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后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烧伤患者并发PAE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AE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逐年增高。结论PAE耐药日益严重,并出现多重耐药。临床医师应在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下用药,适当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并注重抗菌药物以外的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2.
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生物屏障破坏、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促进细菌移位的主要原因。应用双歧杆菌改善肠道生物屏障减轻细菌移位的发生是近几年来新的研究热点。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生理性细菌 ,具有益生、营养、免疫等作用 ,对维持肠道生物屏障起主导作用。双歧杆菌与宿主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发挥生理作用的第一步 ,铜绿假单胞菌是肠道细菌移位的常见菌 ,其粘附于肠粘膜细胞是其移位的首要条件。为了更系统地探讨双歧杆菌粘附后生物保护作用 ,我们以青春双歧杆菌 (B .ado0 92 6 )体外粘附培养鼠肠上皮细胞株IEC 6 ,观察其…  相似文献   

3.
目前生物膜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对生物膜菌的致病机理需要深入的研究 ,才能有效的治疗生物膜菌引起的感染。对 6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 ,分别用铜绿假单胞菌悬液和生物膜状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小鼠气管内接种 ,进行 3项试验 :①以细菌浓度为 5× 10 6CFU ml接种 2 0 μl 只测定鼠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数 ,结果见表 1。 2种细菌接种后BALF中的白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②测定 2组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每组 30只小鼠分别将 10 6CFU ml的 2组菌液 2 0 μl 只接种到鼠气管内 ,观察 10d小鼠存…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亦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5 %以上,并还有上升趋势,这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关〔1〕。在国内外烧伤中心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临床调查表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首位(约5 0 %) 〔2〕。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防治对策。既往研究的菌体疫苗缺点较多,如不同血清型保护率及保护时间不甚理想等。因此,发展高免疫保护性、低不良反应的亚单位疫苗非常必要。制备亚单位疫苗的关键在于找出与保护性免疫相关的抗原。细胞膜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外膜蛋白,在免疫方面的作用越…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及超广谱β-内酰酶(ESBLS)的检出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0株临床分离菌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ESBLS检侧。结果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哌拉西林、头胞噻肟、头胞吡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氨曲南、头胞他啶、亚胺培南、头胞呋辛的耐药率分别是90.0%、83.3%、77.2%、29.4%、5%、8.9%、65.0%、60.0%、62.2%、50.0%、7.2%、18.3%、0、47.2%;ESBLS的检出率为24.4%。结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且多重耐药菌株较多;氟喹诺酮药物之间交叉耐药明显;产ESBLS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铜铝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的MIC值。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标准菌株作为质控标准。按照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2004年颁布的标准操作和判定结果。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59.18%。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高度耐药,应考虑通过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或选用有协同作用的二联疗法来提高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结合抗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单克隆抗体(mAb)、胶体金标记技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了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临床痰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在3~15min内完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高、稳定性强,检测灵敏度能达到105CFU/mL。与传统细菌培养方法相比,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相对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80%和90.6%,两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86%。结论:利用抗铜绿假单胞菌单克隆抗体建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适合现场快速、特异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重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常常感染癌症病人、严重烧伤和AIDS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且由于它具有先天的和后天获得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已经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治疗难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A内存在着外排多种物质的的主动外排系统,在MDR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严重烧 (创 )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并致感染这一现象已被公认。细菌移位的第一步是其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 ,进而定植于肠粘膜表面 ,随后侵入肠系膜淋巴结 ,最终播及全身。铜绿假单胞菌是肠道细菌移位的主要菌群之一。为了更好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后细胞膜的一系列变化 ,本研究拟从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粘附肠上皮细胞模型入手 ,探索粘附后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机制。研究采用大鼠肠上皮细胞株IEC 6体外培养模型 ,实验分为铜绿假单胞菌粘附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MTT四唑盐法测定细胞活力、生化法检测细胞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对烧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的影响.