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全国180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13 542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试验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2.5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复方阿米洛利(商品名:安利亚半片/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商品名:安内强40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计划治疗随访4年.主要研究终点是心血管病复合事件.结果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n=6776)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n=6766)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相似:平均年龄均为(61.5 ±7.7)岁,脑血管病史占19%、冠心病病史占12%,糖尿病占18%,血脂异常占 42%,平均血压水平为157/93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第8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血压分别降至(133.0±11.0)/(81.0±7.6)mm Hg与(132.9±11.6)/(80.6± 7.9)mm Hg;血压控制率分别达72.1%和72.6%.结论早期资料分析提示本研究患者多为高危人群,随机分配良好;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复方片剂(复方片剂)治疗经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控制不良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活性药物对照、平行试验方法进行两项临床研究.在两项研究中对经1~4周洗脱期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坐位舒张压≥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且<110 mm Hg]分别采用单药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治疗4周,在单药导入结束后,坐位舒张压仍然≥90mm Hg且<110 mm Hg的患者随机进入复方片剂组或继续原有的单药治疗,共8周.其间,在治疗4周和试验结束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治疗结束时,复方片剂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较氨氯地平单药治疗组多4.4mm Hg/3 mm Hg(P<0.0001);较缬沙坦80 mg组多6.4 mm Hg/4.2 mm Hg(P<0.0001).两项研究中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血压<140/90 mmHg)分别为71.0%及71.2%,显著优于氨氯地平或缬沙坦单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药治疗组相当.结论 复方片剂组的血压控制率显著优于其两种成分(氨氯地平5 mg或缬沙坦80 mg)单药的治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各种相关指示的变化.人选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试验各个阶段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结果在患者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三个时间点,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血压及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6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晨峰收缩压较缬沙坦+氢氯嚷嗪组明显降低[(22.6±8.8)mm Hg(1 mm Hg=0.133 kPa)比(26.3±13.7)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进行性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5±2.8)mm Hg比(10.2 ±2.2)mm Hg比(8.8±1.6)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2.5±2.5)mmHg比(10.7±2.2)mm Hg比(9.6±2.0)mm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白昼SBPV明显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2±3.0)mm Hg比(10.1±2.3)mm Hg比(8.4±1.9)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1.8±2.7)mm Hg比(10.4±1.9)mm Hg比(9.6±2.2)mm 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显著降低[(15.5±3.4)mm Hg比(13.0±3.5)mm Hg比(12.3±2.5)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 DBPV无显著性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第16周白昼S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8.4±1.9)mm Hg比(9.6 ±2.2)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第8周、第16周的24 h DBPV、白昼D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P <0.01~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27.3±13.6)μmol/L比(47.2±16.3)μmol/L比(69.5±18.9)μmol/L,P<0.01]、内皮素进行性降低[(45.3±8.0)ng/L比(37.4±3.9)ng/L比(34.2±4.4)ng/L,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33.5±13.9)μmol/L 比(49.7±21.9)μmol/L比(66.7 ±24.7)μmol/L,P<0.01]、内皮素显著降低[(46.6±10.4)ng/L比(37.0±5.4)ng/L比(36.1±8.2)ng/L,P<0.01].治疗第8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的降幅与一氧化氮的升幅有相关性(r =0.401,P=0.02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能更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纳入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难治性高血压患者96例,随机分为A组[(氨氯地平10mg/d+美托洛尔50mg/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1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和氢氯噻嗪12.5mg),n=52]和B组(氨氯地平10mg/d+美托洛尔50mg/d+氢氯噻嗪50mg/d,n=44).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第12周的血压、心率,同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患者的血钾、血糖、血脂、血肌酐和血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均<0.05),B组血压下降更迅速,治疗2周后收缩压A vs.B(48.1 mmHg vs.136.1 mmHg)但A组血压保持稳定的时间较长,治疗12周后有效率更高(A vs.B:75.0% vs.31.9%).12周后,A组血压达目标水平比率75.0%,低血压发生率5.8%,B组血压达目标水平31.9%,低血压占13.6%.与A组相比,B组血钾降低更明显,血尿酸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作用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联合钙离子拮抗剂(CCB)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探讨降压药在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方面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n=24)、缬沙坦常规治疗组(B组,n=23)和缬沙坦加量治疗组(C组:n=23)。