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C臂CT广泛应用于钇- 90(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过程中,具有以下作用:①有效提高对肿瘤病灶和肿瘤供血动脉的识别率;②有效地提高对高风险动脉和高风险吻合的识别率,从而降低异位栓塞的风险;③计算靶肝体积,协助计算90Y的使用剂量。在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预防性栓塞和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过程中,C臂CT可以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有效辅助工具,进一步提高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精确的钇-90(^(90)Y)微球剂量对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至关重要,这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剂量的计算主要基于不同的^(90)Y载体:玻璃微球(TheraSpheres)或树脂微球(SIR-Spheres)。玻璃微球的剂量是以肝脏预期的辐射剂量和微球能够均匀分布于整个肝脏的假设为基础计算的,而树脂微球的剂量是以微球非均匀分布于整个肝脏的假设为基础计算的,这种非均匀分布的程度取决于正常肝脏被肿瘤组织取代的程度。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会潜在影响^(90)Y微球的治疗剂量。本综述将介绍^(90)Y微球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及为了获得最大疗效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而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钇-90(90Y)微球经导管动脉放疗栓塞术(TARE)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在欧美,尤其是美国已成为主要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大量研究证实TARE具安全性及有效性,其疗效甚至优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目前中国大陆暂无临床可应用的90Y微球,但开展这项治疗已势在必行.由于90Y微球产品特殊性,单靠国外进口难以使该治疗得以推广.20世纪90年代国内曾有研制90Y微球的经验,为此应集中力量,多方合作努力,使之能够早日国产化,为广大肝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肿瘤核素内照射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90)Y被视为绿色无公害核素备受关注。~(90)Y玻璃微球通过肝动脉给药,可以发挥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和内照射治疗肿瘤的双重作用,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不良反应少及肿瘤响应明显等优点,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随着微球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90)Y徽球肝动脉灌注可能成为治疗肝癌患者安全有效、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35um不降解玻璃微球对15只大白兔进行了经门静脉注入的毒性试验,其中^90Y玻璃微球组10只,肝吸收剂量为24.6-437.4Gy;^89Y玻璃微球组5只,肝微球注入量为35-140mg,结果表明兔肝能较好地耐受注入的大剂量^90Y玻璃微球的放射栓塞作用,微球能聚集在肿瘤内,引起肿瘤细胞明显坏死,对19例肝肿瘤病人进行了治疗,治疗剂量为40-186Gy,癌/肝比平均为3.1(0.8-8),在治疗后2-6个月的随访中,症状均得到缓解,15例病情稳定,3例肿瘤缩小,有50%的病人AFP下降,均未见因辐射而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90Y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过程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剂量评估, 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90Y树脂微球介入手术治疗各操作环节和患者体表的外照射水平进行检测, 估算相关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结果 90Y树脂微球分装及转运过程的剂量率水平为1.12~454 μSv/h, 手术操作过程为2.06~58.2 μSv/h;3名患者术后0.5 h, 体表5 cm和1 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22.7~64.1和0.82~2.55 μSv/h。按照每年200例患者的工作量, 90Y树脂微球药物操作对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贡献为0.12~1.03 mSv/年, 术后患者对公众、家属及陪护志愿者的个人有效剂量贡献为0.02~0.24 mSv/年。结论在患者治疗、护理和出院过程中, 工作人员、陪护志愿者和公众的照射剂量均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和医疗机构设定的管理目标值。  相似文献   

7.
