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宋杰  于裕  骆起峰 《计算机应用》2020,40(7):2053-2058
针对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技术产生的边缘线条杂乱且模糊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CF的端到端的跨层融合多尺度特征的边缘检测(CFF)模型。该模型使用RCF作为基线,在主干网络中加入CBAM,采用具有平移不变性的下采样技术,并且去除了主干网络中的部分下采样操作,以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同时使用扩张卷积技术增大模型感受野。此外,采用跨层融合特征图的方式,使得高低层特征能够充分融合。为了平衡各阶段损失和融合损失之间的关系,以及避免出现多尺度特征融合之后低层细节过度丢失的现象,对每个损失添加了一个权重。在伯克利分割数据集(BSDS500)和PASCAL VOL Context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在测试时使用图像金字塔技术提高边缘图像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CFF模型提取的轮廓比基线网络更加清晰,能够解决边缘模糊问题。在BSDS500基准上进行的评估表明,该模型将最佳数据集规模(ODS)和最佳图像比例(OIS)指标分别提高到0.818和0.839。  相似文献   

2.
黄胜  冉浩杉 《计算机工程》2022,48(3):204-210
边缘检测是在图像中准确地提取视觉上显著的边缘像素,以得到图像的边缘信息,然而传统基于全卷积网络的边缘检测方法通常存在预测边缘粗糙、模糊等问题。提出一种语义信息指导的精细化边缘检测方法。通过图像分割子网络将学习到的图像语义信息传递给边缘检测子网络,同时利用图像语义信息指导边缘检测子网络,其引入具有注意力机制与残差结构的特征融合模块,以生成精细的图像边缘,增强不同尺度的特征融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图像分割任务和图像边缘检测任务中的代价函数定义新的模型代价函数并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网络边缘检测质量。在BSDS500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固定轮廓阈值与图像最佳阈值分别达到0.818和0.841,相比HED、RCF等主流边缘检测方法,能够预测更精细的边缘图像,且鲁棒性更优。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边缘检测网络在复杂自然场景下的检测结果仍存在边缘缺失、噪声过多等问题,提出多深度特征增强与顶层信息引导的边缘检测网络.首先,采用UNet++作为主干网络提取不同深度的特征,并通过特征叠加使不同尺度的边缘更加完整;然后,在每个卷积层的侧输出后添加特征增强模块,通过引入空洞卷积增大感受野,增强多尺度信息;最后,设计顶层信息引导模块,通过在跳跃连接中引入高层的语义特征增强边缘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BSDS500,NYUDv2和Multicue这3个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BSDS500数据集上的ODS,OIS和AP指标分别达到了0.821,0.839和0.869,整体上高于现有边缘检测网络,且噪声少,主观效果也更接近真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边缘检测算法难以处理复杂的图像, 而现有基于深度的边缘检测模型, 其检测结果往往存在边缘定位错误和信息丢失等现象. 针对此类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RCF的高精度的边缘检测算法RCF-CLF. 首先, 引入HDC结构设计用于避免因叠加相同膨胀卷积而引起的网格效应; 其次, 设计了一种特征增强结构, 旨在融合多尺度信息、扩大感受野; 然后, 设计了跨层融合结构, 将高层信息和低层信息融合, 用于提取准确的边缘信息; 最后, 引入注意力机制CBAM, 通过聚焦物体边缘区域, 抑制非边缘区域, 从而提高网络对边缘信息的提取能力. 本文在BSDS500和BIPED数据集上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与RCF算法相比, 在BIPED数据集上, 主要指标ODS、OIS和AP分别达到了0.893、0.901和0.945, 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在BSDS500数据集上, 主要指标也有所提升. 此外, 与其他同类算法相比, 本文算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边缘定位.  相似文献   

5.
