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挖掘整理含丹参-当归的方剂,利用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及丹参-当归配伍特征和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390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504味,使用频次≥60的中药共22味,除丹参、当归外,核心高频药物为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黄、牛膝6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丹参-当归-川芎、丹参-当归-甘草、丹参-当归-白芍。主治病证涉及105种,频次≥10的中医病证10种,以瘀血疼痛病症、妇科病症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月经病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疗痹证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肉桂,治疗虚劳病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牛膝-肉桂-防风。结论 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中药为白芍、川芎、肉桂等,优势病证为月经病、痹证和虚劳病,揭示了丹参-当归药对的用药规律,为该药对在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含延胡索治疗痛经中成药的组方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探寻《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治疗痛经的中成药用药规律。结果提取含延胡索治疗痛经方剂42首,其中2味药核心组合延胡索-当归、3味药核心组合延胡索-当归-香附、4味药核心组合熟地黄-延胡索-当归-白芍、5味药的核心组合熟地黄-延胡索-川芎-当归-白芍的频度最高。结论治疗痛经中成药中妇科调经片,女宝胶囊、七制香附丸、种子三达丸、参茸鹿胎膏、女胜金丹、妇舒丸、女金糖浆、妇宝金丸等是合理使用核心药物组合的方剂,是以核心药物延胡索、当归、香附、川芎、白芍等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而不断丰富扩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方法筛选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风温的方剂,将处方资料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运用该软件中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新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成药治疗风温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和处方用药规律。结果《中药成方制剂》共纳入中成药92首,涉及中药127味,降序排列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提炼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8个,取得新方4个。结论《中药成方制剂》治疗风温常以清热、辛凉透表为原则,随证治以化痰止咳平喘、平肝熄风开窍等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有助于阐明《中药成方制剂》治疗风温的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组方规律,为异病同治的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处方,运用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等统计软件进行配伍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首中成药处方,涉及中药133味,累计频数335次,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6味中药分别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地龙、红花;药性主要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主要集中在甘味、苦味、辛味;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最为常见;分类多以活血化瘀类药、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4对,如丹参-川芎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益气活血类与行气活血类两类,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和通瘀煎。此外,37首中成药主治中医证候共12种,如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等。结论:具有脑心同治功效的中成药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核心,辅以补虚类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药等,为脑心同治法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方法以1996年1月—2016年12月发表的中药足浴治疗DPN,且临床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对中药复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DPN中药足浴组方中,置信度高的药对为透骨草-伸筋草,桃仁-红花;三药组合为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桃仁-红花-桂枝;四药组合为桃仁-红花-桂枝-赤芍或当归,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丹参或桂枝;五药组合为桃仁-红花-桂枝-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桂枝-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桂枝-当归-川芎,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桂枝-红花,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丹参-威灵仙。结论DPN中药足浴用药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组方规律。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中筛选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中药频数分析,应用R 4.0.1进行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的挖掘,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439个,涉及处方165首,中药209味,药物频数累计1 052次。功效分类占比位居前2位的处方类别是益气活血类及化瘀通脉类。频数排列在前7位的中药依次是丹参、川芎、三七、黄芪、红花、冰片、赤芍。经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5%,置信度>65%,得出2阶关联规则13条,3阶关联规则25条,4阶关联规则4条。支持度最高的4味药组合是丹参、川芎、红花–赤芍。支持度较高的组合为活血化瘀药与清热药、或补虚药、或平肝息风药配伍,以及开窍药配伍平肝息风药。聚类分析得到9组药物组合。结论?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以丹参、川芎、红花和赤芍为核心药物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兼以配伍补虚药、开窍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三七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对《中国药典》及《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三七的方剂进行检索,收集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含三七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含三七方剂的功能主治、证候分布、配伍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并对高频药对和高频证候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含三七方剂共197首,涉及中药391种,常用药物组合67个,主治疾病14种,主治证候7种,高频药对"三七-当归","三七-红花"及高频证候"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的药物组合分析显示三七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大致相同,针对不同证候治疗作用具有差异。