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李万东 《河南冶金》2020,28(1):18-20,29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0.29C-Mn-Si-Gr中碳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及油冷后的中碳钢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 575 MPa、1 580 MPa;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中碳钢的塑性提高,强度下降,强度积下降,在550℃回火时出现回火脆性现象,塑性明显降低;经过淬火-碳分配(Q-P)工艺处理后的中碳钢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使得钢的塑性提高到22.9%,强塑积提高到30.2 GPa·%。同时,Q-P工艺处理后的钢的冲击韧性明显改善,冲击功由空冷的78 J提高到99.5 J。力学性能改善的原因归根于Q-P处理的钢的组织主要是由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的,同时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形成,通过控制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的含量改善试样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一种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控轧控冷(TMCP)、TMCP+水淬(WQ)、TMCP+WQ+回火(T)工艺的比较,发现试验钢在450℃时回火2h后,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强韧性的组织,屈服强度为816MPa,伸长率大于16%。通过SEM和TEM观察可知,这种钢的室温组织主要是细小的板条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和少量过冷奥氏体? 湎嗟母聪嘧橹孀呕鼗鹞露鹊纳撸逄踔鸾ズ喜⒈淇恚钪辗⑸啾咝位换迥诖嬖诖罅康奈淮硪约跋感 ⒚稚⒎植嫉哪擅准兜诙嗔W樱涑叽缭嘉?0~20nm,选区衍射花样标定确定是Nb、Ti的碳氮化物,纳米级第二相粒子与位错的相互作用对材料增强增韧起重要作用,450℃回火时因析出强化造成的强度增量约为233MPa。  相似文献   

4.
摘要:采用光学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等温温度(300、250、200℃)对于高碳(质量分数0.79%)贝氏体钢低温转变样品的相含量、组织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贝氏体等温温度的降低,贝氏体最终转变量更高,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宽度、块状残余奥氏体尺寸减小,抗拉强度升高,塑韧性降低。300℃的贝氏体抗拉强度为1525MPa,贝氏体铁素体宽度是116nm,而200℃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尺寸达到62nm,抗拉强度达到1 928MPa。研究发现,在未充分转变的贝氏体样品中,尺寸大于4.7μm的块状残余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易发生马氏体相变,而小于该尺寸的残余奥氏体比较稳定,可以保留到最终组织中。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淬火后不同温度回火对Si-Mn-Mo系贝氏体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淬火后回火的工艺可以显著提高Si-Mn-Mo系贝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淬火后300℃回火与350℃回火,该钢的力学性能相差不大,而450℃回火后强度、硬度相对较低,韧塑性略有提高.组织观察表明,该钢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片状和块状M-A岛)的复合组织,适当温度回火可以促进块状M-A岛分解,增加板条铁素体含量,提高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进而稳定其组织性能..  相似文献   

6.
郝启玺  李升龙 《鞍钢技术》1992,(2):40-45,48
HQ100钢系强度为950MPa级高强度焊接结构钢,是为制造大型工程机械而研制的新材料。叙述了该钢的生产方法、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钢的强韧化原理,以及适于该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规范。  相似文献   

