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地降水垂直分布模式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蒋忠信 《地理研究》1988,7(1):73-78
本文通过两个实例,讨论傅抱璞山地降水公式的优化计算问题,并提出另一种可能的高斯曲线型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山地灾害基本特征及滑坡与降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占山  张强  朱蓉  江志红 《山地学报》2005,23(3):319-326
分析三峡库区山地灾害的基本特征,着重讨论库区滑坡灾害与前期降水量的相关关系,运用Fisher判别法则建立该区滑坡发生的降水预报方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山地灾害主要出现在雨季,7月发生最为频繁,灾害种类多样,主要以滑坡为主,降水是诱发山地灾害的主要因素;当日和前5d的暴雨日数、当日和前10d降水量与滑坡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诱发库区滑坡灾害的主要降水类型为暴雨诱发型和多日中大雨诱发型;通过Fisher判别方法,以两个降水因子建立起的滑坡发生的预报方程,对于三峡库区滑坡发生具有一定的判别能力,为库区山地灾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述东南季风在太行山山脉因地形影响而形成两次爬坡和出现两个最大降水高度的特征,建立推算山地降水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太行山燕山山地的一日最大可能降水量,对合理利用山地的降水资源,科学安排山区农林牧业的生产,搞好山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一个定量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山地降水垂直分布三参数高斯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喻洁  喻家龙 《地理研究》1996,15(4):82-86
针对蒋忠信山地降水高斯模式计算中的问题,提出三参数高斯模式及其非线性回归计算方法,将其应用于我国部分山地降水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傅抱璞公式为出发点,直接对抛物线进行二次响应面回归,计算简便、精确度高;同时还对山地降水高斯模式进行了简化,并将其应用于黄山降水分析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美国山地降水量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安健 《地理研究》1989,8(1):32-39
根据美国西部山地资料,依据宏观地理因素和局地海拔高度因素从各种气候区域和不同纬度上选择典型坡地研究了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甘肃省多年平均降水空间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华  柏延臣 《中国沙漠》2012,32(5):1408-1416
 贝叶斯最大熵方法可以对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软数据”和认为没有误差的“硬数据”进行插值。对甘肃省1961—1990年52个气象站点的多年平均降水数据进行空间化研究。通过比较普通克里格、共协克里格、三元回归建模后残差插值以及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3种不同软硬数据参与情况下的插值结果,发现考虑降水30 a时间序列不完整性以及辅助变量经验模型不确定性的插值结果的MAE和RMSE,比直接使用多年平均降水数据直接插值的MAE和RMSE小,表明贝叶斯最大熵方法通过对不确定性的考虑可以有效降低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从降水的空间分布来看,考虑辅助变量DEM的插值结果能相对较好的体现高程对降水的地形影响,尤其分区将辅助变量转换为软数据可以有效体现不同区域高程对降水的不同影响问题。综合误差评价以及降水插值结果的空间分布,认为BME插值过程中可以考虑数据本身以及辅助数据利用的不确定性,使降水空间化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同时为合理利用辅助信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燕山山地降水推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东南季风在太行山山脉因地形影响而形成两次爬坡和出现两个最大降水高度的特征,建立推算山地降水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太行山燕山山地的一日最大可能降水量,对合理利用山财的降水资源,科学安排山区农林牧业的生产,搞好山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一个定量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天山北坡中段气候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霞 《干旱区地理》1995,18(2):52-60
在分析天山北坡中段气候要素垂直分布显著差异基础上,采用热量和水分指标,并参照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布差异,将天山北坡中段划分出(1)前山冲积扇,冲积平原温带。(2)中低山寒温带,(3)亚高山-高山寒带(4)高山冰雪带等四个垂直气候带,为认识本地区山地气候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山地气候资源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东段山地土壤性质及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双熙 《地理科学》1994,14(1):38-48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天山南坡中、西段主要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参照植被及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将天山南坡划分为五个垂直气候带:1.山前冲洪积扇、平原暖温带;2.中低山温带;3.亚高山寒温带;4.高山寒带;5.高山永久冰雪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天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Calculations of long-term, small-scale erosion rate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otal eroded volume in a rock/soil unit have traditionally relied on poorly constrained, labor-intensive estimates of the removed volum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now widely available and relatively inexpensive, can be used as data sets to perform this calculation by computer. DEMs of hypothetical pre-erosional topographies need to be constructed for comparison with the post-erosional topography. This requires field observation of contacts and subsequent geometrical calculations. This study's watershed, for which a long-term vertical erosion rate of 17 mm/ky was calculated, is formed in Miocene rhyolitic ash-flow tuffs located in the Chiricahua Mountains of southeastern Arizona. These welded tuffs are also known for their formation of strikingly tall, slender erosional columns. On the basis of spacings of joints that control column formation, a horizontal erosion rate was also calculated. The combined erosion rates indicate that a typical column 50 m high would require approximately 2.9 × 106 years to form. [Key words: denudat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Miocene volcanics, Arizona, rock columns.]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熊黑钢  刘耕年 《地理科学》1998,18(3):227-233
分析天山山地由气候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分布的垂直带谱,主要灾害类型有12种,可分为3个带:(1)基带(暴雨-塌方带):主要是由中、低山突发性的降雨引起的各种灾害。此带灾害频发时期与最大降水期是同步的。(2)中带(融水-冰冻带):其灾害大多同温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3)上带(风吹雪-雪崩带):由积雪运动造成的灾害多集中在这里。山地坡向和高度对自然灾害垂直带谱的组成和灾害出现的频率影响很大。由于温度和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总结1987年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于1988年6—9月,又考察了西昆仑山东部地区、中昆仑山区。通过考察,在高原的形成、演化,自然环境变迁,生物区系的种类组成、起源、演化,自然地域的分异规律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证据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