90钇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90 钇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与肿瘤血供的关系。方法 :搜集 2 0 0 1年 3~ 12月采用含90 钇玻璃微球的“夹心面包”法治疗的原发性肝癌 18例 ,根据肝动脉造影情况将其肿瘤血供分为 3类 ,探讨肿瘤血供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术后 13例肿瘤缩小 ,6例缩小明显 ,其中Ⅰ类 4例 ;12例患者术后AFP不同程度下降 ,平均生存期为 8.8个月。 3类患者疗效间的比较采用Ridit检验 ,结果Ⅰ类疗效最好 ,与Ⅱ类 (P <0 .0 5 )及Ⅲ类 (P <0 .0 1)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应用90 钇玻璃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尤其是对富血供的局限性或单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肝癌的姑息治疗方法中,由于用90Y标记的微球治疗能给予肿瘤部位足够的致死剂量又使正常肝脏组织不超过其耐受剂量,所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使用90Y-微球治疗肝癌的方法及病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剂量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介入栓塞治疗在临床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球是主要的栓塞材料。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栓塞微球不能在X射线、CT或MRI下显影,操作过程中需要混合对比剂达到可视化,影响了栓塞的精准性和术后的跟踪与评价。对此研发可视化微球成为当前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研发可视化微球的临床意义、可视化微球的制备、生物相容性及今后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90Y树脂微球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措施。方法 模拟90Y树脂微球治疗手术流程,通过监测术前药物分装准备、药物转运、术中药物操作和输注、术后患者住院观察各个阶段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分析临床应用中所应采取的放射防护措施。结果 活性室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为0.12~0.42 μSv/h,通风橱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04~3.32 μSv/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在90Y+DSA扫描时最高为0.78 μSv/h,在99Tcm+DSA时最高为 0.36 μSv/h; 透视防护区在90Y药物时在第一术者位155 cm高度为13.19 μSv/h,而在90Y+DSA扫 描时最高为80 cm高度处315.01 μSv/h。第二术者位在90Y药物时最高为155 cm高度为6.28 μSv/h, 90Y+DSA 扫描时最高为155 cm高度处291.03 μSv/h。患者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1~0.58 μSv/h。 结论 核医学科及介入室等原有屏蔽措施能够满足90Y树脂微球治疗的放射防护要求,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应加强药物操作中的放射防护及表面污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肝癌的姑息治疗方法中,由于用^90Y标记的微球治疗能给予肿瘤部位足够的致死剂量又使正常肝脏组织不超过其耐受剂量,所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介绍了使用^90Y-微球治疗肝癌的方法及病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剂量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栓塞微球联合碘化油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照组20例,先行灌注艾恒和吡柔比星,然后推注碘化油吡柔比星乳化剂直至血流中断且肿瘤染色消失;Embosphere微球组21例,灌注同样化疗药并注入少量碘化油+吡柔比星乳化剂后,注入Embosphere微球至靶血管闭塞,肿瘤染色消失。分别对2组患者的栓塞次数,手术前后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的改变情况,栓塞相关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微球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微球组总有效率为38.1%,获益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0%,获益率为80.0%。2组患者治疗后AF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微球组要高于对照组(P<0.05)。微球组患者术后生存率要高于单纯碘油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mbosphere栓塞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比单纯碘化油化疗栓塞更加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近期生存率,尤其对巨块型肝癌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计算经肝动脉灌注^90Y微球治疗肝癌后肿瘤及正常组织内的吸收剂量分布情况。方法 用Campbell AM等人的肝癌病人经^90Y微球治疗后的肿瘤切实实验结果进行微球的分布模拟,然后计算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吸收剂量并画出吸收剂量自肿瘤中心沿径向的分布图,并与其他微球分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用本文中的微球分布计算所得的总微球数接近于实际注入肝脏部位的微球数,以此分布为基础的剂量计算结果表明:治疗后绝大部分正常组织的有收剂量均小于其耐受剂量但同时在肿瘤中心部位也存在欠剂量区,此结果要较相同治疗活度下其他两种微球分布模型计算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相同治疗活度及微球分布时^90Y微球治疗后的剂量均匀性较^32P的略优。结论 ^90Y微球治疗肝癌后的剂量计算最好采用微球的不均匀分布模型才能正确反映实际剂量分布并解释临床实际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球 碘化油联合栓塞与单独使用碘化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材料和方法将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球 碘化油联合栓塞组(ML)及碘化油单独栓塞组(L).ML组患者接受治疗时行将直径300-500p.m的微球0.5-2ml与5-20ml碘化油配置成混悬液,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对L组患者单独采用碘化油进行栓塞.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的改变情况,栓塞相关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共179例(男/女119/60,平均年龄54.82±13.31岁)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入选本组研究.分组后ML组有91例,L组88例.接受治疗后ML组患者AFP值下降及肿瘤缩小程度较L组明显;ML组患者肝功能受损伤较L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微球 碘化油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较单独使用碘化油栓塞更有效;但联合栓塞造成肝功能损害较严重,应注意栓塞剂的用量及肝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微球联合碘油栓塞治疗肝癌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采用微球联合碘油作为栓塞剂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肝癌患者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时除使用化疗药物外,选用直径300~500μm的微球1~2ml及碘油10~20 ml作为栓塞剂.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的改变情况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 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选本组研究.TACE术后患者黄疸指数、丙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白蛋白、AFP水平明显降低;肿瘤不同程度坏死、缩小明显(P<0.05).结论 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使用微球联合碘油作为栓塞剂,疗效明显;但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应注意栓塞剂的用量及肝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一种简便安全的 ̄(90)Y玻璃微球注入方法颜志平,赵惠扬90Y玻璃微球是一种具有放射栓塞作用的新型栓塞剂[1],自1990年6月,我们采用国产90Y玻璃微球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9例肝癌患者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1].由于90Y玻璃微球具有放射性,临...  相似文献   

17.