结论:《中国药典》与《中药成方制剂》中含三七方剂多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三七常与活血药、补益药、理气药同用,其组方规律与特点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其针对"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的药物组合为研究三七"生打熟补"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成药治疗阳痿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中有关治疗阳痿的中成药,分析中成药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并采用复杂网络、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总结中成药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处方86首,涉及中药17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鹿茸、当归、肉苁蓉等。药物以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多归肾、肝、脾经;药性以温、平性多见;药味以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得到最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得到当归-黄芪-甘草-白术-白芍-锁阳、鹿茸-人参-远志-酸枣仁、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山药-茯苓-肉桂-补骨脂等6个模块组合。聚类分析得到熟地黄-当归-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茯苓-山药-补骨脂-五味子-枸杞子、黄芪-甘草、鹿茸-人参等组合。因子分析贡献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巴戟天-杜仲-茯苓-肉苁蓉。结论:中成药治疗阳痿的核心药物为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眩晕中成药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提取《中国药典》和《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录入中成药信息,构建数据库,分析中成药治疗眩晕的证候类型、常用药物、组方规律及新方。结果:通过对329种治疗眩晕中成药的分析发现,眩晕主要分为实证型眩晕和虚证型眩晕2种。(1)实证型眩晕共涉及147种中成药,证型以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络为主,病机包括了风、火、痰和瘀,药物以清热药、活血药和平肝潜阳药为主,药物组合为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术和天麻、川芎、丹参、葛根相配伍,得出了针对实证病机的5个新方:祛风方、熄风方、泻火方、化痰方和活血方。(2)虚证型眩晕共涉及182种中成药,证型主要是气血两虚和肝肾亏虚,药物以补肾药、补血药和补气药为主,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子、五味子,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和当归、黄芪、白术、山药相配伍,得出了针对虚证病机的3个新方:补肾方、滋肝肾方和益气血方。结论:眩晕的发生病机多端,包括风火痰瘀虚,治疗中应注重风火痰瘀虚的不同侧重,审证求因,做到虚实兼顾,标本同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治疗心肌缺血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关联规则、熵方法用药规律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结果:筛选得到147首方剂,用药频次大于10的有30味中药,排在前5位的是丹参、黄芪、川芎、红花、当归。排在前5位的中药组合分别是黄芪-丹参、丹参-红花、丹参-川芎、川芎-丹参-当归、丹参-当归-黄芪,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4个,挖掘出新处方12个。结论: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益气养阴药、养心安神药、理气药为主,契合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丹参、红花药对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参、红花药对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39首,涉及中药280味,使用频率除丹参、红花外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香附、白芍、桃仁/生地黄。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6组,分别为丹参-香附-红花,丹参-白芍-红花,丹参-当归-香附-红花,丹参-当归-白芍-红花,红花-丹参-白芍-当归,丹参-白芍-红花-当归。设支持度11(38.46%),置信度80%,共得到关联规则38组。提示丹参、红花常与活血、行气之品联用,主以妇科病、瘀血疼痛证、中风等为治疗病证。  相似文献   

12.
药对研究(Ⅷ)——丹参-红花药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丹参-红花是著名的活血药对,丹参活血化瘀,红花活血通络,二者均为活血要药。丹红注射液是把丹参与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精制而成,是二者配伍的典型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脏器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性疾病,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血栓等。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相关机制、临床应用方面对丹参-红花药对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进一步提升该药对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分析史大卓教授辨治介入后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收集史大卓教授诊疗介入后冠心病的证候、中药信息,采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分析史大卓教授治疗介入后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以中药、证候、功效作为网络节点,构建中药-中药、证候-中药、功效-功效关系的复杂网络结构图。结果:以中药-中药为节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主要中药节点为丹参、生黄芪、川芎、莪术、赤芍、黄连、三七粉、金银花;以证候-中药为节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血瘀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赤芍、丹参、莪术、川芎、红花、三七粉,气虚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生黄芪、党参、西洋参,痰浊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茯苓,热毒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黄连、金银花、黄芩;以功效-功效为节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中药功效主要节点是益气、活血、化痰、解毒、安神。结论:史大卓教授善于应用益气活血解毒类中药治疗介入后冠心病,核心组方是丹参、生黄芪、川芎、莪术、赤芍、黄连、三七粉、金银花。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常用活血化瘀中药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黄芪及复方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CAM模型,分别应用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黄芪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的含药血清,观察CAM血管生成的情况,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阳性对照组。