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声门上喉癌(包括会厌癌)曾有多种治疗方案,如放射治疗、手术切除、放疗与手术联合治疗等;但据作者经验,认为会厌癌,特别是发生于舌骨以下部位的,有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并对此部位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作了回顾性的评述。在1962至1975年间诊断为喉癌的1,476例中原发于会厌的有115例,其中随访五年以上的有105例。会厌癌可分为两型:一是局限于会厌舌面及其边缘的称为舌骨上型;另一是癌肿侵及舌骨下方会厌喉面的称为舌骨下型。本组中前者有19例,后者为86例。治疗方案有五种:①放射治疗,②放疗加手术,③手术治疗,④放疗无效而补行手术,⑤手术失败而补以放疗。结果:会厌癌单用放疗的治愈率,T_1为69%,T_2为42%;T_2单用手术的治愈率是78%,T_3资料不足;T_4放疗的治愈率为50%。若已有淋巴结转移,单用放疗是不够的,可用放疗加手术或单用手术,以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癌肿的2%(原文如此),如属局灶者五年存活率为70%,有淋巴结转移者仅为30%。化学治疗:头颈癌对化疗有效果者为50~80%,对控制肿瘤作用有限,似乎不能抑制肿瘤生长,也不能抑制肿瘤转移,但术前采用化疗常可使肿瘤缩小,易确定肿瘤边缘;审慎的化疗可有效地缓解晚期头颈癌,但化疗的副作用仍难以避免。放射治疗:头颈癌放疗对多数小的限局性肿瘤常可获得与手术同等的效果。但颊沟处例外,此处手术治疗更好,因放疗后纤维化能使牙关活动受限。喉部肿瘤多选用放疗,对保存发音功能有益。放疗与手术可有几种结合方式,如根治性放疗后,仍有病灶残存或复发,可补以外科治疗。头颈部癌的放疗标准剂量为60~65Gy,分30~35次/6~7周。亦可为50~55Gy,分15次/3周。手术治疗前可有二种方式放疗;攻击性放疗(20Gy,分4次/周)或常规放疗(40Gy,分20次/4周)。后者便于观察肿瘤术前反应,如放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在1963~1983年所见的33例首先行放射治疗的中耳癌和外耳道癌患者的复发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11例中耳癌均属鳞癌,经放疗后有8例复发,1例死亡,存活仅2例。复发者中有6例因病期太晚而不能行手术治疗,另2例曾试图行救治性(salvage)岩锥切除术,最后也只好放弃手术。22例外耳道癌中有鳞癌20例,基底细胞癌和腺癌各1例,经放疗后有11例复发,其中行救治性岩锥切除术者9例,另2例  相似文献   

4.
分析1961~1970年所治疗的118例声门上癌,其中89例曾经随访,作为疗效分析资料。 50例用放射治疗,钴剂量为6500R。31例用手术治疗,其中3例仅作全喉切除及颈廓清术。8例为放射、手术综合治疗(在3个月内进行)。据作者经验,声门上癌如无颈淋巴结转移,不论肿瘤的大小,原用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其绝对3年存活率为73%。有颈淋巴结转移,原用放射治疗,绝对3年存活率为6%,这些病例一般肿瘤较大,有颈淋巴结转移;原用手术治疗者,绝对3年存活率为23%,此种病人的肿瘤均较小。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癌再手术的方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结果,为规范临床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88例中男69例,女219例,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249例(86.5%),滤泡状腺癌27例(9.4%),髓样癌6例(2%),未分化癌6例(2%).再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240例(83%).手术方式有一侧腺叶(或残叶)及峡部切除和(或)对侧腺叶次全切除加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 残余腺叶有癌组织残存占63例,对侧腺叶有癌肿33例.原发灶同侧颈淋巴结转移164例对甲状腺癌应慎重选择肿瘤切除或腺叶部分切除,同时应重视颈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有致癌作用,因此,喉癌前期病变是否进行放射治疗目前仍存在意见分歧。本文作者自1950年至1965年治疗89例喉癌前期病变,其中75例采用手术治疗,14例采用放射治疗。喉癌前期病变表现为上皮下血管浸润、粘膜局限性白瘢、小息肉或溃疡等。组织学上癌前期病变与退行性病变中再生性组织变形不易鉴别。作者认为,癌前期病变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和组织学检查。癌前期病变可分为三型:(1)喉癌前期固定型:表现为上皮层变化、息肉样变、角化症、不全角化或高度角化但其基底膜无损伤。(2)癌前期活跃型:组织结构破坏、非典型上  相似文献   

