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立足本国国情和已有的民主实践,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起点”与“低基础”的问题,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扎实有效地推进这一历史过程,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瑞明 《理论界》2009,(12):23-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尤为引人关注。进一步提高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举措,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功绩之一 ,就是总结了过去近 30年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教训 ,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从而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2 0多年来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5.
李欣 《理论界》2008,(11):45-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建设的根本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对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作为“四位一体”建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6.
《重庆社会科学》2010,(9):58-58
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要战略步骤。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基层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梳理关于发展基层民主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因此,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性质、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的关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论述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重要意义,提出了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的民主政治思想 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实践主体,其公民意识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意识的培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应当发挥在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中的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新中国取得了以下历史性成就: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政治制度基本确立;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学说”;代议民主政治初步运行。同时,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存在以下不足: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受苏联模式影响太多,兼顾中国国情不足;执政党权力太大,对党政关系的制度规范不够;政治精英在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政治制度特别是立法制度的权威不足。分析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对我国目前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建国60年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深入分析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政务公开是保证公民权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活动过程 ,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 ,政务公开性就是民主性。就民主的内容而言 ,公民权是民主政治运行的核心 ,政务公开主要针对公民权的完善和发展。政务公开依赖于国家政治统治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的结合程度。我国的政务公开把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转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进程。政务公开促进了行政管理现代化 ,提高了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常桂祥 《齐鲁学刊》2001,1(2):140-144
任何形式的政治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政治发展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必然形成政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正确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依据深深植根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之中。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现实之间:政治宣誓制度建立的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宣誓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国建立宣誓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建立宣誓制度已经成为可能,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我国的宣誓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表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 ,主要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部分组成 ,其内涵又包括政治正义、政治运作科学和社会的政治素养水平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必然性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内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深刻理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作为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批判与反思,绿党政治的基层民主观与传统社会主义有着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对绿党政治基层民主观的分析,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所用,以加快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但民主到底是什么?我国现时的民主到底应该怎样定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厘清我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民主理论和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的关系,对于探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共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基础。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林 《学术探索》2011,(2):74-88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本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实践发展,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