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初步观察微波热疗联合调强放疗(IMRT)及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经胃镜病理及影像学证实为局部晚期的近端或远端胃癌患者 40例。IMRT总剂量为 46~56Gy(中位数50Gy),1.8~2.0Gy/次,5次/周;同步热疗温度 42~44℃,45min/次,2次/周;同步化疗为S-1或卡培他滨第1-14天,3周方案。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客观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生存情况。结果 入组患者年龄 56~83岁(中位数 71岁),男∶女为7∶1。治疗结束后 38例(95%)症状缓解,最常见不良反应为1、2级胃肠道反应及白细胞减低,客观缓解率为88%,2年无进展生存、总生存率分别为69%、71%。结论 初步说明微波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可获得较好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后的手术切除率、病理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索最佳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方法 2013—2014年间本院初治的潜在可切除或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11例入组,临床分期为cT4N0M0或TxN1-3M0(AJCC第7版),病理为腺癌。放疗采用IMRT技术,总剂量40~50 Gy分22~25次4~5周完成。同步化疗采用替吉奥或卡培他滨或紫杉醇联合卡铂的方案。同步放化疗结束后4~8周手术。结果 接受R0手术者9例,R2手术1例,1例因术中发现腹膜种植转移仅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提示重度反应4例,其中包括pCR 1例。共完成放疗10例、化疗8例。3级不良反应主要见于恶心(3例)、呕吐(2例)和食欲下降(2例),无4级不良反应。结论 术前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肿瘤降期率和R0切除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期间发生>2级血小板减少[TPG2(+)]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同期放化疗的非转移性胃腺癌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血液学参数及相关椎体剂量学参数与TPG2(+)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TPG2(+)组23例(40%),TPG2(-)组35例(60%),两组间在临床基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乳酸脱氢酶(LDH)以及CTV最长径(LCTV)、勾画椎体个数(VBN)、VBN校正的椎体总体积(VBV)、Dmax、Dmean、V5Gy、V10Gy、V20Gy、V30Gy、V40Gy,与TPG2(+)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PLT减少、LDH升高、LCTV较长、V20Gy/VBN较高(P=0.048、0.028、0.013、0.030)可能增加TPG2(+)的发生风险。结论 对于胃腺癌的同期放化疗,治疗前纠正PLT减少、避免较长的CTV以及控制VBN校正的V20Gy有可能减少放化疗导致的显著血小板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宫颈腺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疗效,分析同步放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6年间收治的109例局部进展期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照射临床靶体积处方剂量50.4Gy分28次,内照射A点剂量30~36Gy分5~7次。同步顺铂或紫杉醇周疗。放化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部分缓解(PR)者进行挽救性治疗(手术和/或紫杉醇联合卡铂或顺铂化疗和/或放疗)。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1%、58.5%。放化疗后72例(66.1%)患者达完全缓解,31例(28.4%)患者达PR。PR患者挽救性治疗后3年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41%。放化疗后仅4例(3.7%)和2例(1.8%)患者出现>3级泌尿系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同步放化疗后仍有临床残余病灶的宫颈腺癌患者应积极采取挽救性治疗,以期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 241例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行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TME根治性手术的长期疗效以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国家癌症中心连续收治经盆腔MRI或腹盆CT确诊的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腺癌患者 241例进行分析,该组患者术前盆腔放疗剂量 42.0~50.4 Gy (中位数50 Gy),同步化疗采用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于同步放化疗后 4~15周(中位数7周)接受TME原则的根治性手术(R0切除),术后均建议行辅助化疗,但需考虑患者恢复情况及意愿。Kaplan-Meier法计算DFS、LRR、DM及O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2个月,3年LRR、DFS、OS和DM分别为3.8%、76.2%、85.9%和20.6%。亚组分析发现ypT0-2、ypN阴性、pCR、TRG4级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DFS (ypT0-2∶ypT3-4:86.0%∶69.3%,P=0.002;ypN阴性∶ypN阳性:88.1%∶56.9%,P=0.000;pCR∶非pCR:100%∶72.4%,P=0.001;TRG4级∶TRG2-3级∶TGR0-1级:94.9%∶73.6%∶66.3%,P=0.0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ypN状态是影响DFS的因素(P=0.000)。结论 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行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局部区域控制较理想,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放化疗后ypN状态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IMRT同步剂量补偿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方法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10-2015年四川省肿瘤医院病理诊断明确的120例肿瘤最大径≥6 cm或最大径≥5 cm且肿瘤呈偏心性生长的宫颈癌患者接受盆腔外放疗,之后予以后装联合同步IMRT剂量补偿同步顺铂化疗。