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205双相不锈钢冷轧NO.1板表面起皮缺陷进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并结合其冶炼-热轧-退火酸洗整个生产工艺,得出:缺陷的实质是热轧过程中咬入氧化铁皮经过退火酸洗后的表现形式。通过对2205双相不锈钢板坯加热后金相组织、热塑性、热轧板金相组织以及热轧板氧化铁皮结构的分析,得出:板坯边部柱状晶的存在以及热轧加热炉加热温度过高会影响材料的热塑性,导致轧制过程边部出现微裂纹,热轧完成后演变为咬入式氧化铁皮缺陷。提高2205双相不锈钢等轴晶率、控制加热温度在1260℃以下可以有效避免起皮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对65Mn钢板表面起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起皮缺陷是由于钢中存在非金属夹杂物及氧化铁皮的压入而引起的。这些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是由Fe、O、Ca、Si、Mg、S等元素所构成。  相似文献   

3.
分析研究镍基耐蚀合金冷轧表面起皮缺陷,发现变形能力较差的夹杂和少量保护渣是引起冷轧表面起皮缺陷的重要原因。对采用EAF-AOD-LF-CC工艺路线生产镍基耐蚀合金炼钢连铸过程夹杂物的成分组成和形貌、尺寸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镍基耐蚀合金主要形成呈不规则形状的铝复合夹杂物,其变形能力较差。随着LF精炼和连铸的进行,镍基耐蚀合金夹杂物的平均直径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气体含量呈下降趋势,连铸坯夹杂物的平均直径为18μm左右。采用复合脱氧工艺与延长弱搅拌时间,有利于改善镍基耐蚀合金冷轧缺陷,实施后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王卫国  王珂 《甘肃冶金》2021,43(2):64-66,70
采取热处理实验方法,利用SEM、OM等表征手段,探究含钼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起皮原因及影响程度,找出改善乃至消除此类缺陷的工艺控制手段,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同类钢种具有相关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304不锈钢热轧板中的夹杂物进行统计分析,并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的方法对其形貌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热轧板中夹杂物主要为CaO-SiO2-MgO-Al2O3和CaO-SiO2-MgO-Al2O3-TiO2硅酸盐类夹杂,粒度小于5μm的显微夹杂物中同时存在MgO-Al2O3尖晶石夹杂和Al2O3夹杂物;中部试样夹杂物的面积分数为0.032%,边部试样夹杂物的面积分数为0.025%。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厂Q195冷轧镀锌带钢起皮缺陷,应用金相显微镜、大样电解、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冶炼过程中各工序钢水内的大型夹杂物及显微夹杂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轧缺陷主要是由于钢包卷渣和钢包耐火材料剥落所致。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及调整钢包浇注料材质等措施,基本消除了冷轧带钢表面起皮和镀锌挂渣缺陷,提高了镀锌板表面光洁度。  相似文献   

7.
2205双相不锈钢是一种性能非常优秀的不锈钢类型,属于第二类不锈钢,耐腐蚀性能较为优秀,一般在海水淡化、核设施等工作环境较为严苛的场所使用。但是其在热处理过程中易产生裂隙,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由此对于2205双相不锈钢夹杂物的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不锈钢的发展历程及其分类,进而表达了不锈钢中的夹杂物的特点和性质,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措施。然后分析了改进之后的不锈钢中的夹杂物含量和性质。  相似文献   

8.
 针对硅脱氧条件下304不锈钢中出现的Al2O3夹杂物和热轧板表面存在分层缺陷的问题,通过对铸坯的大样电解、热轧板取样、扫描电镜检测分析以及FactSage软件计算等方法,主要研究了FeSi合金中残余铝质量分数对Al2O3夹杂物生成的影响,并分析了Al2O3夹杂物对不锈钢连铸和热轧板表面分层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硅脱氧条件下生产的304不锈钢整个冶炼过程中,产生Al2O3夹杂物的主要环节为GOR还原初期含有较高铝质量分数的FeSi合金的脱氧过程。通过FactSage软件计算得到了避免Al2O3生成时FeSi合金中所允许的最大铝质量分数。根据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得出以下结论:FeSi合金中的铝质量分数超过1.8%时,钢液中会产生Al2O3夹杂物,Al2O3进入具有较高碱度的结晶器保护渣熔渣层造成局部保护渣黏度和熔化温度快速增加形成块状的夹杂物,这些夹杂物被卷入钢液内部或者被新生铸坯表面捕捉,从而造成热轧过程中轧板的表面分层缺陷形成。当FeSi合金中的铝质量分数小于1.5%时,钢液中难以产生Al2O3类夹杂物,有效抑制了这类表面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Gleeble 3500-GTC对Φ10 mm 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0.017C,6.22Ni, 25.73Cr, 3.39Mo, 0.27N)进行1340℃至室温以冷速1~500℃/min连续冷却实验,并通过EPMA(电子探针)、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和热力学计算分析冷却速率对超级双相不锈钢σ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2507超级双相不锈钢在1℃/min的冷却速率下,组织中存在σ相,σ相的面积百分比为2.67%。当冷却速率≥10℃/min,组织只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冷却速率越小,σ相析出越容易。  相似文献   