分别检测3组治疗前血压、治疗3个月后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治疗后降压疗效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A、B、C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单独应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不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9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66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50~75岁,平均(60.7±7.5)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A组)治疗,另一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替米沙坦(B组)治疗。观察不同的联合降压方案对血压、心率、肱踝动脉PWV(baPWV)、血脂、血糖、肌酐和尿酸的影响。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A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由(154.4±12.7)mm Hg和(89.1±7.4)mm Hg分别降至(127.7±11.2)mm Hg和(74.8±8.8)mm Hg(均为P<0.01);B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由(155.0±12.9)mm Hg和(90.9±10.1)mm Hg分别降至(128.6±9.9)mm Hg和(77.7±9.0)mm Hg(均为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及两组之间比较,治疗方案对baPWV、心率、血脂、血糖和肌酐无明显影响。B组治疗后尿酸水平由治疗前的(335.8±58.5)μmol/L上升到(361.4±51.3)μmol/L(P=0.017)。结论两种联合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对baPWV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n=23)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次/d;B组(n=19)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1次/d;C组(n=30)晨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睡前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1次/d;疗程均为12周.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有下降,A组总有效率为65.2%,B组为63.1%,C组为93.3%.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用于治疗高血压比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或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更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5):420-427
目的评价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选择性非肽类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1.1类口服降压药阿利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或联合吲达帕胺,在单药治疗未达标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9日至2018年12月7日,在全国44家研究中心选择年龄18~75岁、体质量指数(BMI)18.5~30.0 kg/m~2、血压140/90~180/110 mm Hg的EH患者。给予阿利沙坦酯片240 mg/d,用药4周后评估血压是否达标,达标者继续用药8周,未达标者1∶1随机分配到阿利沙坦酯片240 mg+吲达帕胺缓释片1.5 mg组(A+D)或阿利沙坦酯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组(A+C)治疗8周。主要观察治疗12周坐位血压降低幅度和达标率(坐位血压140/90 mm Hg)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共入选2 212例患者,其中纳入疗效分析共2 126例,平均年龄(55.1±10.2)岁。疗效结果显示,1 463例阿利沙坦酯单药治疗4周有效(68.8%),坐位收缩压/舒张压较基线降低(14.7±12.2)/(8.0±8.4)mm Hg(P0.001)。不达标者在阿利沙坦酯基础上联合氨氯地平或联合吲达帕胺治疗8周后,联合氨氯地平组相较于单药治疗4周时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14.0±12.2)/(8.3±9.2)mm Hg,达标率为57.7%(169/293);联合吲达帕胺组与单药治疗4周时相比,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4.4±12.1)/(8.2±8.2)mm Hg,达标率为62.8%(181/288)。联合吲达帕胺组与联合氨氯地平组相比,血压降幅和达标率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氨氯地平组为8.7%,联合吲达帕胺组为11.7%。结论阿利沙坦酯单药治疗未达标联合吲达帕胺或联合氨氯地平,可进一步提高达标率,2组间达标及疗效相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n=207)和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B组,n=211).分别观察治疗12和24月两组药物的降压效果,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门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6例,接受氨氯地平5 mg/d(A组)、左旋氨氯地平2.5 mg/d(B组)、左旋氨氯地平5 mg/d(C组),共治疗8周,观察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A、B组比较,C组血压变化值更高(P<0.01),血压达标率高(P<0.05)。3组治疗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B组血K~+明显降低(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良反应低于氨氨地平,左旋氨氯地平2.5 mg治疗后血K+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reviews some of the most recent data that have come to light in the field of hypertension during the last year, including the long lasting controversy USA/Europe on the defini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hypertension/sleep apnea syndrome, to conclude by discussing som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implications of the main trial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during the last few month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n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vndrome,PIH)对远期高血压发生的影响。方法自制调研问卷.针对恩平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妇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800例患者进行调查,PIH50例,列入PIH组,非PIH750例,列入非PIH组。调查两组远期高血压发生的情况。结果PIH组确诊高血压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PIH组(36.00%US.5.73%.P〈0.05),其高血压征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PI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00%vs1.47%,P〈0.05)。两组高血压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在三个不同年龄段中,PIH患者高血压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非PI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H可作为远期高血压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分娩时发生PIH的妇女应加强高血压发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19.
Widimsky 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7,25(5):1101; author reply 1101-1101; author reply 110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