7.
临床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为颈部治疗的指征,但大涎腺癌可能有隐匿颈淋巴结转移者颈部选择性治疗的指征不明确。为此回顾1939~1982年所治疗的474例大涎腺癌,以期推荐适当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术后选择性并用放疗。临床有淋巴结转移者67例(14%)做了治疗性颈廓清,经病理证实均有淋巴结受累,术后16例作了放疗。407例临床淋巴结阴性者,90例(22%)做了选择性颈廓清(END),有隐匿性病灶者38%,有10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发生在腮腺及其周围,3例发生于颌下腺。隐匿性转移发生率:颌下腺为21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1972年1月1日~1983年3月31日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相配合治疗的73例原发上颌窦癌的远期效果进行总结,其中男48例,女25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85岁,60~69岁者24例,50~59岁者23例。组织学分类:扁平上皮癌63例(86%),移行上皮癌4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2例,囊性腺癌1例。T_3、T_4病例66例,占总数的90%,有淋巴结转移者13例(18%)。基本的治疗方法是三种疗法的合并应用:例如用5-Fu 动脉灌注+放疗+简单的切除手术,另有联合应用阿霉素(ADM)组即插入动脉灌注管时将40~50mg 的 ADM 一次性注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再手术的相关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例再手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二次手术者12例,三次手术者3例;1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发现总残癌率为60.0%(9/15),其中原发部位残癌率46.7% (7/15),颈部淋巴结转移40.0(6/15)。结论:甲状腺肿瘤手术应行甲状腺腺叶切除,疑有颈淋巴结转移时要行规范化的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是指颈部肿块病理证实为转移癌,经全面检查,直到对之行特定治疗结束时仍未找到原发灶者而言。本文报道行放疗的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28例,占同期放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2%。男女比率为3:1。平均年龄为44.5岁。转移癌类型:鳞癌11例,未分化癌5例,腺癌2例,淋巴上皮癌、乳头状柱状细胞癌各1例,癌未定型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下咽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12期间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下咽癌97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梨状窝型75例,咽后壁型16例,环后型6例。手术方式包括下咽部分切除术21例(21.6%),部分喉切除加下咽部分切除7例(7.2%),全喉加下咽部分切除术53例(54.6%),全喉全下咽切除加胃上提胃咽吻合术12例(12.4%),全喉全下咽切除加空肠代食道修补术4例(4.1%)。61例术后于肿瘤科进行放疗。采用χ2检验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预后因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率为90.7%。全部患者1年生存率为76.0%,3年生存率为56.0%,术后病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71.1%,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占19.6%。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1.6%。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21.9%),局部复发12例(37.5%),远处转移10例(31.3%)等。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大小(P<0.01)以及肿瘤的T分期(P<0.05)对生存预后有影响,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咽癌早期不易发现,术后极易发生复发及转移,慎重选择病灶切除术式及颈清扫方式,辅助术后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策略。咽后壁型下咽癌较另外两型下咽癌更易出现术后的复发及转移,治疗创伤较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进行腮腺恶性肿瘤手术时通常对其淋巴系统较为注意,但对面神经却不够重视。作者们在进行颞骨镜检时发现面神经可以成为腮腺癌的侵犯径路。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2岁,12年前因右上颌窦癌行上颌骨摘除术。两年前右侧腮腺深部发生肿瘤,诊断为上颌窦癌复发,给与钴~(60)放射治疗,肿瘤消失,两年后死于肺炎。屍检时发现颞骨内面神经被囊腺癌侵犯,侵犯范围有垂直部及水平部,并经膝部到达内耳道。肿瘤细胞呈腺样结构,有粘液样物质。用高倍镜可以看到垂直部与  相似文献   

13.
涎腺肿瘤376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1971~1990年在我院治疗,并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376例涎腺肿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发生在腮腺者261例,颌下腺37例,舌下腺4例,小涎腺74例。良性肿瘤162例,涎腺癌214例;涎腺癌的病理分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52例,腺癌53例,粘液表皮样癌41例,腺泡细胞癌27例,乳头状囊腺癌11例,腺样囊性癌23例,鳞状细胞癌4例,未分化癌3例。214例涎腺癌5年生存率为69.6%,10年生存率为54.9%。良性肿瘤均手术治疗。182例涎腺癌采用手术或手术+术后放疗的治疗方案。手术是治疗涎腺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鼻部皮肤癌     
本文报告456例鼻部皮肤癌。其中以50岁至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0岁以前发病者仅1%。性别差异不大。鳞癌发生于男性者多于女性。暴露于日光下及表浅放疗为最常见的病因。456例患者中基底细胞癌396例(87%)、鳞癌49例(10.7%)、基底-鳞癌7例(1.5%)、黑色素瘤2例(0.4%)、恶性神经鞘膜瘤和汗腺腺癌各1例(0.2%)。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鼻翼、鼻尖和鼻根;鳞癌多发生于鼻侧缘和鼻小柱。放射治疗可控制和治疗多数鼻部癌,但也往往成为有害致病因素,本文报告病例51%由面部皮肤病(如:痤疮、毛发病、湿疹,酒渣鼻、角化病等)进行不适当的放疗而导致癌变。396例基底细胞癌中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喉声门上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80~1998年我院57例喉声门上型低分化鳞癌病例(1997年UICC分期: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18例,Ⅳ期30例)。单纯手术25例,单纯放射治疗9例,术前放射治疗加手术14例,手术加术后放射治疗7例,术前化学治疗加手术2例。喉全切除23例,喉部分切除25例;同期颈清扫31例(单侧17例,双侧14例),上颈清扫12例。结果5年生存率47.4%(27/57),颈部转移率63.2%(36/57),双颈转移率24.6%(14/57),远处转移率21.1%(12/57),局部复发率10.5%(6/57),颈部复发率28.1%(16/57),喉部分切除的局部复发率12.0%(3/25)。生存率随分期下降,T1 T2与13 T4和N0 N1与N2 N3的生存率差异分别有显著性(χ^2=4.942,P=0.026;χ^2=4.306,P=0.038)。单纯手术与手术结合放射治疗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N2和N3患者的手术结合放射治疗相对优于单纯手术。结论 喉声门上型低分化鳞癌患者以晚期病变为主,易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和远处转移率较高,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喉部分切除术是可行的,T3病变的喉部分切除和颈部N分级较晚的患者应手术结合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在上呼吸道恶性病变中,扁桃腺癌的发病率占第二位。多见于老年男性,且常伴有酗酒、吸烟史。对本病的治疗方案颇有争论。作者统计英国哥伦比亚癌症防治所1938年到1971年间39161例癌症病人,其中扁桃体癌175例。20例因已有广泛转移,不在本文讨论,实际统计人数是155例。统计结果说明,扁桃体癌(特别是大的扁桃体癌),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案。作者的意见是: 1.耳鼻喉科、放射科和临床医生要密切配合。 2.细致地测定病变程度以决定治疗方案。 3.早期的T_1和T_2N_0患者,可单纯用放射治疗。但如进展不显或复发时,则应改用手术  相似文献   