10.
热轧板裂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热轧板表面裂纹进行了观察分析.为了找出裂纹产生的根源,对同炉次的连铸坯进行实验分析.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热轧板边部表面裂纹主要是与连铸坯结晶偏析、成分不均、夹杂物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双相不锈钢2205热轧钢带氧化铁皮显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惠恺  臧涛  靳塞特 《钢铁》2015,50(5):59-62
 应用OM、SEM、XRD技术,分析研究了双相不锈钢2205热轧钢带氧化铁皮显微结构特征,这是决定钢带酸洗效果的本质因素之一。结果表明:热轧后钢带表面氧化铁皮存在大量的裂纹以及局部伴有氧化铁皮部分脱落,有利于酸洗;氧化铁皮厚度一般为10 μm左右,但是存在局部区域氧化层增厚以及氧化铁皮向基体内部的嵌入;氧化铁皮中含有难以酸洗的铁橄榄石(Fe2SiO4)和尖晶石结构的Cr2O3·FeO等物相,增加了钢带表面氧化铁皮酸洗去除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热轧板和冷轧板常见的表面脱皮缺陷对后续产品合格率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手段,观察并分析该脱皮缺陷处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及元素成分,探究脱皮缺陷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热轧板脱皮缺陷表面及纵截面存在明显的嵌入型Cr、Mn金属氧化物,其化学组成与其常见氧化铁皮高度一致。此外,在热轧板脱皮缺陷纵截面EBSD扫描中发现有残余铁素体组织,轧制过程中该处两相组织热塑性差异可能导致微裂纹产生及后续高温氧化,从而表现为热轧板常见的氧化型脱皮缺陷。冷轧板脱皮缺陷来源于热轧板的隐性缺陷,其异常成分与中间包覆盖剂、结晶器保护渣等外来夹杂物基本一致,这些夹杂物在浇注过程卷入铸坯内部且多在冷轧过程得以暴露,并表现为夹杂型脱皮缺陷,形貌上包括直线型脱皮和剥落型脱皮。通过改进连铸中间包与浸入式水口工艺,可有效降低这类不锈钢轧材表面的脱皮缺陷比例。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了研究2205双相不锈钢连铸过程中夹杂物的特征及形成机制,从2205双相不锈钢连铸中间包和板坯上分别取试样,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夹杂物的类型及形貌特征,并结合热力学计算探讨夹杂物的演变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2205双相不锈钢中间包中存在大于10μm的夹杂物,中间包中夹杂物类型主要为CaO Al2O3和CaO Al2O3 MgO球形夹杂物,板坯中夹杂物尺寸都小于10μm,板坯中CaO Al2O3和CaO Al2O3 MgO球形夹杂物外面包裹了一层TiN。错配度和热力学计算表明凝固过程中CaO Al2O3和CaO Al2O3 MgO球形夹杂物为TiN的析出提供了形核质点。  相似文献   

14.
At present question on quality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2205 increasingly focuses on the surface defects. The morph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peeling defects on the surface of hot rolled plate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2205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tereo microscope, OM and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eling defects on the surface of hot rolled plate are of wavy structure?? one end of it connects to the steel matrix and the other one 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hot rolled plate. There are inclusions of Al2O3 and CaO- SiO2- Al2O3- MgO distributed in shapes of point and chain and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austenite is very high (58. 5%) at the defects. This causes low plasticity at the defects,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eeling defects to appear in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formation of peeling defects was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双相不锈钢; 流变曲线;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相似文献   

16.
冷轧薄板表面缺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文芳 《炼钢》2006,22(3):22-25,48
介绍了冷轧薄板表面主要缺陷的形貌、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表明:冷轧薄板表面缺陷主要分为常规缺陷和非常规缺陷两大类。常规缺陷的产生与冷轧工艺质量密切相关,而非常规缺陷的形成机理则比较复杂,可能在炼钢工序也可能在轧钢工序形成,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吴腾  吴润  刘斌  梁文 《钢铁研究学报》2020,32(9):826-832
摘要:基于合金减量化原则,热轧后采用以超快冷技术为核心的两相区弛豫 淬火配分(F-Q&P)工艺技术,借助OM、SEM、TEM、XRD和室温拉伸等试验手段,研究了配分时间对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配分时间延长,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抗拉强度降低,伸长率增加,强塑积增加,屈强比较低为0.55~0.60,n值较高为0.14~0.18。配分时间对各相的体积分数、形貌、分布和析出行为有影响。30s配分的试验钢,组织中较多的细长条马氏体、细小铁素体和薄片状残余奥氏体提高了材料的位错密度和均匀变形能力,表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汽车轻量化原则,利用热轧大压下十超快冷+弛豫制备得到1 200 MPa级热轧双相钢(DP),借助OM、SEM、TEM和室温拉伸等试验手段,研究了终轧温度对试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终轧温度增加,铁素体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逐渐减小,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抗拉强度增加,伸长率减小,强塑积减小,屈强比最低为0...  相似文献   

19.
利用OM、SEM、XRD、EBSD和室温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CSP热轧TRIP钢中间缓冷时间及贝氏体等温时间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间缓冷时间的延长,试验钢中的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贝氏体体积分数减少;抗拉强度基本不变,屈服强度逐渐降低,断后伸长率和强塑积变化不明显。中间缓冷时间为6 s时,可满足CSP产线的要求。对贝氏体相变时间的研究表明,当等温时间为15 min时,试验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分布于铁素体/铁素体界面、铁素体/贝氏体界面以及贝氏体中,体积分数约为7.1%,表现出良好的TRIP效应。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和强塑积分别达到744.0 MPa、522.5 MPa、29.3%和21.8 GPa·%,力学性能最优。当等温时间延长至50 min时,试验钢中的贝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减少至2.7%,强塑积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