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发生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但关于苜蓿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HdNPV)形态发生的研究还未见报导。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电镜超微技术研究苜蓿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感染脂肪体细胞中的形态发生及装配过程。图A.示HdNPV多角体外形。图B.经碱解后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图C.细胞核内的病毒发生基质  相似文献   

2.
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 W)是我国中南地区茶树的主要害虫。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使该幼虫致死。该病毒为单粒包埋型的昆虫杆状病毒。作者曾对多粒包埋型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在体内的形态发生和装配过程作过详细的报告。近两年来,我们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该种新发现的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内形态发生过程中的丝状纤维和核糖体等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云南家蚕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诊断家蚕病毒病、初步检测到两种家蚕主要病毒 CPV和NPV。家蚕病毒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在传统性蚕病中所占比重约为 70~ 80 % ,目前有 4种主要病毒病 ,即质型多角体病毒 ( CPV)、核型多角体病毒 ( NPV)、传染性软化病毒病 ( IFV或 FV) ,浓核病毒 ( DNV) [1] 。在 4种病毒病中 ,质型多角体病毒危害尤为突出 ,约占病毒病的 75 %。材料与方法样品采自本院蚕蜂研究所试验场。采用负染色法 ,取病蚕中肠上皮细胞 ,经研磨得到病蚕汁液、应用漂浮法 ,2 %钼酸铵 ( p H6 .4)负染 ,将制备好的样品置于 JEM- 1 …  相似文献   

