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cholecystectomy,LCBDE+ LC)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 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浙江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其中98例采用LCBDE +LC治疗,112例采用ERCP/EST+ 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随访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BDE+ LC组:手术成功率96.9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06%,结石残留率2.04%,远期结石复发率1.02%,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0%,乳头狭窄发生率1.02%.ERCP/EST+LC组:手术成功率91.96%,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0.71%,结石残留率7.14%;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7.14%,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4.46%,乳头狭窄发生率2.67%.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BDE +LC组结石复发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ERCP/EST+ LC组(P<0.05),乳头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 LC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更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术式,对于适宜的患者行胆囊管取石或胆总管Ⅰ期缝合更能体现微创的优势.但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胆瘘、残余结石等情况下,ERCP+ EST仍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并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总结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上述48例患者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51 min,平均(70±5.23)min,术中出血量(67±8.2)mL,住院时间(7±3.1)d,其中6例胆总管一期缝合,42例放置T管,1例患者中转开腹,中转率为2.08%,2例发生胆漏,发生率为4.16%,经引流治疗后好转愈合;4例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为8.33%,术后3月取出胆道镜.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不仅具有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组)33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LCBDE组有1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为97.0%,EST组有2例患者插管失败,转LCBDE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BDE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未取净结石,结石残留率为6.1%;EST组中有10例患者术中未取净结石,结石残留率为24.4%,组间比较LCBDE组的结石残留率显著低于EST组(P<0.05)。LCBDE组术后2例患者于24 h内出现血淀粉酶轻度升高(>100 U/L,<500 U/L),48 h后恢复至正常;EST组中有15例患者于术后1~3 d内出现血淀粉酶升高,其中7例达胰腺炎诊断标准(>500 U/L),发生率为17.1%,组间比较EST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所有病例随访6~36个月,LCBDE组未见结石复发;EST组有8例(19.5%)结石复发,其中5例再次行十二指肠镜治疗,5例转行LCBDE治疗。组间比较LCBDE组的结石复发率显著低于EST组(P<0.05)。结论与EST相比,LCBDE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上具有较低的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石复发率,可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云南省安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对52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回顾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中转开腹,中转率为3.85%,手术时间51~158 min,平均为86 min.其中7例胆总管一期缝合,45例放置T管,3例胆漏,发生率为5.77%,经引流治疗后愈合;6例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为11.54%,术后3月经胆道镜取出.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常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时碰到的问题和常见的失败原因以及改进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9月期间的762例曾经使用纤维胆道镜术中治疗胆道结石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703例患者中,136例术后有胆道结石残留,残余结石率为17.8%,其中术中已知结石残留55例,术后经T管造影和术后胆道镜证实有结石残留81例。81例中包括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开口狭窄29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变异39例,胆总管下段节段性狭窄伴结石13例。结论术中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时要注意有无胆道变异和病变胆管开口狭窄或胆总管下端节段性狭窄等情况,术中B超对降低结石漏诊率有帮助。在使用纤维胆道镜时,术者要耐心细致,按顺序逐支逐段地检视,对胆道应采用连续窥视的方法和导向钳夹法以尽量避免主观和客观因素引起的术后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和研究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继发结石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2月~2016年2月胆总管继发结石患者128例做为研究对象,患者术中采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术治疗,将手术治疗方法与术中、术后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 术中指标:患者手术时间为(62.6±23.5)min;术中出血量为(13.7±5.1)mL.术后指标比较:患者腹腔引流时间为(4.1±0.5)d;住院治疗时间为(5.9±1.3)d;患者术后发生胆漏2例、结石残留1例,发生率为2.3%.结论 将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术应用于胆总管继发结石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更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机体恢复,其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运用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的手术方式对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82例手术均获成功,胆管残留结石2例,占2.4%,中转剑突下小切口开腹25例,占31.2%。结论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是切实可行的和安全可靠的,它不仅具有微创治疗的特点,而且可降低术后残留结石率。  相似文献   

8.
黄鹏  王稳忠  谢春发 《华夏医学》2009,22(3):444-445
目的:分析术中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遇到问题和常见失败原因及其改进的可能性.方法:对62例曾经使用纤维胆道镜术中治疗胆道结石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2例患者中13例术后有胆道结石残留,残余结石率为20.97%其中术中已知结石残留5例.术后经T管造影证实有结石残留8例.8例中包括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开口狭窄,变异6例胆总管下段狭窄伴结石2例.结论:术中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时要注意有无胆道变异和病变胆管开口狭窄或胆总管下端节段性狭窄情况.使用纤维胆道镜时,术者要耐心细致,按顺序逐支逐段地检视对胆道应采用连续窥视的方法和导向钳夹法以避免主观和客观因素带来的术后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9.
