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修正完备互补序列CDMA系统的抗多径干扰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MA通信系统本身存在着多径干扰、多址干扰等缺点,这将大大限制CDMA系统中的用户容量.为此,在深入分析了完备互补序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抗多径干扰的新方法———采用修正完备互补序列,利用其特性从接收机的相干输出中消除多径干扰的影响,并以4阶完备互补序列的一个子集为例根据加/去修正的原理设计了CDMA单用户系统,对系统的抗多径干扰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了采用修正完备互补序列较m序列抗多径干扰的优异特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超宽带(UWB)系统中的码间干扰(ISI)和多址干扰(MAI)问题,将线性预测方法应用于直接序列超宽带(DS-UWB)系统中进行盲均衡和盲多用户检测.该算法首先对接收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和线性预测来抑制多址干扰,再对线性预测误差相关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VD)来实现信道估计和均衡,消除码间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在IEEE 802.15.3a信道模型下,与传统的Rake接收机以及盲MMSE接收机相比较,该算法具有较低的误码率和较好的抗远近效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CDMA系统中使用的扩频码的相关特性直接影响系统抑制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的能力,而传统扩频码不能同时具有理想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于是拥有理想相关特性的互补码被引入CDMA系统。文献中已提出的互补码为了保证理想相关特性,使得系统用户容量受到子码个数限制。为了提高用户容量,作者受平衡四相扩频调制方案启发,提出了偶位移互补码,并给出了构造方法。偶位移互补码可支持用户个数突破了子码个数的限制,达到了子码个数的二倍。同时,在平衡四相扩频调制方案帮助下,偶位移互补码仍然能拥有理想相关特性。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偶位移互补码的CDMA系统能够有效的抑制系统中的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  相似文献   

4.
基带双极性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采用码的极性转换思想,实现在单极性信道中传输双极性码.提出了一种采用双极性完全互补码的非相干OCDMA系统模型及编解码方案,研究了完全互补码在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对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基于双极性完全互补码的OCDMA系统相对于基于m序列的OCDMA系统的性能优势.结果表明,完全互补码具有理想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适合应用于双极性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可以有效降低O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MAI),提高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5.
超宽带通信要克服多径衰落、功率限制、窄带和宽带干扰,为用户提供多址接入、高速率、可靠同步通信,系统必须采用可靠、高效、新颖的调制方案。三种TH-PPM多维调制信号作为UWB通信的多址接入,可以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当利用这三种信号作为UWB多址接入的系统性能、接收机结构复杂度、系统传输速率、抗多径干扰能力时,从接收机结构而言,ORPPM调制信号是最简单;从系统性能角度来看,仅有AWGN干扰时,OPPM是最好;而在多径干扰环境下,NOPPM调制信号最佳。  相似文献   

6.
Chirp超宽带(UWB)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高处理增益等优点.但是由于面临具体实现、频带效率以及多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基于Chirp超宽带的多址技术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提出的一种基于Chirp码的多址方案,就是利用Chirp码的正交性以及准正交性来减少多址干扰(MAI).该方案在多径环境的仿真结果中,接收端采用最大比合并方式,所有径合并后系统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超宽带通信要克服多径衰落、功率限制、窄带和宽带干扰,为用户提供多址接入、高速率、可靠同步通信,系统必须采用可靠、高效、新颖的调制方案。三种TH—PPM多维调制信号作为UWB通信的多址接入,可以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当利用这三种信号作为UWB多址接入的系统性能、接收机结构复杂度、系统传输速率、抗多径干扰能力时,从接收机结构而言,ORPPM调制信号是最简单,从系统性能角度来看,仅有AWGN干扰时,OPPM是最好;而在多径干扰环境下,NOPPM调制信号最佳。  相似文献   

8.
基于IEEE802.15.3a的UWB信道模型,采用BPSK调制研究了UWB系统中使用Pre-Rake合并方法的接收性能。Pre-Rake合并接收机不仅具有较低复杂度,而且可以有效地克服码间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在CM1,CM2,CM3,CM4任意一种信道环境下,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Pre-Rake的接收性能明显高于传统Rake接收机。  相似文献   

