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枸杞生长季(5-10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0℃积温、积温日数和高(低)温日数,采用线性趋势和M-K突变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气温整体变暖趋势明显,且夜间增温速率高于白天增温速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37、0.33、0.54℃/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以-0.21℃/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负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至01年代.枸杞生长季高温日数整体以气候倾向率1.1 d/10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低温日数以1.7 d/10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枸杞生长季≥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增加趋势明显,≥0℃积温和积温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6.6℃/10年和0.7 d/10年.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分别于1994、1995、2000年发生突变,最低气温没有发生突变.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31.5 kg/(hm2·10年)和12254.0 hm2/10年,气温日较差对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影响最大,其他气温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种植面积的次要因子为高温日数和≥0℃积温日数.  相似文献   

2.
以建昌地区气候监测站1960—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为基础,运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技术,分析了该地区大田作物生长季气温、≥10℃积温及无霜期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热量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0年以来,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倾向率为0.19℃/10 a,1981年突变性升高,突变之后气温平均升高0.8℃;≥10℃积温明显增加,倾向率为49.98(℃·d)/10 a,1996年突变性增加,突变之后积温平均增加201℃·d;无霜期延长趋势明显,倾向率为2.44 d/10 a,1985年突变性延长,突变后无霜期平均延长10 d。热量资源增加可延长大田作物的生育期,亦可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生物学产量;气温升高也将加大蒸腾指数,造成作物干旱。分析结果可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宁国家基本观测站1990-2021年气象资料,对中宁枸杞生长季光热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宁枸杞发育期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在各月均呈现明显增温趋势,且最低气温的增温速率高于最高气温的增温速率;≥10℃积温从1990-2020年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200.3℃/10a;在枸杞不同发育期也呈上升趋势;全发育期平均日照为1 878 h,近30 a日照时数呈线性减少趋势,减少率-48.7 h/10a;中宁枸杞发育期天数呈增加趋势,芽开放枸杞生育期生长季热量增加,造成生长季延长,采果批次增加,黑果病的发生概率减少,枸杞药用品质提高,但高温日数增加,采果期缩短,果实变小,夏眠期延长。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及合理布局农作物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共和县196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法等方法,分析青海湖南部共和县近59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热量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9年青海湖南部共和县农业气候资源主要热量指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呈极显著提前、推迟、延长和增大趋势,气候倾向率速分别为-2.65 d/10a、2.19 d/10a、4.84 d/10a和90.22℃?d/10a,变异系数分别为11.5%、2.3%、5.2%和7.7%。共和县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分别在2000年、1993年、1996年和1997年发生提前、推迟、延长和增多突变,≥0℃的初日提前9 d,终日推迟9 d,持续日数延长17 d,积温增加315.0℃? d。  相似文献   

5.
为了拓展"三农"气象服务产品,掌握气候资源变化规律和特征,选用北票市1958-2014年平均气温、活动积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北票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北票地区热量资源增加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98℃/10a、0.195℃/10a、0.248℃/10a和0.296℃/10a。≥0℃积温、≥10℃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7.423℃·d/10a和34.675℃·d/10a,≥0℃和≥10℃积温分别增加213℃·d和198℃·d。≥0℃和≥10℃持续日数,倾向率分别为1.59d/10a和1.764d/10a,并分别延长9d和10d。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北票地区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尤其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最为突出,但2010-2013年热量资源有所回落,表明增加的热量资源并非稳定,因此,在农作物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1~2020年静宁县逐日温度、降水、积温、无霜期、日照时数、晚霜日终日等资料,用线性趋势函数对3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本地区气候呈暖湿特征,30年平均温度为8.2℃,气温以气候倾向率为0.223℃ /10a的速率变暖,未发生突变。≥10℃年活动积温以气候倾向率为26.189d·℃/10a速率增多。30年年平均降水446.1mm,降水年际增多趋势比较显著,气候倾向率63.02mm/10a,降水在2018年开始发生突变,进入异常增多时期;年平均无霜期为170d,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12.389d/10a,晚霜冻终日主要出现在4月中下旬并以气候倾向率为-4.285d/10a的速率减少,苹果生长期内4-10月日照时数呈现弱减少趋势。晚霜冻若呈弱提前趋势,但气候变暖,苹果开花期明显提前,综合分析,苹果遭受春季冻害的风险加大,苹果生长期日照减少,对苹果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7.
吴佳丽  刘畅  于浩  杨志宇  刘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32-16234
采用一元回归方程、滑动平均等统计学方法,对抚顺地区新宾、清原、章党3个气象站48年的平均气温年代、季变化特征,≥30℃高温日数、连续日数,初、终霜日数、无霜期日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积温的空间分布、持续日数以及低温冷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地区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29℃/10a,≥30℃高温日数增加速率为2 d/10a,无霜期增幅为3d/10a,各界限温度增温幅度为94~164℃.d/10a。低温冷害以延迟型冷害为主,受低温出现后期气温回暖较快影响,致灾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8.
