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刘潇  张成  朱金山  王定勇 《环境化学》2011,30(8):1509-1513
以重庆市的主要耕作土壤--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用动力通量箱与RA-915+汞分析仪联用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土壤湿度和浇水对紫色土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外源硝酸汞的土壤汞交换通量大于加入硝酸亚汞的土壤汞交换通量,对照土壤的汞释放通量最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有增加的趋势,在土壤湿度接近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时达到最大,但随着土壤湿度的继续增加,汞通量急剧下降.浇水对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当向土壤中均匀加水后,土壤中汞的释放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达到42.4%-73.5%;水分在土壤中混合均匀后,土/气界面汞释放量又逐渐增加,约2-3 h后,汞释放通量才会达到或超过加水以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太湖春季水-气界面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静态箱观测法对春季太湖不同生态类型(藻型、草型)的湖区春季水-气界面碳通量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水-气界面碳通量存在显著日变化规律,其极值均出现在凌晨5:00和下午2:00左右,但不同湖区碳通量的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梅梁湾湖区,昼间主要为大气CO2的汇,其平均碳通量为-7.74 mg/(m2h),夜间主要为大气CO2的源,其碳通量为5.32 mg/(m2h);湖心区域,夜间为大气CO2的源,日间在源和汇间波动。而在水质较好的东太湖区域,昼夜均为大气CO2的源,其平均碳通量为11.63 mg/(m2h)。  相似文献   

3.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氧化亚氮(N2O)作为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流和水库被认为是N2O释放的活跃区域,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一河流或水库的监测,对大范围河库系统的N2O研究仍相对欠缺。选取澜沧江(云南段)流域作为考察对象,在2022年4月、8月采用悬浮箱采集24个点位的水-气界面的气体样品,并于实验室通过气象色谱仪检测气样氧化亚氮浓度,探究该流域干支流N2O释放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测定了水体水环境参数,解析其时空差异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澜沧江(云南段)旱季N2O通量均值低于雨季。旱季N2O通量均值为0.10 mg·m-2·d-1,雨季为0.18 mg·m-2·d-1,其中旱季干流均值为0.11 mg·m-2·d-1,支流为0....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 ·h−1和(223.05±110.39)μmol ·m−2·h−1. 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 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八大湖泊冬季水-气界面CO2通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不同地区八个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南四湖、洪泽湖、抚仙湖、洱海、滇池)冬季水体的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了24h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冬季洞庭湖、巢湖、洱海和滇池24h均为大气CO2的汇,其通量分别为-23.78、-16.08、-24.38、-17.94mg·m-2·h-1;鄱阳湖、南四湖水体则为大气CO2的源,其通量分别为35.76、27.64mg·m-2·h-1;洪泽湖和抚仙湖在晴天时为大气CO2的汇,夜间或阴天为大气CO2的源,但从24h的平均通量来看,洪泽湖为大气CO2的汇,通量为-26.56mg·m-2·h-1;抚仙湖为大气CO2的源,通量16.01mg·m-2·h-1。  相似文献   

6.
采用\"SOFIE\"模拟装置,研究了南四湖污染程度不同的两个湖区(南阳湖及独山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组成,间隙水及界面上覆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阳湖区沉积物间隙水及界面上覆水中Cr,Cu,Ni,Zn和Pb的浓度均高于独山湖区,这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有效结合态含量变化一致,主要与人为污染有关.南阳湖及独山湖区沉积物-水界面±0.5cm范围内重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浓度梯度,间隙水中Fe与Mn浓度明显高于界面上覆水;Cu,Ni,Zn,Pb的浓度均低于界面上覆水;独山湖区沉积物间隙水中Cr浓度与界面上覆水相似,而南阳湖区沉积物间隙水中Cr浓度略高于界面上覆水.采用Fick第一定律,计算得到南阳湖及独山湖区沉积物-水界面附近Cu,Ni,Zn,Pb的扩散通量,分别为-0.23,-1.47,-2.57,-0.04mmol·m-2·d-1和-0.34,-0.67,-0.48,-0.01mmol·m-2·d-1,沉积物表现为重金属元素的\"汇\";而Cr的扩散通量分别为0.03mmol·m-2·d-1和-0.02mmol·m-2·d-1,说明污染较重的南阳湖区沉积物中Cr已表现出向上覆水体扩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滇池福保湾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滇池福保湾沉积物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中溶解性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根据Fick定律计算出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通量.结果表明,福保湾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以μg·l-1计)分别为:Fe25.53,Cu30.58,Zn221.67,Ni15.93,Co1.91,Cd1.12,Cr19.26,Pb31.08,As9.41,符合国家II类地表水质标准.沉积物-上覆水界面附近水体微量重金属浓度一般都明显高于孔隙水的相应浓度(As除外),根据Fick扩散定律计算出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的年吸附量(以kg计)分别为:Fe3.48,Cu8.70,Zn70.66,Ni4.52,Co0.16,Cd0.31,Cr1.55,Pb12.03,As0.38.  相似文献   