4.
粘虫痘病毒—长春株,是1980年从长春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接种粒虫幼虫,在感病虫体中发现的。供试粘虫,从田间捕捉,室内饲养,用添饲法接种病毒,15—20天后,感病虫体分别在变态中死亡。感病幼虫,行动迟缓,体节肿胀,对针刺反应迟纯或无反应,体壁变薄易破;感病蛹,体节变为深褐色,对刺激反应极为缓慢;感病成虫,体形较小,翅发育不健全,双翅折叠,不能展平,失去飞翔能力,虫尸体内容物为浓样。在感病初期,首先浸染脂肪细胞,进而侵入上皮组织的真皮细胞及气管基质上皮细胞,感染后期,细胞核膜破裂,包涵体充满整个细胞,随着细胞膜的破裂,包涵体则分散于血体腔内。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毒多角体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一种包涵体,它具有保护病毒粒子的作用。研究昆虫病毒多角体蛋白的超微结构,对于进一步了解病毒的侵入和感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银纹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是我国大豆、十字花科蔬菜和某些香料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1979年与1983年我们曾分别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作了报导。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是粮食、棉花、油料和蔬菜等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能够使斜纹夜蛾幼虫发病而死亡,人们利用某些昆虫病毒防治害虫,已经收到显著的效益。本文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其宿主体内的装配进行了研究。从一系列不同的感染时间,分别对其发病幼虫的脂肪、气管、中肠等三种组织取材,按常规超薄切片法的程序处理,在LKB—2128型超薄切片机上切制,经染色后,于JEM—100C型电镜下观察,通过大量切片的分析,结果表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精细结构与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尺蠖(Ectropis obligua hypulina)又称拱拱虫、吊丝虫等,属鳞翅目尺蛾科,是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危害较大,特别使春秋茶叶生产受到极大损失。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为我国首次发现(赵烨烽等人,1977年),而国外尚未见报导。同期并确认该杆状病毒可使茶尺蠖幼虫发病致死,1981年朱国凯,候建文等人对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宿主细胞病理等作了初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利用该病毒对其害虫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又对该病毒的特性作了研究。本文应用电镜技术,报告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和精细结构,及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8.
透翅毒蛾多角体病毒病(Polyhedrosis disease)常发生于台湾初夏。如同其他种核多角体病毒,此病毒对透翅毒蛾族群动态扮演主要角色(Hostetter and Bell,1985)。此季节性之疾病的明显症状与其他昆虫之多角体病毒病相似(Mazzone,1985)。感染的幼虫先有下痢现象,甚至有脱肛发生,濒临死亡或已死的幼虫常倒悬树枝,然而濒临死亡或已死的蛹则体色变黑,停留在榕树叶的表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和供应国。然而,蚕病对养蚕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家蚕质多角体病毒(BmCPV)是引起蚕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该病毒的生化研究和三维结构研究,对于阐明病毒致病机理和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从1996年起开始应用单颗粒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冷冻电镜显微技术和单颗粒三维重建方法获得BmCPV(家蚕质多角体);CSBV(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6/36DNV(C6/36浓核病毒)的三维结构体数据,用空间低通滤波对体数据矢量场进行处理并进行三维显示,较原来的显示,提高了信噪比,增强了显示稳定性与显示质量。病毒每个表面细节和轴上突起更加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子显微镜和图象计算机分析与处理,对经差速离心技术、分离、纯化的银纹夜蛾病毒核多角体结构蛋白质晶格进行了观察、分析与计算。待检测的蛋白质晶格再悬浮在1%葡萄糖溶液中,用1%PTA负染色后,和经病毒感染发病幼虫的气管和脂肪体的超薄切片,均在JEM-100C型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银纹夜蛾病毒核多角体结构蛋白质晶格厚度测出为102.8埃,而过去获得的斜纹夜蛾病毒核多角体结构蛋白质晶格厚度为142.8埃。它们的晶格间距分别为57.5埃与109.0埃,银纹夜蛾的蛋白质晶格孔间的距离,通过图象处理,并由计算机计算出平均值为83.318埃。在斜纹夜蛾幼虫气管细胞质内,发现许多丝状纤维,它与病毒多角体结构蛋白质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家蚕质多角体病毒 (BmCPV)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质多角体病毒(CPV)属于呼肠弧病毒科.已在200多种昆虫中发现有CPV感染.CPV在生物防治害虫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家蚕CPV(BmCPV)却是养蚕业的最严重的病源病毒.它的粒子形状为二十面体,其基因组由10条双链RNA组成.关于CPV的结构已有多种模型提出[1,2],但目前尚无定论.另外,CPV与其他呼肠弧科病毒一样,含有自己的RNA聚合酶.虽然有证据显示RNA聚合酶与其双链RNA紧密相连,但对于RNA聚合酶的分布位置尚不清楚.本文应用电镜观察和生化分析方法对BmCPV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寄主细胞中的复制郝宏京(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北京100094)应用电镜技术探讨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在寄主细胞内的复制过程。采用健康棉铃虫饲毒后不同时间取材、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直观地看到了棉铃虫CPV复制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建方法获得分辨率1.5nm家蚕质多角体(BmCPV);2.5nm,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SBV);1.4nm,伊蚊C6/36细胞浓核病毒(C6/36DNV)的三维结构体数据,对三维结构数据进行了数据归并,并找到对显示细节较为敏感的向量维度,用表面显示方法对病毒体数据进行三维显示,用基于空间的方法完成了任意区域的交互分割。显示时间和信噪比与原有显示方法有了提高。病毒表面细节和轴上突起清晰可见。所分割的部分结构准确完整,并可以对所分割的部分进行量化分析。为冷冻电镜单颗粒重构提供了新的三维可视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冷冻电镜显微技术和单颗粒三维重建方法获得BmCPV(家蚕质多角体);CSBV(中蜂囊状幼虫病痛毒);C6/36DNV(C6/36浓核病毒)的三维结构体数据,用空间低通滤波对体数据矢量场进行处理并进行三维显示,较之原来的显示,提高了信噪比,增强了显示稳定性与显示质量、病毒每个表面细节和轴上突起更加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含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S段基因之重组病毒感染IPLBSF 21—AE细胞株研究其细胞病变并与野生型病毒ACNPV(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之细胞病变作为比较。重组病毒对细胞较具毒性,于感染细胞中,野生型与重组病毒所产生之子病毒大小与纤维状物质并无差异。但于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较易观察到具有二至三倍长的核蛋白质鞘。不同病毒感染的细胞以感染后期之差异较大。野生型病毒感染的细胞核内可见许多含有包埋体病毒的多角体(polyhedra),病毒形成团(virogenic stroma),以及累积之多角体被膜(图1)相反地,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并无多角体,但核内可见核蛋白质鞘及已披上被膜之核蛋白质鞘团,并可见明显的膜状构造包围核四周(图2),以及嵌于膜上直径约22nm的电子致密颗粒(图3),此结果证明了重组病毒合成之S蛋白并非以游离方式存在,而是嵌在膜构造内。  相似文献   