结果所选药物及bFGF皆有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其中,丹参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复方在血管生成及血管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药bFGF的作用相当;中药复方的作用优于丹参之外的其他单味中药。结论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及当归补血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具有较好的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本实验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活血化瘀中药及方剂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也体现了中药复方应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含水蛭中成药的组方规律,为水蛭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药智网数据库收集含水蛭的中成药处方,以Excel 2010、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3.0作为统计软件,统计含水蛭中成药处方的中药频次、性味归经、主治疾病与证候分布,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治疗肾虚型月经病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6年5月到2016年10月治疗肾虚型月经病处方1 075张,利用微软Excel强大的排序、筛选和统计功能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各中药的用药比例。结果:使用频率在50%以上的单味中药有续断、茯苓、白芍(炒)、山药、丹参、山茱萸(酒)、赤芍、菟丝子8种。使用频率在30%~50%的中药有当归、白术(麸炒)、香附(醋)、熟地黄、牡丹皮、杜仲(盐)6种。使用频率在10%以上43种中药中,以中药学常规分类,使用率较高的依次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其他为清热药、理气药等。以药性分类,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温性药、平性药及寒性药,温性药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平性药、寒性药。药对使用以茯苓-山药为最高(51.2%),其次是山药-山茱萸(47.7%),白芍-赤芍(39.5%)等。结论:我院妇科治疗肾虚型月经病擅用续断、茯苓、白芍(炒)、山药、丹参、山茱萸(酒)、赤芍、菟丝子等单味药,药对则以茯苓-山药,山药-山茱萸,白芍-赤芍应用见长。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补益、健脾、活血、祛寒的治法治则,反映了治疗肾虚型月经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药证对应规律。 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数据库中收集有关冠心病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冠心病证候、中药及它们之间的规律,并利用Cytoscape 2.8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 冠心病证候以气虚血瘀为最常见证候,其次为心血瘀阻、气阴两虚。丹参、黄芪、葛根、人参、红花、川芎、三七、麦冬为治疗冠心病的核心药物。定向挖掘结果显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药物与冠心病常用药物基本一致。 结论: 文本挖掘技术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疾病药证对应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丹参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功能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和论证丹参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以利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全面梳理丹参在历代本草学中的流传情况,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丹参功用。同时,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的分布和构成,在归类基础上提炼出丹参古代整体功用,进而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比较分析,发现古今功能主治的异同,发掘丹参潜在功能,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加以论证。结果:古代本草学中丹参功效可概括为13类: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凉血消痈、清热泻火、和血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止痛、理气、平肝息风、止痒和壮骨。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分布和构成显示其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痹病、痈疽疮疡、疥癣瘙痒、脚气、虚损等29类疾病,除与《中国药典》记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相吻合的功能主治外,丹参还应用于中风、痹病、骨痿、水肿、诸热、咳嗽、胎动不安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显示丹参具有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紊乱、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和增值、抑菌等作用。结论:通过古今比较,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佐证,确认平肝息风、止痉、利水消肿、壮骨、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咳、安胎为丹参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网络等方法的十九畏人参-五灵脂同方配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十九畏中人参-五灵脂同方配伍应用特点以及古今配伍的差异,整理1949—2016年现代文献中人参-五灵脂同方配伍的应用,运用无尺度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与历代人参-五灵脂同方方剂对照。结果表明十九畏中人参-五灵脂这一组药物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1949—2016年人参-五灵脂同方应用报道中人参-五灵脂同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恶性肿瘤、冠心病等;方中常配伍益气补血、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复杂网络关系显示与人参-五灵脂联系最为密切的药物为甘草、当归、黄芪、蒲黄、丹参,其次是白芍、白术、桃仁、茯苓等,外围还有红花、三七、香附、柴胡等;核心药对为人参-甘草、五灵脂-甘草、人参-当归、五灵脂-当归、人参-黄芪、五灵脂-黄芪等,人参-五灵脂-甘草,人参-五灵脂-当归,人参-五灵脂-黄芪,人参-五灵脂-蒲黄等药组支持度较高。古今人参-五灵脂同方方剂中的主要药物配伍存在差异,现代方剂中频繁使用三七、蒲黄、丹参、黄芪等,古代应用较少,古今比较显示现代更为注重配伍活血益气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用药规律,为腰椎骨性关节炎临床中的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检索近10年内服中药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通过统一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和删除重复文献,分析腰椎骨性关节炎的内服中药用药规律。结果:从693篇有效文献中总结出使用频率最多的前30味中药依次是:当归、川芎、甘草、杜仲、牛膝、熟地黄、白芍、独活、红花、茯苓、肉桂、秦艽、细辛、没药、黄芪、桑寄生、桃仁、地龙、防风、乳香、续断、党参、全蝎、鸡血藤、附子、威灵仙、赤芍、木瓜、山茱萸、丹参。结论:近10年文献中内服中药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功效主要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祛风散寒除湿、补气养血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