选用辽西地区朝阳站1953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与前20年(19532014年)与前20年(19531972年)相比,0℃、10℃初日分别提前11 d和6 d,终日分别后推4 d和8 d,持续日数分别延长13 d和11 d,积温分别增加246℃·d和251℃·d。界限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1—2020年静宁县逐日温度、降水量、积温、无霜期、日照时数、晚霜日终日等资料,用线性趋势函数对当地3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本地区气候呈暖湿特征,30年平均温度为8.2℃,气温以0.223℃/10 a的速率升高,未发生突变。≥10℃年活动积温以26.189℃·d/10 a的速率增多。30年平均年降水量446.1 mm,降水年际增多趋势比较显著,气候倾向率为63.02 mm/10 a,降水在2018年发生突变,进入异常增多时期;年平均无霜期为170 d,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389 d/10 a,晚霜冻终日主要出现在4月中下旬并以-4.285 d/10 a的速率提前,苹果生长期内4—10月日照时数呈现弱减少趋势。虽然晚霜冻呈弱提前趋势,但气候变暖,苹果开花期明显提前,综合分析,苹果遭受春季冻害的风险增大,苹果生长期日照减少,对苹果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0.
选用辽西地区朝阳站1953~2014年的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农业界限温度0℃、10℃的初日、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显著,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2.243 d/10 a,终日为1.091 d/10 a,持续日数为2.834 d/10 a,积温为55.99℃·d/10 a。10℃界限温度气候倾向率分别为:初日为-1.036 d/10 a,终日为1.846 d/10 a,持续日数为2.856 d/10 a,积温为63.271℃·d/10 a。近20年(2005~2014年)与前20年(1953~1972年)相比,0℃、10℃初日分别提前11 d和6 d,终日分别后推4 d和8 d,持续日数分别延长13 d和11 d,积温分别增加246℃·d和251℃·d。界限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阿勒泰地区近50 a≥0 ℃积温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勒泰地区近50 a≥0℃界限温度内的积温及持续日数、初终日的时空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0℃界限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近50 a阿勒泰地区≥0℃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的倾向率分别以71.7℃·d/10a、2.8 d/10a、2.5 d/10a增加.吉木乃县和福海县≥0℃初日呈明显提前趋势外,其它县市均不明显.≥0℃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突变年份分别为1994年、1977年、1988年.各县市≥0℃积温和持续日数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增加120℃·d以上和6d以上,其中富蕴县积温增加最多为346℃·d,福海县持续日数延长最多为14 d.≥0℃积温及持续日数的周期震荡变化趋势表明,在未来≥0℃界限温度内积温和持续日数将呈持续升高和增加趋势.[结论]近50 a≥0℃界限温度内的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均呈增加和延迟趋势,研究期内均发生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增加幅度大,但≥0℃初日整体提前趋势不明显.≥0℃积温及持续日数存在周期震荡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辽西作物生长季光热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为了农业合理布局与作物结构调整服务,采用气候倾向率和标准偏差的方法,分析了辽宁西部1961—2010年农作物生长季光照、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辽西作物生长季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27 MJ(/m2·10 a),-51.251 h/10 a;21世纪1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5.94 MJ/m2,日照时间平均减少212 h,每日减少日照时间约1 h;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108℃/10 a,呈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0℃积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44.990(℃·d)/10 a,近20 a平均增加227(℃·d)。光照资源减少、热量资源增加可相应调整弱光短日照喜温生育期较长的作物,增加复种指数;气候变暖具有利弊双重性,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可监测低温寡照灾害。  相似文献   

13.