氟尿嘧啶大粒径明胶微球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制备大粒径明胶微球 ,研究其体外和颈动脉栓塞化疗的药物释放特性。方法 用改良的双相乳化冷凝法制备大粒径氟尿嘧啶明胶微球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药物包裹率、载药量和体内外药物释放特性。用显微照像仪测定了大粒径微球的平均粒径。在X射线监控下 ,将大粒径氟尿嘧啶明胶微球栓塞在兔颈外动脉 ,以氟尿嘧啶溶液为对照 ,不同时间点取血样测试血药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粒径氟尿嘧啶明胶微球粒径均匀 ,平均粒径 (2 32± 32 ) μm ,药物包裹率85 % ,载药量 12 .2 % ,体外 4 8h缓释 95 %。颈动脉栓塞后 ,可使较小用药剂量在局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结论 大粒径氟尿嘧啶明胶微球颈动脉栓塞可以显著提高肿瘤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微球内放射治疗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可行的非手术疗法。目前理想的放射性核素为90Y及32P,其中90Y由于能量高,半衰期较短,一直为大家所采用。微球材料较有发展前途的是能将核素包在微球本身的生物不降解微球,如玻璃微球,其直径多为15~35μ。90Y微球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肝脏,常用临床剂量以50~100Gy为全肝平均吸收剂量。肿瘤富血管者疗效好,有胃肠道显像及明显肝-肺分流者为该疗法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核素 90 Y标记的树脂微球治疗肝癌时在人体肝脏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给 1例肝癌病人肝动脉注入剂量为 3.2 GBq的 90 Y标记的树脂微球 (每个微球直径为 32μm ) ,手术获得含肿瘤(直径约 80 mm )及部分正常肝脏的标本 ,从中分别在肿瘤中心、肿瘤 -正常组织的界面、肿瘤的表面及正常组织部位取出一定尺寸的小样本 ,将其分别制成厚度为 10 μm的切片 (切片时对取自肿瘤 -正常组织界面或肿瘤表面的样本沿垂直于界面或表面的方向进行 ) ,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的沉积情况 ,作如下分析 :1用肿瘤 -正常组织界面、肿瘤表面样本的观…  相似文献   

20.
栓塞微球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栓塞微球对肝癌的栓塞性能,观察经导管栓塞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3例(34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沣射半量化疗药物及碘油3~5 ml后将栓塞微球0.5~6 ml混入适量对比剂透视下注入,至血流明显减慢或血管铸型时停止.每隔1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或MRI、血清AFP.如病灶仍有强化或新生病灶、AFP继续增高者重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无CR,PR 9例,NC 13例,PD 1例,有效率(CR PR)为39.1%,获益率(CR PR NC)为95.7%.28/34枚血供丰富、强化明显的病灶中首次治疗后有17枚有残余强化,另11枚病灶完全栓塞.17枚有残余强化的病灶中,10枚病灶重复治疗,其中3枚获完全栓塞.11枚完全栓塞的病灶在2~9个月的随访中,4枚再次出现残余强化,2枚重复治疗后均获完全栓塞.AFP阳性的18例患者中,11例明显降低,6例无明显变化,1例明显升高.术后观察5~14 d,发热18例,肝区疼痛11例,恶心呕吐6例,ALT较术前明显升高2例,BIL明显升高1例,WBC均无变化.结论 栓塞微球经导管注射治疗肝癌,栓塞性能优越,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优良的肿瘤栓塞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