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陶灵姣  吕承立  李智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9):3580-3582,3585
为提高导弹机动指挥系统对电磁脉冲(EMP)的抗毁生存能力,探求了机动指挥系统可重组技术的概念、理论及其设计方法.提出了快速重组机动指挥系统的基本构架及其特征,研究了快速重组的系统层次,分析了决速重组的主要内容;设计了阵列式布局、分布式控制结构、组态原理、自检测性与容错5种重组方法,为发展新一代导弹武器机动指挥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依赖关系模型的复杂软件架构的管理方法。依赖关系是通过传统的软件源代码静态分析提取出来,并且以表单形式展现,这种展现方法被称为依赖关系矩阵(DSM)。利用各种算法重组DSM用于反映软件的架构,并且能够凸显软件架构的各种模式和依赖关系的缺陷。算法结合用户输入的约束条件可形成软件架构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可作为判断设计人员设计的依赖关系是否符合设计规则基础。设计规则可在系统的迭代发展中重复应用,可以发现系统中违反设计原则的缺陷,并保证系统源代码实现和架构设计的一致性。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LDM这个软件中实现,并且已经运用在很多的商业项目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以SolidWorks为研发平台,对某热连轧生产线进行数字化设计的全过程.首先建立模型,然后结合SolidWorks的无缝集成CAE平台COSMOSWorks、COSMOSMotion进行了FEA分析和和运动模拟仿真,并使用基于真实物理环境的渲染软件进行渲染.最后以VB为开发语言,以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了一套可重组模块化轧机CAD系统.本文充分将SolidWorks软件融入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美国WTelSys公司倡导的可重组计算技术(ReconfigurableComputing)是一种全新的系统设备研制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的基于硬件和软件的研制方式的局限性,在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多媒体通信、航天应用、图象处理及算法加速等。可重组计算技术是一种系统设备的开发方法:通过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借助现成的元素库,用软件的方式设计好设备所需要的硬件资源组合程序,再将此程序下载(download)到动态可重组硬件芯片中,加上一些外围的辅助硬件,该设备就能完成你所期望的功能,并且还可以通过修改或切换软件程序,让…  相似文献   

5.
《微型机与应用》2017,(9):74-77
软件需求变更是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主要因素。之前学者们在分析软件体系结构的变更风险时,体系结构间依赖值的获取主要是依靠经验预估,而不是基于模块的进一步划分和相关耦合参数的关联推导。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利用DSM和QFD模型对组件进一步细划分成粒度更小的关键设计参数(类或对象),分析参数间的依赖程度,推导出模块间的关联度,接着对模块开发顺序进行重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需求变更风险。最后,通过将某公司集装箱管理系统进行模块切分和重组对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一种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用可视化的设计方法进行控制线路的设计并可进行模拟运行,以验证设计是否正确.文中对该软件的系统组成、软件的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方法、软件的辅助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软件的使用方法作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陈东 《电脑学习》1997,(4):21-24
提出一种廉价实用的PC机仪用接口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硬件和软件的开放性;用开关,短路块,GAL器件对接口硬件电路进行重组。文中给出了实际使用的电路图及实用的用户库函数的建立和调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信息系统的功能重组及其集成化安全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中提出对应用系统进行分解组合的设计思想,即利用软件单元实现动态的功能重组,适应需求的变化,延长软件使用寿命。同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功能重组系统的、可靠的集成化安全管理方案,以便简化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原子任务的企业管理软件标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组件化软件设计适应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和提高软件重用度的需要,基于原子任务的企业管理软件业务流程设计是组件化软件设计的基础,基于原子任务的企业管理软件业务流程标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业务流程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嵌入式虚拟仪器(EVI)软件可重构是指框架和功能的重构;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技术,系统地阐述了软件可重构模块化设计的原理、软件可重构算法、可重构软件结构框架设计和可重构软件开发方法;通过分析可重构软件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思路,提出了一套比较详细的可重构软件的开发方法;经工程实践应用,设计方法合理可行,有效提高了嵌入式虚拟仪器软件的开发效率,达到软件复用及重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凯  徐欣  徐晖 《微处理机》2005,26(5):81-82,85
本文基于CPCI和SOPC技术,提出了动态可重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思想,详细描述了系统可重构软硬件的实现,开发了基于CPCI的动态可重构采集系统,指出了动态可重构采集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张丹  赵荣彩  单征  韩林  瞿进 《计算机科学》2012,39(3):276-278
软硬件任务划分是可重构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设计步骤,其划分结果直接影响到可重构系统的性能。目前的软硬件任务划分技术大多只考虑了对应用程序或算法的划分结果,忽略了FPGA在配置和通信时的开销,从而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介绍了一种基于性能评估的软硬件任务划分方法,即通过对FPGA计算开销、配置开销、通信开销的预评估测试,结合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得出可重构系统中的软硬任务划分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划分方法具有较好的划分效果和算法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3.
制造执行系统是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是企业信息化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分析了制造执行系统的定义和功能,并提出基于软件构件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实践表明,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软件开发效率高、周期短、可扩展性好。  相似文献   

14.
制造执行系统是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是企业信息化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分析了制造执行系统的定义和功能,并提出基于软件构件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实践表明,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的软件开发效率高、周期短、可扩展性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发展可重构仪器技术的必要性,总结了可重构仪器的设计思想,针对可重构仪器的设计重点:硬件方面,介绍了作为可重构处理的关键之处的FPGA的发展现状;软件方面,引入框架复用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将可重用构件组装成应用程序的问题。给出了采用“应用程序框架+可复用构件”的开发方法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可重构技术在密集型计算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基于该技术的数据加密系统兼具了硬件的效率和软件的灵活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在可重构系统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数据的加密计算.给出了一种通用的加密模块接口的设计方法,用于实现对加密模块的状态控制,并向接口用户提供一个简单易用,与底层实现无关的接口.在XUP开发平台上,用AES和DES数据加密算法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可编程片上系统构建多任务远程可重构控制器。控制器运用非对称多核架构、片上双RAM通信区、多任务相互监控、扩展TFTP服务器等方法,保证控制任务的实时性,实现硬软件的远程重构和故障的自主恢复。基于NIOS II,论述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实现方法,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声信号探测系统的需求,设计一种多通道可重构且小体积高集成度的水声信号采集模块。根据性能指标要求和水声信号特点,提出采集模块总体设计方案,硬件方面加入可重构带通滤波器增强采集模块的通用性,采用基于IEEE 1588V2标准的精确时间同步协议方案,提高多模块分布式应用时的系统采集同步精度;开发基于QT的处理机显控软件,实现采集控制与数据实时回看。对采集模块性能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该水声数据采集模块能够满足设计需求,其已在某声纳工程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modeling fundamentals of a multi-degree-of-freedom reconfigurable robotic gripper system (RGS), designed to automate the process of limp material handling, reliably and without distortion, deformation, and/or folding. The reconfigurable gripper design draws upon a previously reported flat surfaced, fixed-dimensions gripper system (Kolluru et al., 1998). The design consists of four arms in a cross-bar configuration, with a flat surfaced, fixed dimensions, suction-based gripper unit mounted on each of the arms.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reconfigurable RGS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then validated using Integrated Design Engineering Analysis Software (I-DEAS) simulation softw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