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妇科门诊就诊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00例,实验组49例采用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制霉菌素泡腾片及替硝唑栓交替置后穹窿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1,P<0.01),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采用制霉菌素泡腾片及替硝唑栓交替置后穹窿治疗。  相似文献   

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及天津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390例有症状且真菌培养阳性的VVC患者进行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占94.4%(368/390),非白假丝酵母菌占5.6%,白假丝酵母菌菌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药敏无明显差异,氟康唑药物敏感率100%,VVC初发组与再发组菌株分布及药敏无差别。结论VVC致病菌株仍以白假丝酵母菌占优势。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率无增加。  相似文献   

3.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的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寄生而无症状。70%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是主要病原体(80%~90%),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parasilosis)等占少数。  相似文献   

4.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评价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对VVC的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开放性研究,对 2003年 1月至 7月全国 6家医院 250例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并比较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1)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VVC最常见的致病菌,占 88.4%,而其他一些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 ( 5. 2% )、伪热带假丝酵母菌 ( 1.6% )、星型假丝酵母菌 ( 1.2%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 )、平滑假丝酵母菌(0.8% )及季也蒙假丝酵母菌 (0.8% )等。(2)停药 10 ~14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9%,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7% (P>0.05)。停药 28~35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6.1%,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3 1% (P>0.05)。结论 (1)VVC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机体的免疫异常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VVC发生的重要原因。(2)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阴道炎症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除可引起患者外阴阴道不适症状以外,还可导致一系列与生殖健康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危害女性生殖健康.常见阴道炎症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和外阴阴道假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克霉唑阴道片强化治疗联合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的效果和RVVC患者的假丝酵母菌种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67例RVVC患者的假丝酵母菌种类和应用克霉唑阴道片强化治疗联合巩固治疗的效果。结果患者年龄(32.75±6.68)岁,均无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部患者治疗前培养出假丝酵母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236株(占88.4%)、光滑假丝酵母菌22株(占8.2%)、其他非光滑假丝酵母菌非白假丝酵母菌9株(占3.4%)。患者强化治疗治愈219例,治愈率82.0%(219/267);巩固治疗治愈159例,治愈率72.6%(159/219);完成巩固治疗6个月内复发41例,巩固治疗后复发率25.8%(41/159)。白假丝酵母菌所致RVVC患者强化治疗治愈率、巩固治疗治愈率和完成巩固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依次为85.2%(201/236)、74.6%(150/201)、24.7%(37/150)。光滑假丝酵母菌所致RVVC患者强化治疗治愈率、巩固治疗治愈率和完成巩固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依次为50.0%(11/22)、36.4%(4/11)、25.0%(1/4)。其他非光滑假丝酵母菌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RVVC患者强化治疗治愈率、巩固治疗治愈率和完成巩固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依次为77.8%(7/9)、71.4%(5/7)、60.0%(3/5)。没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克霉唑阴道片治疗RVV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阴道局部免疫特点,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按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分为RVVC组(37例)、单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单纯VVC)组(55例)、对照组(35名).经显微镜镜检初步筛选,留取阴道灌洗液,离心后分离上清液、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成分.用ELISA法测定IgE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免疫标志CD4 、CD8 .结果 (1)IgE浓度测定RVVC组IgE浓度[(2.647±0.210)ng/mL]明显高于单纯VVC组[(2.032±0.289)ng/mL]和对照组[(1.347±0.2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RVVC组CD4 细胞数(35.710±10.989)、CD4/CD8(1.253±0.756)均低于对照组(61.836±18.824及4.992±3.988),CD8 细胞数(32.271±21.131)高于对照组(19.546±17.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发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异常可能是RVVC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引起阴道分泌物异常的常见阴道炎症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和滴虫性阴道炎(TV)。2018年欧洲国际性病控制联盟(IUSTI)/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新版阴道分泌物(阴道炎症)管理指南[1](以下简称“欧洲新版指南”),其在2011年旧版阴道分泌物(阴道炎症)管理指南[2](以下简称“欧洲旧版指南”)的基础上,就上述4种阴道炎症的诊治管理进行了修订。本文分别对 BV、AV、VVC 和TV欧洲新版指南进行解读,分析新、旧版指南的变化特点,并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2015年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关于阴道炎症的诊治规范[3](以下简称“美国CDC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规范临床医生诊治管理阴道炎症提供帮助,也为国内修订新版指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13岁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的9~13岁快速青春发育期女性外阴阴道感染状况,并按年龄分为9岁、10岁、11岁、12岁、13岁5个年龄组。采用χ2检验分析其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病(VVC)总发生率、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优势菌异常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四者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中BV发生率、VVC总发生率、炎症反应率、优势菌异常率分别为:37.95%、19.24%、16.15%、8.21%,BV发生率显著高于VVC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中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39%、3.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组VVC总发生率(7.56%)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组(分别为20.75%、29.51%、25.42%、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岁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阴道乳杆菌菌株在体外实验中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妇女阴道中常见的乳杆菌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中的常见假丝酵母菌,采用96孔板混合生长抑制法观察处于生长对数期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23例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La)、干酪乳杆菌(Lca)和卷曲乳杆菌(Lcr),15例VVC初发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各种乳杆菌均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能力,La对各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对Ct的抑制更为明显;产H2O2的Lcr与不产H2O2的Lca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各种乳杆菌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不同抑制能力,La对研究的3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的唯一优势体现在对Ct的抑制上;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可能不仅仅与产生H2O2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4%.对酮康唑药物敏感率高达75.6%,对特比奈芬耐药率高达75.6%.在随访的102例性伴侣中,有症状者44.1%,镜检阳性率为26.5%,培养阳性率为51.0%,菌种分布与性伴侣一致率为98.0%.结论:非白假丝酵母菌占VVC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性伴侣的感染可能是VVC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个体的系统免疫和局部免疫的状态,妊娠期外生殖道环境的生理性改变,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妊娠期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许多妊娠期特发性疾病的影响等。但目前尚无统一解释,这就为有效预防及针对性治疗妊娠期VVC带来一定困难,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就成为一种趋势。就妊娠期VVC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00例真菌培养阳性的VVC患者及200例真菌培养阴性者或真菌培养阳性无症状的带菌者进行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并评估它们在VVC发病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经期用护垫、VVC病史、口交、阴道冲洗、避孕套、近1个月应用抗生素、心情抑郁、口服避孕药、糖尿病等在VVC发病因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VVC发病的相对影响依次减弱。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VVC发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可能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研究显示,VVC和复发性VVC(R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关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观点及结论不一,而国内关于此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治规范修订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其病原菌是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酵母菌,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1VVC的分类VVC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因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做好RVVC预防,应寻找并纠正高危因素,鉴别感染的真菌菌种,认识混合感染。此外,研发抗真菌疫苗有望成为预防RVVC的新方法。RVVC治疗主要根据药敏试验采用敏感抗真菌药进行强化+巩固治疗,微生态调节剂、中成药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未来有待开发新型抗真菌制剂并验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妇科及计划生育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流行病学调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国内妇科、计划生育科门诊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病情况及有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于2004年7月15日选取全国14家医院当日所有就诊妇科、计划生育科门诊的全部患者予以调研登记,并行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对真菌学镜检阳性,并至少有1项VVC症状和(或)体征的VVC患者进行VVC患者调研表登记,分析。结果(1)患者就诊时炎性疾病最多。(2)各医院患者VVC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若以长江为界,南方地区医院门诊患者的VVC阳性率和北方医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绝经后女性VVC阳性率明显低于育龄期女性。(4)个人卫生习惯中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常使用阴道冲洗剂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者患VVC比例高。结论VVC的发生与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常使用阴道冲洗剂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密切关系,VVC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  相似文献   