7.
陈润泽 《宽厚板》2021,27(3):8-11
通过大量的试验检验数据,研究了回火热处理工艺对550 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650℃高温回火热处理后,试验钢主要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占比有所增加;回火热处理后钢板屈服强度、延伸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抗拉强度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屈强比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C-Mn-Mo-Cu-Nb-Ti-B系低碳微合金钢915℃淬火和490~640℃回火的调质工艺对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钢的组织、析出物形态和分布以及断口形貌进行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结果表明:调质后,实验钢获得贝氏体、少量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贝氏体板条宽度只有250 nm,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经淬火与520℃回火后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为2.1%.调质后析出物的数量激增,6~15 nm的析出物占70%以上.实验钢经过915℃淬火与520℃回火后,其屈服强度达到915 MPa,抗拉强度990 MPa,-40℃冲击功为95 J.细小的析出物及窄的板条提高了钢的强度.板条间有残余奥氏体存在,改善了实验钢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杨海林  王新 《宽厚板》2000,6(4):7-11
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14Cr1MoR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在900 ̄930℃正火后加速冷却,在较宽的回火参数P=19.74 ̄20.46范围内,可以获得良好的强韧化效果和较高的抗回火脆化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用于钢板制造的热处理工艺规范。实践证明,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任泽  陈旭  董培  连景宝 《钢铁》2019,54(7):68-76
 为了研究热处理工艺对超级13Cr不锈钢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了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测试及应变速率拉伸等试验方法。结果表明,经过水淬和油淬处理的超级13Cr不锈钢组织及拉伸性能相差不大。但相比于水淬,采用油淬的试样经回火处理后塑性得到更大提升。淬火试样经回火处理后,组织变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材料的塑性先增加后减小,硬度与强度变化则相反。620 ℃回火试样含有逆变奥氏体,强度塑性组合较好。二次回火能够增加超级13Cr不锈钢中逆变奥氏体含量,但塑性变化不明显,强度下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高强钢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钢铁材料。为提高抗疲劳失效性能,对贝氏体高强钢采用淬火-分配(quenching-partitioning,简称QP)热处理,采用岛津USF-2000型超声波疲劳试验机(频率为20kHz)进行超声波疲劳振动试验。经过QP热处理后的贝氏体高强钢的抗拉强度和超高周疲劳强度分别为1 688和875 MPa,疲强比(疲劳强度/抗拉强度)达到0.52。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QP处理的钢产生大量的膜状的残留奥氏体。通过XRD测量可知,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为22%,残留奥氏体中的碳质量分数为1.2%。疲劳结果表明,残留奥氏体对疲劳裂纹有阻碍作用,可有效提高钢的抗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对中碳钢采用Q&P(淬火 碳分配)和I&QP(临界热处理,淬火 碳分配)热处理工艺,通过对试样的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硬度及其拉伸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临界加热对中碳Q&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临界热处理的Q&P钢组织中,除了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还存在部分铁素体,同时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较少,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小。在相同的碳分配时间下,I&QP试样的硬度和抗拉强度都比Q&P试样低,但由于I&QP试样中软相铁素体的存在以及残余奥氏体能发挥更好的TRIP效应,使得临界热处理的实验钢的伸长率更高,加工硬化指数增加,强塑积更大。  相似文献   

14.
新型高强度不锈钢属于马氏体时效硬化不锈钢,该钢采用二次硬化机理设计成分,添加多种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添加高量Co细化M2X相,在合适的温度回火下,不仅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而且还有高的塑性与韧性,在航天航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新型高强度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摸索出适合的热处理制度,保证钢获得强度与韧性的良好配合,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使用该钢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超  郭辉  王家星  张冰  赵爱民 《工程科学学报》2018,40(12):1502-1509
设计了一种0.7C的低合金超细贝氏体钢,并通过膨胀仪、二体磨损实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能谱仪,研究了不同等温淬火温度对超细贝氏体钢的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微观组织以及干滑动摩擦耐磨性的影响,揭示超细贝氏体钢在二体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能和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温温度下的超细贝氏体钢都由片层状贝氏体铁素体和薄膜状以及块状的残留奥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超细贝氏体的相变速率提高,相变孕育期及相变完成时间缩短,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增加,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硬度值有所降低;超细贝氏体钢磨损面形貌以平直的犁沟为主,主要的磨损机理为显微切削;不同等温温度下所获得的超细贝氏体的耐磨性能都优于回火马氏体,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耐磨性能提高.其中在250℃等温所获得的超细贝氏体钢具有最优的耐磨性能,其相对耐磨性为回火马氏体的1.28倍.这主要与超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的细化及磨损过程中残留奥氏体的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TRIP)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高C-Cr高强耐磨钢,测试了末端淬透性,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微观组织演变和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利用SEM和TEM表征了微观组织.试验结果表明,随距离淬火端距离的增大,试验钢的硬度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0~2.5 cm为硬度平缓降低阶段,布氏硬度在63~65HRC的区间.马氏体淬火十回火处理...  相似文献   

17.
残余奥氏体对中碳贝氏体钢的塑韧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对残余奥氏体在拉伸变形作用下与裂纹形成及扩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对试验用钢基体及拉伸后颈缩区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拉伸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细化明显,拉伸断裂后进行组织...  相似文献   

18.
The research status of low carbon Si- Mn bainitic steel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was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 of bainit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were introduced.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low carbon Si- Mn bainitic steel, the partitioning behavior of alloying element Mn in the process of dual phase insul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low carbon bainitic steel was revealed.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low carbon high strength bainitic steel was elaborated and several kinds of preparation techniques which can obtain yield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higher than 1000MPa and 15% respectively were introduced. On this basi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of low carbon high strength bainitic steels were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屈服强度600MPa级Fe-Mn-Nb-B系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对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较大影响.各回火温度下的低碳贝氏体钢性能与回火前相比,屈服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抗拉强度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00℃回火时屈服强度比回火前高出105MPa.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先上升后又略有下降并在600℃时达到最大值,抗拉强度下降明显,伸长率略有升高,屈强比升高.分析认为:回火前后力学性能的变化主要与回火后有更多弥散的尺寸在20nm以下的新的细小粒子析出以及马氏体占绝大多数的大块M/A岛的分解和发生位错多边形的回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