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在九七医院南京军区烧伤治疗中心治疗的87例烧伤患者及20名健康者为观察对象,统计患者的烧伤面积,抽取其在伤后2周及创面痊愈后的静脉血,伴有PA感染的患者还抽取感染期静脉血;健康者抽取清晨静脉血,用QuantibriteTM PEbead试剂盒检测标本γδT细胞IGF-Ⅰ的表达.根据是否感染PA,将烧伤患者分为感染组(n=8)及未感染组(n=79),比较烧伤面积与PA感染之间的关系;将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γδT细胞IGF-Ⅰ的表达在3组间的差异,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感染组的平均烧伤面积明显大于非感染组,即PA感染与烧伤面积关系密切,PA可减少烧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IGF-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0.906,P=0.017).以烧伤面积(X1)、PA感染(X2)作为自变量,以感染期γδT细胞IGF-Ⅰ合成水平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5.553+0.219XI-0.165X2.结论 PA抑制γδT细胞合成IGF-Ⅰ,这是烧伤创面愈合的不利因素.由于γδT细胞合成的IGF-Ⅰ在全身起作用,说明局部创面的PA感染能成为全身创面愈合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本院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各种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3.8%,其次是伤口分泌物标本,占18.3%,尿液标本占9.2%,血液标本占2.5%;其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率最高是妥布霉素,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检出多重耐药株约占35%,未出现泛耐药株。结论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重视对多重耐药株的监测工作,可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开展检测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方法。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5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表型筛选试验作AmpC酶测定,对AmpC酶阳性菌株同时进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试验、氟氯西林(FCC)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PCR基因检测。用基因检测来评价比较三种测定方法的检出率及差异。结果表型筛选试验AmpC酶阳性37株同时进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试验、氟氯西林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基因检测,检测出阳性株分别为15、14、11株,阳性率分别是40.54%(15/37)、37.84%(14/37)、29.73%(11/37)。表型筛选试验与后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试验、氟氯西林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检测AmpC酶特异性较表型筛选试验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14.
儿科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目前儿科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情况。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59株。使用E试验法检测金属酶的耐药表型,PCR技术检测编码金属酶的IMP、VIM、SPM和GIM4种基因型。结果 本研究59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29株金属酶耐药表型结果阳性,占49.2%。39株金属酶基因型阳性,占66.1%,其中扩增出IMP型阳性35株,占89.7%,VIM型阳性4株,占10.3%。未检测出SPM和GIM型金属酶。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产金属酶不敏感率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产金属酶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90均达到256μg/ml,MIC90均大于256μg/ml,高于非产金属酶菌株。结论 从本研究分离的菌株显示儿科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率高于成人报道,产金属酶是儿科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且以产IMP型金属酶为主,少部分产VIM型金属酶。产金属酶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比非产金属酶菌株更严重,尤其对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高。E试验法易用于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初步筛选,但不能单独作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的确证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深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队)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1-2003年分离出的317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该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和咽拭子(65%),主要分布在呼吸科(12%)、脑外科(12%)、ICU(10%)、新生儿科(9%)、呼吸科ICU(7%)、老年病科(7%).2001年.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2002年对头孢噻肟耐药呈直线上升,2003年稍有下降.2001年.2003年对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头孢他啶(CAZ)耐药率呈下降趋势.2001年-2002年对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耐药率呈显著下降趋势,2002年-2003年稍有上升.对头孢曲松(CRO)耐药率相对稳定.结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铜绿假单胞菌的GM-PFGE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全基因组DNA稀有位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脉冲电场电泳图谱(GM-PFGE)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并与表型分型比较。方法对1个月内来自两个医院的病人及环境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GM-PFGE图谱分析,同时进行30种生化反应的统计分型、23种药物的敏感性分型、胞外脂多糖的血清抗原分型;并利用数值分类软件包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临床致病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化表型基本稳定,但其药物抗性的获得与丢失较为明显。血清型、生化性状及药物抗性之间无明显对应关系。当2菌株GM-PFGE图谱条带相似系数大于80%时,为同一菌株的不同克隆亚型,当相似系数在25%~70%之间时,则为不同菌株。结论GM-PFGE分析可显示染色体结构的区域多型性,其重复性好,分辨率明显高于表型分型,结果可靠,必将成为铜绿假单胞菌或其它病原微生物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院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况及主要耐药机制。方法用E-test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EDTA双纸片扩散法及三维实验分别对金属酶及AmpC、KPC酶表型进行确证。结果从1 068例致病菌中共分离出108例铜绿假单胞菌,18例是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耐药率为16.7%,其中有9例金属酶确证实验阳性,3例为AmpC酶持续高产型菌株,KPC酶确证实验尚没有检测出阳性菌株。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有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