1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30例阴道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者及200例真菌培养阴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1.01±8.43岁。单纯性VVC多见,占64.7%(149/230),复杂性VVC占35·3%(81/230)。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性交痛是VVC的主要症状(OR分别为158.35、16.88、32.59,95%CI分别为68.38~366.73、6.03~47.28、5.97~177.90)。VVC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口交、非月经期护垫的应用、口服避孕药、既往有VVC病史、抗生素应用(OR分别为5.85、12.05、1.41,6.47,4.07;95%CI分别为2.82~12.14,5.39~26.98,0.71~2.79,3.51~11.98,1.35~12.27);避孕套的应用是保护性因素(OR=0.67,95%CI0.58~0.79)。58.7%VVC阴道pH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3.8~4.5),92.6%的患者阴道清洁度通常为Ⅰ度~Ⅱ度。结论: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以单纯性VVC多见。VVC阴道pH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清洁度一般在Ⅰ度~Ⅱ度。口交、非月经期护垫的应用、避孕药的应用、既往有VVC病史、抗生素的应用是VVC发生的高危因素。避孕套的应用是VVC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较高,有些患者反复发作,身心受到严重影响.反复发作的原因有妊娠、糖尿病等.妊娠期孕妇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增高,阴道酸碱度适宜假丝酵母菌生长,故孕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较高且反复发作,较难治疗.为预防分娩时感染新生儿及发生其他合并症,应积极予以治疗.近年我院门诊应用朗依治疗孕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50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