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45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诊治宫腔粘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诊治情况。结果:45例患者宫腔粘连分解术均在宫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3~6月患者宫腔镜下随访发现宫腔成形完好34例,宫腔成形基本满意11例。术后患者月经变化:恢复正常经量34例(75.56%),较术前明显增多但未恢复正常经量8例(17.78%),较前仅稍增多3例(6.67%)。结论:宫腔镜是诊疗宫腔粘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流产与宫腔粘连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与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用粘连分离、宫腔镜下分离、水囊分离进行治疗。结果:人工流产后导致宫腔粘连可以进行治疗。结论:手术操作应规范防止损伤子宫肌壁,防止粘连;有感染因素存在时,应给予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宫腔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宫腔粘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宫腔粘连患者的治疗效果,均经宫腔镜下机械性粘连分离术及输卵管间质部插管通液术,术后宫腔放置宫内节育器及雌、孕激素周期治疗。结果:67例宫腔粘连中轻度粘连24例,中度粘连25例,重度粘连18例。46例1次手术成功重建宫腔,21例2次手术。术后88.1%宫腔形态正常,79.1%月经恢复正常,输卵管通畅率72.1%。术后妊娠率50.7%,活产率85.3%。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宫腔镜对于不同程度宫腔粘连的宫腔重建微创、有效。术中注意保护子宫内膜;疏通阻塞的输卵管对提高妊娠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宫腔粘连(IUA)是因各种宫腔操作引起的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亦称为Asherman综合征。近年,IUA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宫腔镜技术的持续发展,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TCRA)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粘连易复发,因此术后粘连的预防尤为关键。本文较全面地总结IUA术后预防再次粘连的各种方法,为临床预防术后粘连的相关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艳  季菲  马彩玲  丁岩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11):898-899,902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TCRA)治疗宫腔粘连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应用连续灌流式宫腔镜行电切治疗的68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电切术后宫腔放置节育环,术后补充雌激素。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宫腔镜检查,了解宫腔恢复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宫腔粘连程度与宫腔操作次数有关,而月经异常与宫腔粘连程度有关。宫腔镜术后,患者月经异常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月经改善总有效率91.30%;闭经、月经减少及月经紊乱的改善率分别为86.95%、94.44%和100%。宫腔镜术后3个月再次行宫腔镜检查,宫腔形态恢复正常,1例再次粘连。术中出现并发症8例,2例穿孔、3例止血困难、3例出现假窦道。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可明显改善月经情况,同时行超声监测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6.
<正>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是指创伤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脱落和损伤导致子宫壁相互黏着形成的粘连。临床表现为闭经或月经较少、周期性腹痛、继发性不孕与妊娠异常。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7~8mm宫腔镜定期监测在预防官腔再粘连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宫腔镜下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官腔先放置充水球囊后放IUD者53例为球囊放环组;闭经者术后每2周实施1次7~8mm宫腔镜监测,月结来潮者在月经干净3~7d监测1次官腔粘连情况,共49例为宫腔镜监测组。观察宫腔再粘连情况,并跟踪月经改善及妊娠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球囊放环组官腔镜探查再次粘连率为26.42%,宫腔镜监测组为6.12%(P〈0.01);两组月经改善情况分别为81.13%和95.92%(P〈0.05);球囊放环组妊娠率33.96%,宫腔镜监测组妊娠率3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7~8mm宫腔镜定期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再粘连,提高月经改善率,但未能显著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宫腔粘连是导致不孕症的妇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育龄期女性生育功能及心理健康,妊娠期宫腔操作是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宫腔操作机会增加而升高。宫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uterine adhesions,TCRA)是治疗的标准术式,轻度宫腔粘连治疗效果好,但中、重度宫腔粘连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高。预防宫腔粘连的方法众多,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口服雌激素、宫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球囊支架等,现尚无统一标准。宫腔粘连治疗多采用TCRA+防粘连材料+人工周期的综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单纯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好。  相似文献   

9.
吴慧  黄丽慧  罗婕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2):157-159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在预防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TCRA)再次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就诊并经宫腔镜诊断为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TCRA,研究组术后放置生物羊膜+宫腔支架球囊,对照组术后放置宫形宫内节育器(IUD)+宫腔支架...  相似文献   