9.
Turbo CDMA多用户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简述了Turbo译码原理及逐符号最大后验算法,并将Turbo译码原理应用于CDMA系统的多用户检测;提出了基于Turbo译码原理的多用户检测接收机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案经过4次迭代之后,其误码率接近单用户界,这种接收机可去除多址干扰(MA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TDD-CDMA系统前向链路的邻小区干扰消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邻小区干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时分双工 码分多址系统消除干扰的方法——串行干扰消除(SIC) 联合检测(JD)方法,用于前向链路的邻小区强干扰和小区内多址干扰的消除. 首先确定邻小区强干扰用户的基本训练序列码,估计其信道特性,并确定其采用的信道化码和扰码;然后采用串行干扰消除对邻小区强干扰进行消除,对小区内多址干扰、码间干扰和剩余的邻小区干扰采用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消除. 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消除前向链路的邻小区干扰.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严格最佳(F,v,1)光正交码(OOCs),并在系统中采用双光硬限幅器(OHL)的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方案,在理论分析多用户干扰(MAI)对该OCDMA系统误码率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在解码器端采用双OHL的系统方案.该方案可以有效减小多用户干扰,提高系统误码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对基于严格最佳光正交码的OCDMA系统,采用双光硬限幅器时,相对于采用单光硬限幅器以及不采用光硬限幅器时的系统,其误码率性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多用户检测作为CDMA系统的抗多址干扰环节,在16bit或32bit专用微处理器或DSP上实现,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最佳多用户检测算法必然面临数值计算稳定性的问题.文中提出利用U-D分解渐消记忆滤波算法估计CDMA系统多用户接收器的最优判决向量,构造出一种收敛速度快、跟踪性能好、数值稳定性好的高性能盲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抗多址干扰能力和较高的数值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Kalman滤波的盲多用户检测RAKE接收机(RakeKAL)模型。给出的接收机具有RAKE接收机的结构,它的每条支路可视为一个利用线性限制最小方差(LCMV)准则设计的多用户线性滤波器,用于抑制多址干扰(MAI);后接一个用于消除多径畸变(MPD)的多径结合器。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和自适应向量跟踪算法实现盲多用户检测和多径接收信号的最佳结合。该模型与传统多用户检测器比较具有所需参数少,不需要训练序列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下,接收机具有较强的抑制多址干扰和多径畸变的能力,并且能快速收敛。  相似文献   

14.
光码分多址接入系统中Chebyshev映射混沌码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无源光网络中基于Chebyshev映射混沌扩频码的光码分多址(OCDMA)接入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同一波长信道中采用不同的码字,有效增加了用户数. 提出了利用Chebyshev映射产生混沌扩频序列的实现方案,并将序列作为系统中的用户地址码. 系统性能的仿真结果表明,所产生的混沌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抑制系统中的多址干扰;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得到改善,较单纯的OCDMA系统可提高约1~3个数量级,同时较传统光正交码可提高约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设计出载波间隔只有码片周期倒数一半的多载波直接扩频系统,提出一类分组零相关窗(ZCW)地址码. 此地址码由某些ZCW互补码与扩展矩阵直积得到,每个互补码扩展成一组码,组内码字的相关特性取决于扩展矩阵,不同组之间的码字仍有ZCW. 接收机只需对一组码字而非所有码字联合检测. 仿真表明,这类分组码在多径信道中以1~2 dB的信噪比代价就可几倍地提高传信率.  相似文献   

16.
UWB DS-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UWB DS-CDMA(超宽带直扩码分多址)系统多用户接收机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MMSE多用户接收机方案。该方案将训练序列插入到信息序列中一起发送,从而避免了专用训练序列导致的频谱资源的浪费,节约了频谱资源。论文对新方案及采用完全训练MMSE(最小均方误差)接收机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分析表明新方案具有较好的抑制多用户干扰和抗远近效应的能力,其性能接近训练MMSE接收机,但新方案频谱利用率则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提出采用广义似然比检验实现对差分超宽带信号的最佳检测.在信道条件未知的情况下,首先完成信道特性的最大似然估计,而后进行差分超宽带信号的统计检测,得到了基于广义似然比检验的差分超宽带信号接收机结构.结果表明,差分超宽带的广义似然比检验接收机是一种相关接收机,其本地模板信号为前一个码元脉冲接收波形的平均.在此基础上,对接收机输出噪声进行高斯近似获得了该接收机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