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病变程度的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例冠心病(CHD)患者,根据不同程度的病变,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与健康对照组的hs-CRP水平进行比较,同时CHD各组之间也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CHD各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各组患者hs-CRP的水平为AMI组>UAP组>SAP组.结论 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111例CHD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7例设为对照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HMGB1、hs-CRP;观察组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病史、检查结果及冠脉狭窄程度分为若干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n=3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39)、稳定型心绞痛组(n=41);轻度狭窄组(n=3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33)]。对比各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并分析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且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随冠脉狭窄程度加重而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D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HMGB1及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55,r=0.591,均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HMGB1及hsCRP表达水平较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能够作为预测CHD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王亚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22-5423,5425
目的 分析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分别检测14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血清中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其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2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采用超敏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并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 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APP-A、hs-CR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PAPP-A与hs-CRP无明显正相关(r=0.37,P0.05)。冠心病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PAPP-A均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hs-CRP水平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PAPP-A、hs-CRP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显著升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9例,又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4例及多支血管病变组43例.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hs-CRP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hs-CRP浓度依次增高.多支血管病变组hs-CRP含量亦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血浆hs-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hs-CRP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胆固醇、三酰甘油、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E-cadherin和hs-CRP在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其中60例为心绞痛组,根据类型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其余30例为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对象的VEcadherin和hs-CRP水平。结果心肌梗死组和心绞痛组的VE-cadherin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的VE-cadherin和hs-CRP水平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的VE-cadherin和hs-CRP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VE-cadherin和hs-CRP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cadherin和hs-CRP联合检测有助于监测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MI患者65例,按发病前是否因心绞痛、血脂异常服用过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5周;对照组35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血浆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9.
邓宏伟 《现代医院》2006,6(7):79-80
目的观察血浆C-反应蛋白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126例住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做心电图、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hs-CRP)与肌钙蛋白T(TNT)检测,通过病历记录或门诊、电话随访。结果与hs-CRP正常组比较,hs-CRP增高组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TNT增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均p<0·05;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非致死心肌梗死、非致死心力衰竭、复合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比例较多,均p<0·01,心脏性死亡的患者比例也高,p<0·05。结论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之一,被认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CRP水平越高,预示患者的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别为(3.3±2.8)pg/L、(6.2±2.7)mg/L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IL-6及hs-CRP水平(4.5±3.6)pg/L、(9.4±3.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斑块厚度、斑块大小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s-CRP、IL-6水平,并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起到阻断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金锁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93-1194
目的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不同类型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果关系,以便研究采取防治措施。方法选择CHD患者90例,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 I)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 30例。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其患者血清内的hs-CRP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 CHD总体和各类型(AM I、UAP、SAP)的hs-CRP浓度与健康人对照组(NC)的结果比较,各类型CHD 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类型CHD病变的hs-CRP异常百分率分别为UAP(88%)〉AM I(85.7%)〉SAP(53.7%)。UAP、AM I与S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与CHD多种危险因素有关,hs-CRP水平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炎性反应的主要指标,对预测CHD各类型病变动态及心血管事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之间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v C—reactiveprotein,hs—CRP)和同型半胱氧酸(homocysteicacid,Hcy)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134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选年龄≥60岁未患冠心病者11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血清尿酸、hs—CRP和Hey含量及三者的关系。结果AMI组及UAP组血清尿酸、hs-CRP和Hcv含量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y含量呈正相关(r=0.73.P〈0.01:r=0.71,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71,P〈0.01);UAP组血清尿酸、hs—CRP与Hcv含量呈正相关(r=0.63,P〈0.01;r=0.70,P〈0.01),血清尿酸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血尿酸、hs-CRP和Hcv可能联合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与白介素-10(IL-1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t3肌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0例血中IL-8、IL-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IL-8分别为(156.9±44.2)pg/ml、(171.3±49.6)pg/ml和(68.9±43.3)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IL-10分别为(178.5±54.5)pg/ml、(234.8±79.8)pg/ml、(59.3±21.6)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L-8、IL-10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其血清浓度的显著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14.