17.
根据核酸的分子结构及物理性质,我们设计了静电泳动制备核酸电镜样品的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认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核酸溶液PH值在大于其等电点时,分子带大量的负电荷,在电介质纯水中,由于外加静电场的作用,就会沿着电场力的方向进行泳动。我们采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RNA作为材料,分别将核酸样品稀释为0.5-1μg/ml的水溶液(pH7-7.5),将此溶液吸取50微升滴在光滑的蜡板上,形成半球形液珠。将蜡板移置于SBC-2喷镀仪的离子溅射钯和地之间,即平行板电极间。设上、下平行板间的距离为l,板间电压为V,加电压作用时间为t。分别以三个量中的两个量作为  相似文献   

18.
莴笋是西藏昌都市露地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近年来斑萎病发生普遍,发病率达到了80%以上,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前期研究表明发病植株受到番茄斑萎病毒(TSWV)侵染。为明确该区域莴笋感染TSWV不同时期病毒粒体分布与亚细胞病变的特征,为病毒病的精准诊断与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莴笋不同发病时期的样品,应用TSWV-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根据N基因序列推导N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明确采集样品受到TSWV侵染。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样品进行负染色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早期感病叶片(症状为轻微褪绿)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较少,TSWV粒体分布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噬锇颗粒明显增加,线粒体嵴膜部分降解,少部分细胞的液泡内有较多TSWV粒体聚集于细胞质内的囊泡中;中期感病叶片(褪绿或黄化斑)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较高,较多TSWV粒体聚集于细胞质内质网池中,叶绿体膜系统降解,噬锇颗粒增加,线粒体增多;后期感病叶片(坏死斑)中,病毒粒体相对含量高,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降解,有大量TSWV病毒粒体聚集于残存的细胞质内囊泡中。TSWV粒体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9.
2011~2012年在浙江杭州连续发现感病甘薯植株具有甘薯病毒病SPVD的典型症状,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叶片包含有长度为600—900nm,直径为12nm的线状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其病原为甘薯羽状癍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复合侵染。运用透射电镜研究SPVD引起的细胞病理学变化,观察到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马铃薯Y病毒属特征性柱状内含体,其结构分类为Ⅳ型;线状病毒样粒子以束状平行排列成聚集体的方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伸出伪足状结构包裹线粒体。在维管束细胞的筛管和伴胞中观察到弯曲线状病毒样粒子形成的聚集体,其粒子排列交错,与叶肉细胞中平行排列的病毒样粒子聚集体不同,符合毛形病毒属特征。另外还在维管束和叶肉细胞结合的部位发现复合侵染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本研究表明危害甘薯生产的SPVD已扩散蔓延到浙江省。  相似文献   

20.
以原核表达BmCPV RDRP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的兔抗血清为一抗,直径15nm山羊抗兔IgG 胶体金为二抗。应用3%多聚甲醛 0 1%戊二醛混和固定液、K4M低温包埋剂和紫外光聚合制备的样品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结果感染BmCPV(C)病蚕的中肠柱状细胞中,游离和病毒多角体中BmCPV的病毒粒子均能结合胶体金颗粒,平均标记率为25%左右,认为BmCPV(C) RDRP基因编码的蛋白应为BmCPV病毒的结构蛋白,位于病毒的衣壳上。其中一抗的使用浓度为1∶200,二抗的使用浓度为1∶40,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标记效果和较少的非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