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景宁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濒临消亡的危机.应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和地方性的法律保护条例,遵循"抢救在先,保护为主"的立法原则,采取"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河南文化遗产丰富厚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历史遗迹正在消失,许多文化遗产因传承不力而面临消亡。目前,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还存在保护不力、开发利用错位、展示方式单调、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解决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转变理念、制定设计开发战略、丰富拓展公众的文化体验和加大投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关于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为遏止语言消亡、切实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民间艺术研究成为近年学界的一大热点,有关民间艺术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需探究.民间艺术与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进行民间艺术研究是应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产物,其目的是保存文化多样性,获得自我认同感.就研究方法而言,艺术人类学对于民间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正视大量民间艺术走向消亡是必然之势,要加强调查与记录.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由《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机制所确认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对它们的有效保护主要依赖于遗产所在国能否建立起在国家层面实施公约的法律机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使已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面临价值退化甚至破坏等不可持续危机,需建立和完善法律机制加以应对;二是对文化遗产标准的理解滞后于公约的要求使潜在的世界遗产面临破坏或消亡的危机,可能使我国的遗产申报不具有可持续性,应按照公约所确立的遗产遴选标准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并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瞿继勇 《理论界》2007,(1):126-127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社会突出的文化现象。针对语言消亡的原因,从经济政策、民族政策、语言政策、语言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对濒危语言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生命形式得以继续传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常的做法是对少数掌握技艺的传承人进行保护,但本文认为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核心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群体"传承人的培养,而"群体"传承人培养的核心是儿童,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应强化"儿童意识",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7):239-243
语言保护工作在中国当前语言发展规划中非常重要。中国的语言保护观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和"语言资源保护"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语言观主要关注语言的人文性特征,后一阶段的语言观则兼顾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语言资源保护观"是对"语言文化遗产保护观"的完善,而中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是在"语言资源保护观"的思路下开展的。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本文通过对赫哲语言消亡的动态考察,分析其消亡的原因,并提出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保护机制,以期能为它们的语言文字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昕 《兰州学刊》2007,(12):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首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思路进行探讨,确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具体存在的基础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遵循的真实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和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