杨宏宇  王峰岩 《计算机应用》2019,39(9):2604-2610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存在检测效率低、模型训练易出现过拟合和泛化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ICNN)的入侵检测模型(IBIDM)。与传统"卷积-池化-全连接"层叠式网络设计方式不同,该模型采用跨层聚合网络的设计方式。首先,将预处理后的训练集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前向传播并提取网络特征,对跨层聚合网络的输出数据执行合并操作;然后,根据分类结果计算训练误差并通过反向传播过程进行迭代优化至模型收敛;最后,利用训练好的分类器对测试数据集进行分类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BIDM具有较高的入侵检测准确率和真正率,且误报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轻量级边缘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细粒度级多尺度特征表示的轻量级边缘检测方法——FMLED.首先,以细粒度方式提取图像多尺度特征,得到更细致并具有全局性的特征图;其次,对特征图进行上采样,得到不同阶段的中间边缘图;最后,使用学习滤波器为每个像素分配不同权重并融合中间边缘图特征,使生成的边缘更加清晰准确.本文方法可用于任何边缘检测任务,而无需进行预训练或微调;并以较小的模型复杂度产生优质边缘.在BIPED、BSDS500和NYUD 3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FMLED框架在不增加计算负载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卫鑫  武淑红  王耀力 《计算机应用》2019,39(10):2883-2887
针对采样的每帧烟雾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以及森林火灾烟雾数据集相对较小且单调等问题,为充分利用烟雾的静态与动态信息来达到预防森林火灾的目的,提出一种深度卷积集成式长短期记忆网络(DC-ILSTM)模型。首先,使用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好的VGG-16网络进行基于同构数据的特征迁移,以有效提取出烟雾特征;其次,基于池化层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提出一种集成式长短期记忆网络(ILSTM),并利用ILSTM分段融合烟雾特征;最后,搭建一种可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森林火灾烟雾检测。烟雾检测实验中,与深卷积长递归网络(DCLRN)相比,DC-ILSTM在最佳效率下以10帧的优势检测到烟雾,而且在测试准确率上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DC-ILSTM在森林火灾烟雾检测中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边缘检测的任务是将亮度变化明显的像素点识别为目标边缘,是计算机视觉低层级问题,并且边缘检测在对象识别和检测、对象提议生成、图像分割有着重要应用。如今,边缘检测已经产生了多类方法,如基于梯度的传统检测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算法,还有结合新兴技术的检测方法等。对这些方法进行更精细的分类,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边缘检测的发展趋势。对传统边缘检测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做出介绍;详细介绍近年来主要的深度学习边缘检测方法,根据使用的方法进行分类,并对其中所使用的创新技术进行说明,如分支结构、特征融合和损失函数。衡量算法性能采用评估指标:单图最佳阈值(ODS)和帧数(FPS),在基础数据集(BSDS500)上进行对比。对边缘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欧阳宁  韦羽  林乐平 《计算机应用》2005,40(10):3041-3047
针对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模型需要大量参数去捕获低分辨率(LR)图像和高分辨率(HR)图像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使用L1L2损失优化的网络模型不能有效恢复图像高频细节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感知边缘约束与多尺度融合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基于由粗到细的思想,设计了一种两阶段的网络模型。第一阶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图像特征,并将图像特征上采样至HR大小,得到粗糙特征;第二阶段使用多尺度估计将低维统计模型逐步逼近高维统计模型,将第一阶段输出的粗糙特征作为输入来提取图像多尺度特征,并通过注意力融合模块逐步融合不同尺度特征,以精细化第一阶段提取的特征。同时,该方法引入一种更丰富的卷积特征用于边缘检测,并将其作为感知边缘约束来优化网络,以更好地恢复图像高频细节。在Set5、Set14和BSDS100等基准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于CNN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但能够重建出更为清晰的边缘和纹理,而且在×3和×4放大因子下的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度(SSIM)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翠锦  瞿中 《计算机应用》2005,40(11):3280-3288
边缘检测是将图像中的突变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的过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热点,也是图像分割、目标检测与识别等多种中高层视觉任务的基础。近几年来,针对边缘轮廓线过粗以及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业内提出了谱聚类、多尺度融合、跨层融合等基于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算法。为了使更多研究者了解边缘检测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传统边缘检测的实现理论及方法;然后,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主要边缘检测方法,并依据实现技术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类,对其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对多尺度多层次融合与损失函数的选择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评价指标对各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可知边缘检测算法在伯克利大学数据集(BSDS500)上的最优数据集规模(ODS)经过多年研究从0.598提高到了0.828,接近人类视觉水平。最后,展示了边缘检测算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翠锦  瞿中 《计算机应用》2020,40(11):3280-3288
