5%碳酸氢钠纠酸及激素治疗。结果 7例患者于术后<3~4h血压<90/60mm Hg,心率>100/min,伴烦躁或意识淡漠,体温>39.0℃,有寒战、呼吸急促等,另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上述血压、心率变化,伴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意识障碍;8例患者均查血常规:白细胞>20×109/L、中性粒细胞>90%、C-反应蛋白>100mg/L,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5d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8~10d治愈出院,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30min等为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是输尿管镜碎石术尤其是上段结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总结2002年1月-2005年10月11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死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为67.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器官衰竭个数是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器官衰竭个数是强危险因素(OR=55.184)。结论感染性休克病死率极高,防治器官功能衰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预防工作。方法 临床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M-PCNL后发生感染性休克20例(休克组)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选取同期M-PCNL后未发生感染性休克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年龄、性别、结石大小、尿路感染及培养、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各项因素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联系。结果 休克组患者女性占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有糖尿病史患者占5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0%,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占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0%,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d者占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以上均为M-PCNL后感染性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对患者及时进行血糖控制,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对于预防M-PCNL后感染性休克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具体措施。方法对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行手术及其它措施综合治疗。结果46例患者死亡16例,占34.8%。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失时机的手术及合理的其它综合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继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210例住院治疗的AL患者继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0例AL患者5763次住院化疗后共发生感染性休克45例,均为应用强化疗方案后,其中30例(66.7%)发生于复发难治再次诱导缓解治疗,死亡18例(40.0%),其中复发难治再次诱导治疗15例(83.3%);检出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通过抗休克、抗感染治疗,AL得到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感染性休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感染性休克多出现在复发难治AL再次诱导缓解化疗、强化疗方案治疗后,对此类患者要高度警惕继发感染性休克;及时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是控制感染性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患者足三里、关元穴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旨在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医院进行治疗13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感染性休克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进行针刺足三里、关元穴治疗,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休克指数、APACHEⅡ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感染部位以肺部、腹腔与胆道为主,分别占39.1%、23.2%、21.0%;感染性休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占59.5%,革兰阳性菌52株占34.0%,真菌10株占6.5%;治疗后24h两组感染性休克患者休克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针刺组休克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刺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两组患者PC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针刺组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可以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对APACHEⅡ评分及PCT水平影响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信号与伴随症状,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1年1月-2009年3月住院且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31例患儿资料。结果拒乳或吸乳量减少(29例,93.55%)、精神差(24例,77.42%)、烦躁(20例,64.52%)与反复青紫(11例,35.48%)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出现早期表现后,病情进展迅速,大部分(27例,87.10%)在发病24 h内即进入休克期。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19例,61.29%)高,2001-2005年,17例新生儿病死14例(82.35%);2006-2009年,14例新生儿病死5例(35.71%),两阶段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7.04,P=0.008)。结论拒乳或吸乳量减少、精神差、烦躁及反复青紫是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信号。及时识别和恰当的治疗可以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院内获得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指导。方法:对2006年2月~200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率20%,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院内获得性感染致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与多种因素有关,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等都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式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收治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29例,分析治疗方法及影响死亡率的因素。结果:治愈28例,死亡1例,治愈率96.5%。结论: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比较高,死亡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给予及早治疗和全面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纳洛酮联合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感染性休克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联合血必净对其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中治愈4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45例患者中治愈32例,总有效率71.1%,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纳洛酮联合血必净可以有效地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其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接受呼吸机治疗超过48h的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临床资料,归纳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共有48例发生VAP,发生率为40.0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62.50%,以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4株占21.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占15.63%;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当引起重视;应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3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感染性休克抢救不及时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来势凶猛,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达50%。现对我院急诊科2000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参麦注射液并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在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预后等因素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临床更好的救治感染性休克、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肝硬化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8月,医院收治的45例慢性肝病、肝硬化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5例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原发感染为腹腔及肠道感染18例(40.0%);并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30例(66.7%);分泌物培养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1.6%)、葡萄球菌属(23.7%)、假单胞菌属(18.4%)、假丝酵母菌属(10.5%)、弧菌属(7.9%)。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感染性休克原发感染以腹腔及肠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分析革兰阴性菌比例增大,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极易并发急慢性肝衰竭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对策,以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5例患者均在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性休克,治疗阶段显示,处于难治或复发的患者占60.00%,明显大于初次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均在发现休克后积极扩容、抗感染、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得到控制缓解34例占75.56%,死亡11例占24.44%;患者出现烦躁、淡漠占71.11%,其次为血压下降,占51.11%,此外还包括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呼吸浅快等临床表现和体征;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体87株,其中包括细菌68株占78.16%,病毒7株占8.05%,真菌12株占13.7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12.00%,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常发生在难治性感染或复发阶段,临床表现多先出现神情淡漠、精神烦躁和血压下降,应注意监测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难治性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相似文献   

18.
我院内科急诊1977年1月~12月,一年中共诊治21,059人次。其中资料较完整、临床诊断较明确的死亡病例200例。就其直接死因分析,发现占居首位者为感染性休克,占42%。本组资料排除了慢性消耗性疾病临终前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也排除了慢性低血压。死于感染性休克者84例,其比率之高可能与我院急诊病人组成情况特殊有关。本组感染性休克的特点:(1)多数为慢性器质性疾病的并发症,占30%。如慢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结果明确为肝功能衰竭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0例作为感染性休克组,按照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的原则选取同一时段就诊的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功能衰竭患者50例作为非感染性休克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史、血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和IgG、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甲胎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血乳酸(Blood lactate,LAC)、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短期内肌酐(Creatinine,Cr)的数据,归纳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感染性休克组Cr、LAC分别为(323.45±123.32)μg/L、(5.48±0.69)mmol/L高于非感染性休克组,IgG、IgA、IgM分别为(26.12±4.36)mg/L、(12.23±1.23)mg/L、(13.25±2.39)mg/L低于非感染性休克组(P0.05);Cr、IgG、IgM是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P0.05);50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1株占59.80%,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5株占24.51%,真菌16株占15.69%;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均50%,对呋喃妥因、厄他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等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厄他培南的耐药性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为90.91%,对呋喃妥因和亚胺培南敏感;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达到100.00%;白假丝酵母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卡泊芬净敏感;曲霉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达100.00%,对酮康唑的耐药性为50.00%。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因肝脏受损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菌感染概率增加,易造成代谢紊乱,如血乳酸,肌酐等指数的异常,使患者有感染性休克的风险。Cr、IgG、IgM是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因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病原菌对多种药物均产生耐药性,提示临床上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临床收治的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55例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1株,革兰阴性菌52株、革兰阳性菌18株和真菌1株,分别占73.24%、25.35%和1.41%;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高,耐药率为0.00%,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度高,耐药率为0.00%,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为100.00%。结论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普遍较高,临床上应针对药敏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