8.
大气汞沉降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其可从城市和工业地区进行远距离传输沉降到偏远地区,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到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健康。为了揭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汞分布特征及沉降通量,本研究选取北京市西北至东南对角线上的公园、街道和居民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收集了29个采样点主要绿化树种的凋落物。结果表明,北京市平均叶凋落物汞浓度为(35.98±14.90)ng·g−1;在8个主要绿化树种中,白蜡凋落物汞浓度最高(50.14±31.10)ng·g−1,油松凋落物汞浓度最低(12.58±8.69 )ng·g−1,大部分树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树种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所有树种的平均叶凋落物汞浓度呈现从市中心到郊区下降趋势,说明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汞分布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明显。北京市区森林凋落物汞沉降通量范围是(196.29—438.08)mg·(ha·a)−1,北京郊区森林凋落物汞沉降通量范围是(105.98—153.52)mg·(ha·a)−1,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大气汞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FeO/CAM复合膜对大连湾已疏浚区与疏浚影响区海水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BAP)浓度和水质指标进行调查,并通过实验室培养法、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法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法分别测定沉积物-水界面间BAP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由于受到调查海区附近正在进行的疏浚工程的影响,疏浚影响区水体中浊度和悬浮物含量平均值高于已疏浚区,且疏浚影响区水体中BAP的平均浓度(22.2μg L-1)高于已疏浚水体(19.5μg L-1);而疏浚影响区叶绿素a和溶解氧的浓度明显低于已疏浚区.沉积物-水界面间BAP交换通量研究结果显示,BAP主要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中扩散,沉积物是BAP交换的源;间隙水浓度梯度估算法和DGT法测定的BAP交换通量相似,但远低于实验室培养法测定值;BAP在已疏浚区沉积物-水界面间的交换通量小于疏浚影响区,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疏浚可以减弱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海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的研究1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减弱.在上覆水中加入营养盐后,硝酸盐、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增大,硝酸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交换的主要部分,约为62%.铵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减弱,硅酸盐变成由水体向沉积物迁移.沉积物对于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无论在充空气或充氮气条件下,磷及硅的交换速率变化不明显,铵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98%以上.充氧条件下硝酸盐由沉积物向上覆水的迁移通量较充氮气条件增加.比较两种不同的通量计算方法(积分和拟合),结果表明由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换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汞矿区大气汞的流通量与汞干湿沉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谭红  何锦林 《环境化学》1999,18(1):34-38
应用FluxChamber技术评价汞矿,矿渣及附近土壤表面汞的流通量,表明,土壤表面汞的流通量平均为173.5ng.h^-1.m^-2,矿均为236.6ng.h^-1.m^-2,原矿平均为70ng.h^-1.m^-2。  相似文献   

12.
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50年代以来.为寻找一种经济、实用和灵敏的方法来监测环境变化,开展了大量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研究.这些工作包括用植物叶片典型症状、树皮、草本植物、附生植物指示气体污染(O_3、PANs、NO_x、SO_2、HF、乙烯等)、粉尘以及重金属污染.进入80年代以后,有关研究集中到利用植物富集的污染物含量结合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指示和监测大气环境变化及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研究的历史及其主要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利用植物指示和监测大气污染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大气中汞污染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镀金细砂填充的石英采样管在采暖期的非采暖期于北京地区七个采样点收集空气中的气态汞,用二步汞齐化原子吸收法测定其浓度并与实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都表明,采暖期北京地区大气中汞的浓度低于非采暖期大气中汞的浓度,对于除燃煤以外汞的来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批量实验测定了三氯乙烯 (TCE) 在三种土壤 (黄土,稻田土,黑土)中的土/气分配系数 (KSA),考察了温度对TCE在土壤中KSA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lnKSA与1000/T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TCE在三种土壤上的相变热ΔUSA分别为84.48, 60.32, 59.86 kJ·mol-1.另外低温时的KSA同样符合Boltzmann方程.  相似文献   

15.
大气生物污染与健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大气生物污染及其引起疾病方面的研究。在大气微生物污染方面包括了细菌、病毒,特别是真菌污染及其引起的疾病,甚至癌症。在植物花粉对大气的污染方面,介绍了枯草热的发生原因和对健康的危害。作者认为,大气生物污染的评价、治理和毒理学效应等问题值得注意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潼关采金地区汞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采金地区水样、沉积物、土壤及部分水藻和苔藓的分析表明 :潼关采金地区已经受到严重的汞污染 .水体总汞浓度最高达 2 5 8 62 μg·l- 1 ,且水样中的汞以颗粒态为主 ,大都占 5 0 %以上 ,而活性汞和溶解态汞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0 1 82± 0 2 4 2 μg·l- 1 和 0 72± 0 79μg·l- 1 ;沉积物中平均汞浓度为 34 98± 2 5 39μg·g- 1 ,最高达 1 1 96μg·g- 1 ;而土壤中汞的浓度最高也只有 1 9 5 0 μg·g- 1 .  相似文献   

17.
水中微量甲基膦酸类化合物的树脂富集与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黎明  顾惠芬 《环境化学》1998,17(2):186-190
本文使用三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即大孔弱碱型D-301-R,强碱型D-296,201X7)柱对水中微量甲基膦酸类化合物的富集方法进行了研究。含磷毒剂降解产物的水样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D-301-R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对甲基膦酸的富集回收率高于60%。  相似文献   

18.
改性绿茶对汞的吸附研究——汞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顺兴  黄淦泉 《环境化学》1997,16(4):374-378
试验了用改性绿茶分离,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无机汞,烷基汞和苯基汞的条件。在pH5的溶液中吸附无机汞,与有机汞分离;在pH1的溶液中吸附有机汞,然后分别以1.5,3.0和6.0mol·1^-1盐酸解吸无机汞,烷基汞和苯基汞,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探讨了吸附机理,分析了牡蛎和水样中汞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对太阳辐射强度和空气污染浓度的观测分析表明:晴日太阳辐射的减弱与空气污染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用太阳辐射强度的长期变化间接推断当地大气质量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