17.
头颈鳞癌颈部N_0的局限性颈清扫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头颈部肿瘤颈部N0的处理有不同意见。本文提供两组病例:一组为149例喉癌声门上型;一组为219例舌活动部癌。试图从这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讨论N0适宜治疗。方法:我科于1976~1990年外科或综合治疗声门上型喉癌149例;1960~1993年外科或放射治疗舌活动部鳞癌219例。这两类病种均易有颈淋巴结转移,均为T1~4N0病例。声门上癌颈部做上颈清扫术;舌癌大部做全颈清扫术。两组原发灶以手术或放射治疗。利用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及随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声门上型喉癌N0上颈清扫术后,病理无淋巴结转移者149例(病理有转移者立即做全颈清扫,不包括在这一组内),5年观察后有15例(10.1%)出现颈转移。和文献报告全颈清扫后复发率可以相比。219例舌癌患者116例做全颈清扫,病理阳性率为19.8%(23/116)。3年观察后颈部复发的病例如下:原发与颈部放疗者17.2%(10/58);颈部无治疗者16.1%(5/31);颈清扫病理阴性者12.0%(10/83)。统计学上无差别。结论:对N0患者,无需做经典性全颈清扫术。对声门上型患者,上颈清扫(Ⅱ组淋巴结)做为诊断措施可以解决问题,进一步可以考虑肩胛舌骨肌上清扫  相似文献   

18.
喉咽癌有50~80%经颈淋巴途径转移,这种转移多见于梨状窝和其它部位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当首次就诊时有60~75%喉咽癌已有颈淋巴转移,摘除的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时38~50%病例确诊为无临床症状的转移。而颈部转移的数量、部位和性质对预后有直接关系。为此作者对340例原发性和继发性癌进行观察,其中男318,女性22,不到50岁的112例,50岁以上者228侧。按TNM分级病变范围如下:109例为T_3N_(0-1)M_0(Ⅲ期),231例为T_(3-4)N_(0-3)M_0(Ⅳ期),241例原发性肿瘤确诊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87例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余12例为未分化癌。  相似文献   

19.
作者等报告12例筛窦癌的治疗经验,术前用放疗,后用手术切除。男性病人10例,女性2例。本组腺癌占6例(50%)、低分化或未分化癌3例、乳头状圆锥细胞瘤(Ringertz氏瘤)2例、鳞癌仅1例。未分化癌多发于青年病人,本组3例分别为17、27及37岁。从以上可见筛窦中的腺癌较多,此点与上颌窦癌不同,后者以鳞癌占多数。关于筛窦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或手术与放疗(术前或术后)的联合治疗。很少单用放疗作为治愈方法,仅用于晚期病人的姑息疗法,或用于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手术者。作者采用联合治疗法,常规方法为术前放疗,4~5  相似文献   

20.
头颈部鳞癌的传统疗法是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其他疗法包括冷冻手术或对新生物加热到接近致死温度(42~43℃)。现在又提出了对于实质性肿瘤的多种药物疗法,重新引起人们对运用这一方法的重视。Overgaard(1976)发现如果同时对肿瘤加热到43℃,阿霉素和争光霉素的杀瘤效力可大大加强。Hahn和Benjaman(1979)已证明,加热和放射联合治疗表浅部癌,有效率为76%,而单独用放射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仅为26%。作者报告了22例头颈部不同部位的癌(以鳞癌为主),用阿霉素和争光霉素配合发热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病人曾否接受过放射治疗,分为两组:(1)放射治疗后组:化疗加发热治疗(简称R-CT组)。(2)综合治疗组: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