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症的辨证施治,颇具特色,实为腹症诊治的肇始,至今仍不失为准绳.兹就其特色探讨于下.一、腹症的辨证特色腹为一身之大府,内藏脏腑众多.脏腑的病变,全身气血津液的异常,以及它处疾病的影响,都可在腹部表现出一系列症状.根据腹症的不同表现来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痰饮等属性,依照腹症的不同部位来判断发病的脏腑和病邪的深浅,是仲景腹症辨证的一大特色.1、辨虚实《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是辨别腹症虚实的大纲.考全书,病属虚者,其腹症多有“按之濡”的特征,即按之柔软,无痛感.如《伤寒论》154条“但满而不 痛者,此为痞”,159条“心下痞,按之濡”,以及发汗后的“腹胀满”,太阴病的“腹满”,过汗伤阳而致的“心下悸,欲得按”等,都具有按之柔软而不坚不痛的特点.病属实者,“腹满痛“为其重要指征,即既满胀又疼痛,  相似文献   

2.
腹诊始见于《内经》,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其发挥发展并运用到临床,开创了腹诊辨证施治的先河。《伤寒论》提出腹诊分区为全腹、心下、胸胁、脐、少腹等几个部位,明确各个诊区常见腹候,如腹满、腹胀、心下痞、心下硬痛、少腹硬满、胸胁苦满等。每一腹候,辨其病因、病性、病位之阴阳,确定其相应的治则,合以方药,方证结合,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 腹部膨胀满闷,为临床所常见。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他症。必须认真辨证,才能曲应病情。《金匮要略》对腹满的辨证,匠心独运,有法可师,其治疗用药,有方可依。现简述其辨治特点,敬请指正。辨证特点一、从脉象辨病机:将腹满的病机分为虚实二端,以“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说明虚满的病机是脾胃阳虚,厥阴寒邪上逆(见“腹满宿食篇”);以病在胃肠而脉见寸口,反映实满的病机,如“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是宿食阻碍胃气升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可概括为“六经为纲,八纲为辨”其实已融合了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为一体,因此其辨治疾病的方法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都起着典范的作用。《伤寒论》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脉证、遣方用药等方面匠心独运,对后世胃肠病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的胃肠病,大致可有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腹满腹痛、心下痞或心下痛等症候,本文仅就其病因辨证方面的内外病因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历阅仲景之书,其论腹痛甚详,既有专篇论述,散见于诸篇者亦多,涉及方剂30余首。诊察辨证,条分缕析,立法组方,严谨缜密,复习之余作一粗略探讨,以冀发掘。1 诊察方法1.1 辨虚实,四诊合参腹内有诸多脏腑,又为手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所过。故相关脏腑、经脉受邪,气血瘀滞,虫积宿食,腑气不通,皆可致痛。辨别致痛之因即求本之法。仲景辨腹痛平脉辨外,更首创了腹诊,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诊察腹痛的内容,为后世腹诊奠定了基础。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该条文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腹满证治与调理脾胃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匾要略·腹满寒迹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所说的腹满,实际是腹满与腹痛并存。本篇有关腹满证治的条文,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重视调理脾胃的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笔者复习之余,浅谈体会如下。1实则由明,着眼于内因的祛除《金匾要略》将腹满分为虚实两类,其实证者多与胃肠邪实停留有关。根据《内经广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扶除这些内在的、性质属实的病理因素,恢复胃肠两腑通降下行的正常功能,腹满腹痛可愈。“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一条,即指出了腹满虚实的辨证要点和实证腹满的…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依然行之有效。列举从少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治头痛、厥阴病辨治颈痛、少阳阳明合病辨治面痛、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血辨治腹痛、少阴病夹水饮辨治关节痛验案,并总结分析其辨治特点:六经八纲,执简驭繁;方证相应,因病制宜;停痰聚湿,善调枢机;结合腹诊,把握腹证。  相似文献   

8.
一、辨太阴病,要分清虚证实证“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仅有8条条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不包括手太阴肺)的病变。邪犯太阴,无论是误下伤脾或内伤生冷,只要出现腹满时痛、吐利不食等中阳不足之证,则是脾脏虚寒的临床表现。273条所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当是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医宗金鉴》说:“此太阴里虚,邪从寒化之证也……若以太阴虚采之满痛,而误认为太阴实热之满  相似文献   