近55年来河西走廊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热资源影响巨大,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区域农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3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河西走廊≥0℃起始日期以1.8 d/10 a的趋势提前,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温度、≥10℃积温和生长期持续天数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 ℃/10 a、77.1 ℃/10 a和2.8 d/10 a,≥10℃积温超过3 000℃和生长期天数超过170 d的地区已经扩展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大部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北部;生长期日照时数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达9.0 h/10 a;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区域干旱状况并未得到缓解。总体上看,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气温升高、热量改善、日照增加”为主要特点,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为扩大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进行粮饲作物周年复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曹强  伍琼  李陶 《安徽农业科学》2016,(19):218-221
利用安徽省六安地区6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非参数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稳定通过10、20℃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来六安地区稳定通过10和20℃的初日均呈提前趋势,初始日期在全市范围内提前幅度分别为2.2和3.1 d/10 a,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7年;终止日期呈推迟趋势,推迟幅度分别为1.4和0.9 d/10 a,不存在显著的气候突变点。稳定通过10和20℃的持续日数均呈递增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3.6和4.0 d/10 a,气候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7、1994年。稳定通过10和20℃的积温均呈递增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126.7和116.0(℃·d)/10 a,气候突变点均出现在1994年。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济宁地区11个县站1970~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济宁地区主要热量资源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济宁近43年作物生长季年平均气温整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0℃/10a;≥0℃活动积温为5 222.1℃·d,增加速率为86.7℃·d/10a;≥10℃的积温为4 777.2℃·d,增温速率为77.4℃·d/10a;0℃负积温绝对值为99.1℃·d,增温速率为14.1℃·d/10a。≥0℃、≥10℃持续的日数增加4.5天和3.2天,稳定通过≥0℃、≥10℃初日提前了3天和2天,≥0℃、≥10℃的终日分别晚2天和1天。作物生长季内有效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夏玉米的生产系统受到显著影响,其中冬前生长积温增加导致传统播期的冬小麦冬前旺长,因此冬小麦须推迟播期以适应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夏玉米来说,由于热量的增加和冬小麦播期的推后,改变了原有套种模式,可以推迟至小麦收获后进行夏直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新疆棉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域的调整及热量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981-2018年10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ArcGIS插值法等方法,研究近38年新疆棉区棉花生理发育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1-2018年新疆棉区棉花生理发育时间平均为73.4d,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2.4d/10a,依次为北疆(2.6d/10a)南疆(2.4d/10a)东疆(1.8d/10a);4-10月其生理发育时间呈单峰型,共73.4d,以7月最长,为15.6d,4月和10月相对最短,分别为5.5d和3.1d,其变化倾向率为2.4d/10a,其中,以4月最大,为0.58d/10a,7月最小,为0.25d/10a;1981-2018年4-10月棉花生理发育时间的突变年为1998年,突变后较突变前生理发育时间增加5.7d,全疆大于74d的生理发育时间面积增加13.4万km~2。【结论】1981-2018年新疆棉区棉花生理发育时间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期间4-10月棉花生理发育时间的突变年为1998年,突变后较突变前生理发育时间增加5.7d,全疆大于74d的生理发育时间面积增加13.4万km~2。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并统计了1983─2020年该区域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站次。结果表明:49 a来山西北部极端高温日数的倾向率为4.5d/10 a,极端低温日数的倾向率为-5.7 d/10 a,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极端低温日数的下降趋势比极端高温日数的上升趋势更明显;极端高温日数在1993年发生了突变,极端低温日数在1999和2000年发生了突变;49 a来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小幅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81年,暴雨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79和1997年;在空间分布上,山西北部28个气象站极端高温日数的倾向率都在3 d/10 a以上,大部分站点的信度检验达到了0.001水平;山西北部大部分站点极端低温日数的线性趋势达到了α=0.001的信度检验;极端降水阈值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盆地小的特征;山西省北部地区由暴雨洪涝和低温冷害灾害导致的受灾站次均在2010...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0年莫旗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积温的年际变化、年代变化、初终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莫旗地区10℃积温及积温日数呈增加趋势,≥10℃积温的倾向率为90.3℃/10年。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8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er-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连续小波分析和Arc GIS空间插值的方法,采用分区的方式对江西省近55年来≥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5年江西省日平均气温≥10℃积温和持续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初日呈现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迟趋势,且变化速率赣北大于赣中,赣中大于赣南;(2)近55年赣北≥10℃积温、初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1、2004、2000年;赣中≥10℃积温、初日和持续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4、2004、2000年;赣南≥10℃积温和初日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5年和2000年,赣北和赣中终日及赣南的终日和持续日数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发生突变;(3)≥10℃积温、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存在18年和30年的周期,且不存在区域性的差异;(4)江西省≥10℃积温、初日、持续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布相似,高值区大部分集中在北部,低值区大部分集中在南部,江西省≥10℃终日的气候倾向率的高值区在西部、低值区在东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1981—2011年莱阳、栖霞、招远3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将日极端最低气温Td≤-10℃作为1个低温日。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低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日主要集中在12月到次年2月,其中1月低温日数最多;莱阳是30年间低温日数最多的地区,其次是栖霞和招远,莱阳也是低温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的地区;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低温日数变化幅度较大,1981—2010年间,随着年份的推移,低温日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0 d/10年,其中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莱阳,气候倾向率为-5.2 d/10年;最不明显的是栖霞,气候倾向率为-1.4 d/10年;山东半岛内陆地区年低温日数的减少是突变现象,突变年份是198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