IMRT 45 Gy分25次,后装联合同步IMRT剂量补偿HR-CTV 7 Gy/次、IR-CTV 5~6 Gy/次,共5次;危及器官勾画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及毗邻小肠。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以顺铂75 mg/m2 ,每3周1次为基础同步化疗。结果 全组患者随访14~96个月(中位数46个月)。5年局部控制、无进展生存、总生存率分别为92.8%、76.6%、81.0%。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急性1-2级早期不良反应分别为57.8%、14.6%,3级分别为8.1%、2.9%;晚期1-2级不良反应分别为8.4%、5.3%,3级分别为0.97%、1.3%。结论 IMRT联合同步剂量补偿HDR-ICBT方法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具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是肿瘤体积较大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术前受累野照射同期新辅助放化疗的效果、急性不良反应及生存分析。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2015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Siewert Ⅱ、Ⅲ型局部进展期AEG患者45例,术前受累野照射45 Gy分25次,5 次/周,同期行XELOX方案化疗2个周期,6周-8周后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化疗6个周期。观察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完成情况、术后病理情况、降期及不良反应,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均完成术前同期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完成同期2个周期放化疗39例,1个周期6例。手术中位间隔时间为6周,R0切除率为96%(43/45),pCR率为22%(10/45),TNM降期率为68.9%。急性放射性食管炎/胃炎的发生率为44%(20/45),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7%(3/45)。1、2、3级白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低的发生率分别为78%、47%和44%。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其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发生率分别为62%、24%、71%,未见4、5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病死13例(肿瘤死亡11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死亡1例),术后1、2、3年PFS率分别为90%、70%、67%,OS率分别为95%、80%、75%,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4%、84%,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25%、25%。结论 Siewert Ⅱ、Ⅲ型局部进展期AEG术前受累野照射同期放化疗可以实现较高的PFS率、OS率和局部控制率,患者耐受性良好。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需辅助化疗4个周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胃癌术后替吉奥同期IMRT中,替吉奥的MTD和DLT。方法 入组标准为接受R0或R1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TxN1~3M0期近端或远端胃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采用IMRT,R0术后总剂量45 Gy分25/次5周完成,R1术后在45 Gy基础上对吻合口进行局部加量10.8 Gy分6次。替吉奥剂量水平分6级,分别为Ⅰ级30 mg/(m2·d)(6例)、Ⅱ级40 mg/(m2·d)(3例)、Ⅲ级50 mg/(m2·d)(6例)、Ⅳ级60 mg/(m2·d)(3例)、Ⅴ级70 mg/(m2·d)(3例)和Ⅵ级80 mg/(m2·d)(6例),于放疗日分2次口服。结果 2010—2013年共 27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 54岁(29~65岁),男 23例。最常见 1~3级不良反应是恶心(85%)、食欲下降(85%)、白细胞减少(85%)、乏力(70%)和血小板减少(52%)。3级不良反应 4例中 2例为白细胞减少、2例为DLT (3级恶心和食欲下降,Ⅰ级;3级血小板下降,Ⅲ级)。在最高80 mg/(m2·d)水平入组 6例患者均未出现DLT后研究结束。结论 局部晚期胃癌术后替吉奥同期IMRT,替吉奥的MTD为80 mg/(m2·d),于放疗日分2次口服。该剂量被推荐为以后Ⅱ、Ⅲ期研究的剂量水平。DLT为恶心、食欲下降和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调强放疗(IMRT)联合化疗在治疗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8—2016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治疗的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3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MRT,分为单纯放疗组(RT组)和放化疗组(CRT组),后者又分为同步放化疗组(CCRT组)、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IC+CCRT组)和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组(CCRT+AC组)。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LRFFS)、远处无转移生存率(DMFS)、无进展生存率(PFS)、肿瘤特异生存率(CSS)和总生存率(OS)。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03例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1个月(49~138个月)。CRT组∶RT组的5年OS、CSS、PFS、LRFFS、DMFS均相近(93.7%∶93.9%、93.7%∶93.9%、89.0%∶87.7%、93.8%∶92.8%、93.8%∶91.2%,均P>0.05)。T1N1期和T2N1期亚组分析也显示CRT组与RT组的治疗结果均相近(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年龄是OS、PFS、CSS和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随年龄增长与上述结局呈负相关。