9.
《金匮》有关腹满症的条文很多,不仅详尽地揭示了该症的病因病机,从而确定腹满诸证,而且在腹满辨证的方法学方面也颇能启迪后学,兹就此略谈体会。一、辨腹满本身之特点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一个症状可以出现于不同的证候,而不同证候所表现的同一症状必然具有某些不同的特点,症状的特点一般与其病机是一致的。腹满诸证,虽均有腹满,但不同证候中的腹满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金匮》论腹满证治条文多指出腹满发生、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10.
总结朱文宗主任参合腹诊辨治血瘀证的心得:(1)腹大满痛、少腹急结者,治以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等;(2)胸胁苦满、压痛抵抗者,治以桂枝茯苓丸合小柴胡汤、温胆汤为主;(3)腹色黯淡、痛如针刺的气滞者,治以血府逐瘀汤等;(4)腹胀如鼓或有压痛的气逆者,治以越鞠丸,伍以活血化瘀药为主;(5)腹缓松弛、绵软喜按的气虚者,治以“双补汤”为主;(6)小腹冷痛、少腹里急的血亏气弱虚寒者,治以温经汤等。  相似文献   

11.
陈娟 《新中医》2009,(5):106-107
痛有虚实,实痛由于气血凝滞,痛当拒按;虚痛由于气血不足,痛当喜按。即在医者,此理皆知。杨玄操注《难经·四十八难》中亦云:“凡人病按之则痛者,皆为实,按之则快者皆为虚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即是说腹满的辨证方法,以手按之痛与不痛分虚实,此属中医腹诊范畴。大抵按之不痛者为无形之气,属于虚证,当用温法;按之痛者为有形之积,属于实证,当用下法。然观之临床,错综复杂,变证频生,可因起病缓急、病情虚实、病位深浅、病程长短和病邪致病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另有五贼之变,七情之发,  相似文献   

12.
项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7):414-415
《伤寒论》中,对腹满辨证论治记载颇详,其性质不外寒热虚实,虚实夹杂之类型,辨证具有太阳腹满、阳明腹满、太阴腹满、少阴腹满诸要点,成因多为脾胃不和,大肠热盛、燥矢阻滞、湿热郁结及虚寒腹满,其辨证论治对现代临床治疗均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痛经以少腹疼痛为主要表现,如张仲景所言"少腹满痛"。刘爱华教授临床辨治痛经,通过辨病、辨证、辨体质的思维,并结合辨时、辨势的多辨中医思维,巧妙运用气血与气机在痛经发生中的关键性,准确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提出"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病原则,治疗痛经有独特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临证辨疑录     
临证辨疑录澧县中医院(415500)熊传鑫临床病症显明者易识,隐晦疑似者难辨,故医者必须透过表面现象辨识其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无误。兹将临证辨疑举例如下:1腹满不减非热结《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篇》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15.
张晶  张宗明 《中医药学刊》2005,23(1):142-142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对照分型治疗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心下痞、腹满、呕吐、吐血、便血等范畴。多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对照分型,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确实,兹简介如下。1中医:实热疼痛型;西医:高酸疼痛型本型特点: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部,溃疡多为凹陷性。上腹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伤寒论》“心下”病证的有关条文内容,从痛、满、痞、硬、结、悸等6个方面予以详尽辨析,以示明“心下”病证轻重变化及遣方用药的特点,为“心下”病证辨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医腹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陈易  孟建霞  雷艳 《光明中医》2023,(6):1031-1034
腹满是中医脾胃科常见的疾病,此文基于《黄帝内经》条文进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中已经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腹满,非独脾而致。通过总结《黄帝内经》中腹满的病因、部位、治疗等方面相关条文,发现腹满的发生与其他脏腑、经络关系密不可分。这一发现突破了惟脾胃论治的思路,重新认识了腹满,并为临床辨证诊治此病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中医脾胃学说为指导 ,对西医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辨证 ,得出该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的结论 ,与中医脏象论的肝胆无关。但目前很多论文和学术会议制定的该病分型标准 ,作者在多处提到的肝与胆 ,有时在概念上是西医解剖学的定位 ,有时又是中医脏象论。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乏力、纳差、腹胀、便溏、黄疸等 ,是辨证的依据。《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云 :“太阴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该条与慢性肝炎重度的症状乏力、纳差、腹胀、便溏 ,有 3个主症相同 ,即腹满 (腹胀 )、食不下 (纳差 )、便溏 (自利…  相似文献   

20.
疼痛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孙申田教授治疗痛证六十余载,经验颇丰。其认为诊痛的关键在于审证求因,明辨痛证之虚实、部位及与神的联系,并高度概述为痛之本在于神、痛之纲在虚实、痛之辨在部位。辨证中注重将辨虚实、辨经络、辨部位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综合辨析。治疗上,擅于运用针灸调神以治本,神安则痛减;补虚泻实,活用刺络;经络辨证,首尾取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