张辉 《河北医学》1999,5(12):51-52
我院外科自1993年以来共行胆总管探查术221例(均为经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85例,女136例。年龄23~87岁,平均为65岁。本次病因:胆囊炎、胆石症138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结石57例;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管结石26例。急诊手术176例,胆道残留结石31例。择期手术44例,胆道残留结石5例,胆道残留结石率平均为16.29%。术后经T管造影证实,其中肝外胆管残留结石为17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为15例,肝内外胆管合并残留结石4例。胆道探查方法与结石残留情况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残留胆总管结石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LC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中发现残留总管结石时间最短为术后3d,最长为术后6个月.患者均为多发性胆囊结石,结石为2 ~13 mm不等的结石,胆囊管粗短,直径>5 mm,其中1例术前有胆绞痛发作,2例中1例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取石(EST)处理,1例再次行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全部治愈.结论 LC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虽不是常见并发症,但应引起重视.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关键在于术前正确的评估.结合术中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有效预防LC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MRCP、ERCP在LC术前术后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胆胰管造影(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前、术后检测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及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在LC术后出现临床症状进一步诊断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B超诊断胆囊结石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均行MRCP检查,LC术后半年内因症状持续存在行MRCP检查,对行MRCP未能发现结石的行ERCP检查、治疗。结果M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ERCP对LC术后胆总管结石治疗成功率为100%。结论非胆总管结石患者直接接受LC,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先行MRCP检查,阳性者进行开腹手术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结合术中胆道镜检查治疗。术后出现临床症状怀疑结石或者胆瘘患者及时进行ERcP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术后胆道镜探查取石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8月经治132例行胆总管探查术中经胆道镜取石及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取石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32例患者,术中取石12例,95%可信区间为4.21%~13.97%,成功8例;术后胆道镜检查发现残余结石41例,95%可信区间为23.28%~38.84%,成功取石39例.术后黄疸加重3例,经保肝支持治疗治愈;3例术中胆道出血,局部处理血止;均无窦道损伤穿孔,无胆管炎及胰腺炎发生.结论术中术后的胆道残石处理仍是胆道外科难题,而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结石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但胆道镜取石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只要处理及时、方法妥当,均可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汪意青  顾强  徐红星  王益 《河北医学》2012,18(3):363-365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注意事项,探讨胆管结石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胆管结石患者,上述患者均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总结上述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该术式的注意事项.结果 上述患者手术时间93.2±11.3min,术中出血量68±9.6mL,住院时间7.6±2.3d,住院费用9022.5±316.4元,无胆漏、感染及皮下气肿发生,术后残石患者1例(2.9%),2个月后经T管窦道取石成功.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治疗费用低.同时应做好各项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38例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结果:本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成功率97.4%(37/38),1例中转开腹,1例术中探查胆总管未见结石,1例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枚,2例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均于术后6~8周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手术时间90~190 min,术中出血量10~200 mL,术后住院5~10 d.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急诊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使用术中胆道镜处理的74例急诊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经术中胆道镜检查,辅助取石,肝外胆管结石取净率为95.24%(60/63);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4.76%(3/60)和16.67(1/6),经胆道镜检查发现胆总管良性狭窄3例,胆总管下段肿瘤2例(通过胆道镜取活检证实)。结论:在急诊胆总管探查术中常规应用胆道镜可提高临床诊断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张乔迁  陈本鑫 《安徽医学》2012,33(5):558-559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时间约术后6个月~15年,均经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治愈。结论术前全面检查、术中规范操作及合理选择术式,对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更应重视,可以采取术前CT、MRCP,术中胆管造影,既可降低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阴性胆总管探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7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LC组(n=35)和OC组(n=40)。LC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OC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肝功能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并发症及结石残余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手术失血量、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O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降低;两组术后TBIL、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并发症发生率(8.57%)显著低于OC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8例,根据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径、腹腔感染及组织水肿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6例);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94例);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8例)。评价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率(出血、胆漏、伤口感染)。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14.7) min,B组为(102.2±18.1) min,C组为(110.1±16.4) mi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0,P=0.887)。A组有1例术后出现结石残留,B、C组无结石残留,总体结石清除率为99.4%。总体并发症率为1.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在适合的人群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患者4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80±12min,术中出血量60-100mL,平均86±14mL,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T管引流。术后无出血、严重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住院时间10-14d,平均12±2.2d,T管引流量每天300—1100mL,平均750±101.3mL。术后2周行T管造影,术后3周行胆道镜检查,122例结石残留,带管出院,术后6周再行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取胆总管残余结石。术后随访6—12个月,行肝功能、B超或CT检查,无黄疸,未见胆管残留结石和胆管狭窄。结论-开腹胆总管探查术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取石具有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本研究为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在基层医院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与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种术式治疗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58例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LTCBDE组26例,LCBDE组32例(其中2例为 LTCBDE组术中中转)。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补液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胆总管狭窄、胆管炎、腹腔感染、胆道出血、残余结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LTCBDE组术后无胆漏、残余结石及胆道出血,LCBDE组术后出现1例胆漏、2例残余结石、1例胆道出血,两组均无术后胆总管狭窄、胆管炎及腹腔感染病例。LTCBDE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均少于LCBDE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T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 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视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