CCRT组、IC+CCRT组、CCRT+AC组与RT组的治疗结局均未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且上述3种联合治疗方式之间的疗效也相近(均P>0.05)。结论 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接受单纯IMRT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预后与联合化疗相当。但未来是否可在T1-2N1M0期人群中取消化疗仍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5—2020 年间使用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的 30例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总客观有效率为9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7%、41%,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47%、32%,无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83%、53%、37%,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51%、36%。≥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6%。结论 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胃癌术前放化疗正常组织损伤的临床和剂量体积因素,为优化3DRT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 58例完成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术前放化疗联合手术及辅助化疗或术前化疗联合手术及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前化疗组(28例):术前xelox (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 2~3程,术后xelox方案 3~4程(共6程)。术前放化疗组(30例):首程xelox化疗后第 14-21天内开始3DRT (45 Gy分25次),同期2程xelox化疗,术后xelox方案3程。结合治疗中相关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开展正常组织损伤的临床和剂量体积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肝脏、肾脏和十二指肠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48%和33%;治疗结束后肝脏和肾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5%和49%。所有肝、十二指肠损伤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治疗,肾损伤不需特殊处理可恢复正常。分析提示术前放化疗较术前化疗增加肝损伤发生率(P=0.00、0.03),而肾损伤仅与放疗前肾小球滤过率相关(P=0.80、0.13)。肝V3.5≤98.96%,十二指 肠D2 cm3≤48 Gy。结论 胃癌术前放化疗方案是安全的。术前放化疗较术前化疗未增加肾损伤风险,但有加重肝损伤趋势,值得重视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结果 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90%的EQD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易瑞沙治疗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有效率、生存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胸部IMRT,同期易瑞沙250 mg 1 次/d。结果 2014—2017年入组30例,可分析29例。疗后1个月疗效评价CR、PR、SD、PD分别0、21、6、2例,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3%,客观有效率(CR+PR)为72%。中位随访25个月,死亡14例,存活15例;23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局部进展18例,远处转移14例。全组中位生存时间 26个月,中位PFS 11个月,1、2年OS和PFS分别为79%和44%、55%和18%。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分期对OS有影响(P=0.035、0.031),分期、原发灶直径、GTV和PTV对PFS有影响(P=0.000、0.016、0.039、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和PTV体积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0.012)。3级急性不良反应共2例,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7例。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易瑞沙的治疗,客观有效率较高,患者耐受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 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 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 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 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 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 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 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经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以及新辅助治疗评分(NA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6—2014年间本中心收治的经盆腔核磁或腹盆CT确诊的cⅢ期中低位直肠癌195例患者,术前放疗42.0~50.4 Gy (中位数50 Gy,93.8%患者放疗剂量≥50 Gy),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同步化疗于同步放化疗后4—15周(中位数7周) TME手术(R0切除)。分析患者降期(yp0—Ⅱ期)及NAR评分(根据cT、ypT/N分期计算)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3年DFS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4个月(6.7~125.5个月),3年DFS为76.8%。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显著影响3年DFS (92.2%∶56.8%,P=0.000)。