边缘检测是将图像中的突变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的过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热点,也是图像分割、目标检测与识别等多种中高层视觉任务的基础。近几年来,针对边缘轮廓线过粗以及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业内提出了谱聚类、多尺度融合、跨层融合等基于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算法。为了使更多研究者了解边缘检测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传统边缘检测的实现理论及方法;然后,总结了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主要边缘检测方法,并依据实现技术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类,对其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对多尺度多层次融合与损失函数的选择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评价指标对各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可知边缘检测算法在伯克利大学数据集(BSDS500)上的最优数据集规模(ODS)经过多年研究从0.598提高到了0.828,接近人类视觉水平。最后,展示了边缘检测算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垃圾分选自动化,确保垃圾正确分类,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4的轻量级垃圾检测算法.算法对YOLOv4中的主干网络CSPDarknet53,使用层级调整后的MobileNetV3网络进行替换,使得网络架构更适用于YOLOv4网络,并提升网络的检测速度;同时结合Ghost模块和MobileNeXt网络结构思想,设计了一种全新的bottleneck,用以替换主干网络中的bottleneck,以提升模型的检测精度;接着在主干网络中添加大残差边结构,以提升网络的检测精度;然后在颈部网络之前添加CA (coordinat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的检测精度;最后为避免K-means算法在聚类过程中陷入局部极值,使用二分K-means算法对垃圾检测数据集进行anchor box的重新聚类.实验结果表明,重新设计的网络与YOLOv4网络的mAP值相近,但参数量减少了89%,检测速度提升了51%, FPS值达到了67.5 (on NVIDIA GeForce RTX 3060),可实现部署到算力和内存较低的嵌入式设备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现有的显著对象检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定位显著对象,但是在获得完整均匀的对象和保留清晰边缘的任务上存在不足。为了得到整体均匀和边缘清晰的显著对象,本文提出了结合语义辅助和边缘特征的显著对象检测模型。方法 模型利用设计的语义辅助特征融合模块优化骨干网的侧向输出特征,每层特征通过语义辅助选择性融合相邻的低层特征,获得足够的结构信息并增强显著区域的特征强度,进而检测出整体均匀的显著对象。通过设计的边缘分支网络以及显著对象特征得到精确的边缘特征,将边缘特征融合到显著对象特征中,加强特征中显著对象边缘区域的可区分性,以便检测出清晰的边缘。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双向多尺度模块来提取网络中的多尺度信息。结果 在4种常用的数据集ECSSD (extended complex scene saliency dataset)、DUT-O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OMRON Corporation)、HKU-IS和DUTS上与12种较流行的显著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模型的最大F值度量(max F-measure,MaxF)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ion error,MAE)分别是0.940、0.795、0.929、0.870和0.041、0.057、0.034、0.043。从实验结果看,本文方法得到的显著图更接近真值图,在MaxF和MAE上取得最佳性能的次数多于其他12种方法。结论 本文提出的结合语义辅助和边缘特征的显著对象检测模型十分有效。语义辅助特征融合和边缘特征的引入使检测出的显著对象更为完整均匀,对象的边缘区分性也更强,多尺度特征提取进一步改善了显著对象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欧阳宁  韦羽  林乐平 《计算机应用》2020,40(10):3041-3047
针对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模型需要大量参数去捕获低分辨率(LR)图像和高分辨率(HR)图像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使用L1L2损失优化的网络模型不能有效恢复图像高频细节等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感知边缘约束与多尺度融合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基于由粗到细的思想,设计了一种两阶段的网络模型。第一阶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图像特征,并将图像特征上采样至HR大小,得到粗糙特征;第二阶段使用多尺度估计将低维统计模型逐步逼近高维统计模型,将第一阶段输出的粗糙特征作为输入来提取图像多尺度特征,并通过注意力融合模块逐步融合不同尺度特征,以精细化第一阶段提取的特征。同时,该方法引入一种更丰富的卷积特征用于边缘检测,并将其作为感知边缘约束来优化网络,以更好地恢复图像高频细节。在Set5、Set14和BSDS100等基准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于CNN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但能够重建出更为清晰的边缘和纹理,而且在×3和×4放大因子下的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度(SSIM)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