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妇科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凝血功能、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等炎症因子较治疗前的上升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D、FIB较治疗前的升高程度及PT、APTT较治疗前的下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周径较治疗前的增加程度以及血流速度较治疗前的下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应用于妇科手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对12例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低分子量肝素(速碧凝)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10~21 d或下肢肿胀消退后再使用7 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30 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无出血性并发症及过敏反应。随访1~4个月,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复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2例。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应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积极预防,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腹腔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下肢骨折及手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sisofthelowerextremity简称DVT)是一种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并发症 ,易被忽视。为了对本病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治愈率 ,作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thheparin,LMWH)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18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固,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急性危急病症。如未予以及时治疗,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约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本文就我院胸外科1996年6月~2006年10月16例DVT患者治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平英  吕娥  李蕊 《临床医学》2005,25(6):72-73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腹部脐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GS 香丹注射液30ml。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GS 香丹注射液30ml。治疗10~14天。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574-575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直肠癌手术及相关治疗方案,对照组在术前12h及术后7d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观察术后两组患者髂前引流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72h内拔髂前引流管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拔管比例以及每日髂前引流管引流量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1例,观察组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对于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明显,无明确的副作用以及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梅莉  张宁芝 《临床医学》2013,33(3):28-30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产科的285例具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40例,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145例,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术前及术后第4天监测凝血功能。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1例肺栓塞,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确切,且无明显出血风险,有特异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6例开胸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开胸术后发生DVT16例,发生率为1.37%;左下肢占75%,明显高于右下肢;治疗有效率达95%。结论对DVT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降低DVT的发生率,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将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体重给予低分子量肝素于腹部皮下注射,对照组21例给予普通肝素加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1%,对照组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对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栓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5例,低分子肝素钙)和研究组(35例,抗栓泵+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TT、PLT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栓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评价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发现住院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低剂量肝素和小分子量肝素的应用安全、有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护理,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球囊扩张术后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球囊扩张后经导管直接溶栓对治疗下肢DVT的价值。方法 13例下肢静脉栓塞患者经Guo静脉入路引入球囊导管,自血栓近心端逆行向血管远心端扩张,再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术后每24h静脉造影观察溶栓效果。结果 8例经Guo静脉路径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及局部溶栓治疗,5例24h完全溶栓,3例72-96h,溶栓剂用量平均106.25万u。结论 球囊扩张术后局部溶栓治疗能快速恢复血液循环,增强溶栓效果,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3.
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诊断、临床治疗及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 对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因、诊断进行统计,应用肝素治疗,测定血液粘度、血脂等指标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现诱发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发病的因素主要与手术、肥胖、高龄等有关。同时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液粘度、血脂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应用肝素加活血化淤治疗不但能抗凝、消除及缓解症状,防止肺栓塞及血栓再发,且血液粘度指标也明显下降。对本组病例统计发现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彩超及多功能血管诊断仪的容积描记变应器(Straingauge plthysmophy SPG)对DVT的诊断正确性能达90%以上,在明确诊断基础上我们检测了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全血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在肝素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全血血液粘度(ls^-1)、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比治疗前分别下降了12.2%、55.2%、25%、35.7%,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较前无变化。结论 应用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改善症状并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股静脉置管术因其操作简单、易于穿刺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大多长期卧床,病情危重,一般状况差,外周静脉穿刺非常困难,采用股静脉置管术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有效减少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为救治危重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骨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别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手术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52例,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及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其中未发生DVT的患者173例为对照组,累计确诊为并发下肢DVT的患者79例为病例组,分析与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其干预策略。结果患者的年龄因素、是否合并慢性基础病、使用机械通气情况、病情等为下肢DVT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骨外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因素主要与住院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合并慢性病或肺内感染、术后制动时间等相关。应在识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延续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延续护理,对患者出院后4、12周的服药依从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标率以及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出院后4、12周服药依从性分别为72.7%,77.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NR的达标率分别为90.9%,95.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5%,4.5%。结论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NR的达标率及减少并发症出血的发生,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联合足背浅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1年1-12月该院收治的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溶栓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深浅静脉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药物使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治疗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少、用药量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深浅静脉联合置管溶栓治疗能使药物充分达到血栓部位,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联合水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术后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钠+水蛭(水蛭组)、低分子肝素钠+水蛭+低频脉冲(低频脉冲+水蛭组)预防血栓治疗。比较各组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彩超检查结果、下肢消肿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水蛭组下肢肿胀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5.2±1.4) d和(5.4±1.3) d,低频脉冲+水蛭组下肢肿胀开始消退时间为(3.6±0.9) d,低频脉冲+水蛭组下肢肿胀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和水蛭组(P0.05);术后第7天低频脉冲+水蛭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和水蛭组(P0.05),对照组与水蛭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7天PT、APTT均短于术前(P0.05),但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例术后发生下肢血栓,1例为肌间静脉血栓(未处理),另外1例为股静脉血栓(予介入治疗),余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最后顺利出院,治疗过程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频脉冲联合水蛭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 To determine in adult medical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resulting from femora] venous catheterization (FVC).
Methods :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performed at a 420-bed community teaching hospital. Hep-arin-coated 7-Fr 20-cm femoral venous catheters were inserted unilaterally into a femoral vein. Each contra-lateral leg served as a control site. Age, gender, number of FVC days. DVT risk factors, administration of DVT prophylaxis, and DVT formation and site were tabulated for each patient. Venous duplex 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bilaterally on each patient within 7 days of femoral venous catheter removal.
Results : Catheters were placed in 29 men and 13 women. Femoral DVT was identified by venous duplex sonography in 11 (26.2%) of the FVC legs and none (0%) in the control legs. Posterior tibial and popliteal DVT was identified in both the FVC and control legs of 1 patient. DVT formation at the site of FVC insertion wa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age (p = 0.42), gender (p = 0.73), number of DVT risk factors (p = 0.17), number of FVC days (p = 0.89), or DVT prophylaxis (p — 099).
Conclusion : Placement of femoral catheters for central venous access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idence of femoral DVT as detected by venous duplex sonography criteria at the site of femo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Physicians must be aware of this risk when choosing this vascular access route for adult medical patients. Further studie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risk for DVT and its clinical sequelae when using the femoral vs oth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outes ar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2例拟诊为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观察静脉管腔内回声、血栓形成的范围、血流分布及频谱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表现为腔内强弱不等回声和充盈缺损,示无血流信号或血流频谱不随呼吸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可作为首选方法,其便于对血栓进行动态监测,可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