林云  姚震  顾申红  杨新玮  张光星  崔开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97-1598,1601
[目的]研究他仃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患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的影响。[方法]将91名冠心病患者分成4组:(1)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5例,(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8例,(3)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13例,(4)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15例,AMI组和UAP组合并为ACS组,为冠脉急性病变(A组);SAP组和OMI组合为慢性冠脉病变(B组),两组同时给予氟伐他仃胶囊。患者在入组时、服药后1周、第1月、第12月内抽取静脉血,PMN Elastase Kit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患者血浆中NE浓度。同时观察患者在12个月内心绞痛发病率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A组和B组在入组时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503,P﹤0.000 1),(2)给予氟伐他汀干预后,发现A组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7,P﹤0.05);B组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523,P﹥0.05),(3)A组和B组在应用氟伐他汀治疗1年,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浆NE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症有相关性。在氟伐他仃的干预下,血浆NE浓度在急性病程不同时段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病程中变化不大;再次发生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氟伐他仃可以减少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4例健康者对照组和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6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75例非AMI患者的血浆心肌钙蛋白 I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心酶谱(LDH、CK、CK-MB)三项指标。结果:该法灵敏度为0.07μg/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83%和 5.99%,健康对照组cTnI 95%可信上限为0.09μg/L,cTnI对AMI的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100%,SA和AMI组患者cTnI浓度水平明显升高。非AMI组患者心酶谱任一项升高者,无1例cTnI超过正常健康组上限者。结论:该法无干拢,简便、快速,特异和灵敏高,是诊断AMI前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六年来我院收治的22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寒冷季节及气候变化时易于发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劳累,情绪激动及饮酒的诱因。讨论了心梗发病机制及与诱因之间的关系。心梗患者多半有冠心病常见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与吸烟史。提示避免发病诱因与治疗易患因素的重要性。急性心梗病前一半以上有心绞痛史。应予及时治疗,以减少发生心梗的比率。心梗中部分病人无心前区痛或疼痛轻微,在诊断时应提高警惕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各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 (CRP)、丙二醛 (MDA)与vonWillebrand因子(vWF)以及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以外的作用。方法 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14 0例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 4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5 0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每种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 ,一组为常规治疗组 ;正常对照组 2 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 1周两次检测上述标志物。结果 三组病例的CRP、MDA、vW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AMI组显著高于SAP及UAP组 (P <0 .0 0 1) ;辛伐他汀治疗组可以使三种指标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损伤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辛伐他汀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修复内皮从而稳定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方法 100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组、B型病变组和C型病变组。分别于PCI治疗术前、术后5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结果 (1)100例患者术前hs-CRP均高于正常标准值。(2)100例患者术后hs-CRP较术前升高。(3)SAP组术后6h hs-CRP开始升高,48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UAP组及AMI组均于术后12h hs-CRP开始升高,72h开始下降,其中UAP组术后48h达到高峰,AMI组术后24h达到高峰。(4)A型病变组术后24h hs-CRP开始升高,持续至72h,其间无明显峰值;B型病变组和C型病变组术后12h hs-CRP开始升高,峰值在48h,72h开始下降。结论 PCI治疗术后炎症反应的状态不仅与术前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有关,更与PCI治疗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冯悬  张光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59-4560
目的 观察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和肽素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临床观察对象86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另外以正常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测定血压(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和肽素浓度.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P组和AMI组的BP、TG、TC、LDL-C、hs-CRP和血清和肽素浓度均显著升高.②与UAP组比较,AMI组BP、TG、TC、LDL-C无明显差异,但是血清hsCRP、和肽素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③ACS患者的血清和肽素浓度与hs-CRP定量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296,P< 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和肽素浓度显著升高,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炎症反应相关,可以作为ACS的重要实验室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46例测定血清hs!CRP浓度含量。结果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的血清hs-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清hs!CRP浓度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血清hs!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