10.
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宫腔再粘连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内镜诊治中心122例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宫腔内放置节育环(IUD)58例为IUD组,宫腔注入几丁糖并IUD64例为IUD+几丁糖组;根据病程长短将IUD组分为Ia组(病程≤1年)和Ib组(病程1年),IUD+几丁糖组分为IIa组(病程≤1年)和IIb组(病程1年)。观察术后宫腔恢复情况、月经改善及妊娠情况。结果IUD和IUD+几丁糖组术后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41.4%和23.4%(P0.05),其中Ia组(19.0%)明显低于Ib组(54.1%)(P0.05);IUD组月经改善率及妊娠率分别为74.1%和29.3%,IUD+几丁糖组分别为92.2%和48.4%,IUD组明显低于IUD+几丁糖组(P0.05),其中Ia组(90.0%、47.6%)明显高于Ib组(64.9%、18.9%)(P0.05)。IIa组术后宫腔再粘连率及妊娠率分别为8.7%和78.3%,IIb组分别为31.7%和3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a组(100%)月经改善率与IIb组(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切除术后宫腔内放置节育环加几丁糖可有效预防再粘连,提高月经改善率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宫腔粘连分离后3种抗粘连方法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后3种抗粘连方法的预后情况。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选择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不孕症患者中经宫腔镜证实有宫腔粘连并成功分离粘连者73例,随机分为置环组、球囊组和球囊加置环组,观察3种抗粘连方法术后月经量、宫腔镜下宫腔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Ⅰ、Ⅱ度粘连的患者,3组处理方法的预后差异无显著性。对Ⅲ度及以上粘连的患者,治疗效果依次为球囊加置环组、球囊组、置环组。3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对指导患者生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宫腔Ⅲ度及以上粘连的患者,球囊加置环组的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正>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主要是由刮宫和感染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或月经过少、周期性腹痛等。宫腔镜下行IUA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是在直视下有针对性地分离或切除IUA,是患者恢复正常月经、改善妊娠及分娩结局的标准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宫腔再次粘连。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预防宫腔再次粘连,以探讨有效的预防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上述期间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宫腔  相似文献   

13.
宫腔粘连(IUA)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该疾病主要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但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效果不佳,且术后再粘连的发生率高.本文拟从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多由对子宫基底膜的创伤及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异常(包括月经量减少和闭经等),周期性下腹痛,不孕及复发性流产等。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率的增加及宫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宫腔粘连的发病率及诊断率不断提高。宫腔镜被认为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而应用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是安全而有效的。轻度宫腔粘连治疗效果较好,但中、重度粘连术后易复发,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度官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的有效方法。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近期有生育要求并愿意治疗和随访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30例,术后放置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治疗;B组30例术后放置二腔球囊导管治疗。观察时间为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粘连率、内膜恢复情况、月经评分及妊娠率。结果:在二次宫腔镜探查时A组有效率为93.3%,B组为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粘连率分别为6.7%及16.7%。术后6个月A组内膜厚度及术后经量评分中位数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总引流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宫腔感染率、脱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相比普通二腔球囊,可降低患者再粘连率,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月经情况。  相似文献   

16.
宫腔粘连(IUA)对女性的身体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宫腔镜手术能恢复宫腔正常形态,但不能修复子宫内膜,从而造成再粘连的发生。有研究显示,行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的患者术后再粘连的发生率为3.1%~23.5%。雌激素能促进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的增殖,促进内膜血管的生成,从而达到尽快修复创面、形成子宫壁的功能性分离,有利于新生内膜的生长。因此,IUA术后多应用雌激素预防再粘连发生,但目前关于雌激素的用法、用量并不十分统一,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电切术后应用羊膜对宫腔创伤愈合微环境中的解离素-金属蛋白酶(ADAM)15、17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评价羊膜预防宫腔再粘连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心脑血管病医院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重度IUA且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应用羊膜球囊者26例。根据粘连程度分为IUA-II(16例)和IUA-III(10例)。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ADAM15、17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术中粘连组织及术后1月同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ADAM15、17表达水平。结果:1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失访。羊膜应用1月后,宫腔组织中ADAM15、ADAM17蛋白和mRNA表达均下调(P0.01)。结论:宫腔粘连电切术后应用羊膜,可降低宫腔创伤微环境中与IUA形成有关的ADAM15和ADAM17的表达,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评价羊膜应用预防IUA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子宫内膜对不同剂量雌激素的反应与生殖预后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宫腔镜中心确诊并接受以TCRA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IUA中度114例,IUA重度49例;每组内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行宫腔镜诊治手术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恢复正常月经患者33例,占73.3%;在痛经的6例患者中,6例术后得到缓解或治愈。结论:宫腔镜是诊治宫腔粘连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复发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80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行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根据其是否复发为重度宫腔粘连分为重度组(n=28)和非重度组(n=252)。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复发为重度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结果 280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复发为重度宫腔粘连28例(1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次、刮宫后闭经史、宫腔粘连分离频次、初次发现宫腔粘连时为重度是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复发为重度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OR=0.573;3.216;1.865;11.473, P 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复发为重度宫腔粘连与患者孕次、刮宫后闭经史、宫腔粘连分离频次、初次发现宫腔粘连时为重度等有关,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措施以降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复发为重度宫腔粘连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