全组患者中位NAR评分15.0分(0~65.0分),其中评分低者3年DFS优于评分高者[≤15.0分(90.1%)∶>15.0分(57.0%),P=0.001];在降期患者中低NAR评分仍可获得更好的预后[≤8.4分(95.1%)∶>8.4分(87.5%),P=0.022]。结论 cⅢ期中低位直肠癌经术前同步放化疗后降期者预后相对较好,NAR评分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收集2002-2012年符合入组条件患者 126例,分别接受挽救性手术、挽救性放化疗和姑息治疗。结果 全组 126例患者中 58例接受挽救性手术、52例行挽救性放化疗、16例接受了姑息治疗。接受挽救治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16%、4%,接受姑息治疗者生存期均未达到 1年(P<0.001)。挽救性手术和挽救性放化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0%、7%与51%、11%、3%(P=0.47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肿瘤T分期和挽救治疗方式为局部复发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01)。挽救性手术感染发生率16%,挽救性放化疗的食管气管瘘和食管纵隔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6%。结论 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挽救治疗可带来生存获益,挽救性手术和挽救性放化疗均为可选方法,但应关注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Meta分析调强放疗时代鼻咽癌诱导化疗(IC)联合单纯放疗(RT)与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CC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已经发表的回顾性或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2010—2020年发表的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的研究包括接受IC+CCRT或IC+R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使用STATA 12软件合并风险比(HR)、危险比(RR)及95%可信区间(CI),并应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8项回顾性研究中的 2483例患者。IC+CCRT组与IC+RT组总生存相仿(HR=0.78,95%CI为 0.58~1.04, P=0.091);但IC+CCRT组的无远处转移生存(HR=0.56,95%CI为 0.42~0.74,P<0.001)及无进展生存期(HR=0.65,95%CI为 0.54~0.77,P<0.001)较IC+RT组提高。IC+CCRT组急性不良反应较IC+RT组明显增加。结论 鼻咽癌治疗中两种治疗模式总生存相当,而IC+CCRT组的无远处转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较优于IC+RT组,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加。IC+CCRT或许可作为鼻咽癌患者的一种推荐治疗方式,但需要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观察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前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的治疗结果。方法 共23例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入组,尼妥珠单抗 200 mg,第1-5周应用,1 次/周。DDP 20 mg/m2,PTX 45 mg/m2,第2-5周应用,1 次/周。放疗第2-5周进行,2 Gy/次,5 次/周,共40 Gy。新辅助治疗结束后4周行手术切除。结果 全组23例患者均完成术前放化疗及尼妥珠单抗治疗,22例接受手术切除。术前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6%,毒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黏膜炎,大多为1-2级。手术R0切除率为100%,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1%。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声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4%、9%、4%、4%,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2%、52%,中位生存时间为28.9个月。术后淋巴结阴性(15例)和淋巴结阳性(7例)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2%、62%和57%、29%、29%(P=0.03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6个月和14.2个月。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术前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安全有效,术后淋巴结阴性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模式,并分析术后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5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74例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组患者均采用术前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放疗剂量为40.0~50.4 Gy,常规分割。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3.9个月,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4.8%,其中59例(33.9%)患者复发。术后病理分期为0/Ⅰ、Ⅱ、Ⅲ期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2.2%、38.7%、68.2%(P=0.000),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7%、61.4%、20.9%(P=0.000)。20.5%的0/Ⅰ期或Ⅱ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在术后3年以上,而Ⅲ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化疗方案、放化疗相关病理反应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的因素(P=0.027、0.047、0.010、0.005)。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理分期制定个体化的随访监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