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皮鳞样小汗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鳞样小汗腺导管癌,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位于头皮,实性真皮结节,组织学表现为小汗腺分化合并鳞状上皮成分,后者呈显著的不典型增生伴角质囊肿形成和鳞状旋涡。免疫表型:CK7、GCDFP-15阳性,34βE12、CD10阴性。结论鳞样小汗腺导管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复发,未见转移报道。组织学上主要应与具有鳞状上皮或导管分化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相鉴别。肿瘤广泛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CA相关蛋白1(BRCA assoeiated protein1,BAP1)在恶性间皮瘤、肺腺癌、肺鳞癌和癌肉瘤中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恶性间皮瘤22例,其中上皮样型17例,肉瘤样型2例,双相型3例。另选取侵犯胸膜的非小细胞肺癌共80例(肺腺癌40例、肺鳞癌40例)和全身各部位癌肉瘤15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P1在各组病例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组表达差异。同时所有病例均检测了常规用于间皮瘤鉴别诊断的抗体组合,包括calretinin、wTl、细胞角蛋白5/6、D2.40、CAM5.2、癌胚抗原、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63和p40。结果所有8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5例癌肉瘤均BAP1核表达阳性,而64%(14/22)恶性间皮瘤出现BAP1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皮瘤诊断标志物组合中,增加BAP1后,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正确度达93%。BAP1灶性表达表明肿瘤细胞具有多克隆性。结论BAP1核表达缺失有助于鉴别恶性间皮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因此推荐BAP1与其他间皮瘤抗体一起应用于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提高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3例呈局限型,1例为弥漫浸润型。组织学上可表现为肉瘤样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及双相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梭形细胞表CK、vimentin;上皮样型瘤细胞表达HBME1、CK。结论:原发于心包的恶性间皮瘤罕见,预后极差。临床常被误诊,其组织形态亦复杂多样,应注意与心包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心包转移性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一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按2003年WHO宫颈肿瘤分类标准观察5例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宫颈活组织和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肉眼子宫颈肥大、呈颗粒状、息肉样或菜花样新生物(4/5)。显微镜下未见明显挖空细胞,呈移行或鳞状细胞样分化,部分似有腺细胞样分化。组织形态学: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构成,乳头由多层异型鳞状及移行细胞样上皮覆盖。2例非浸润性,2例乳头间质浸润,1例子宫颈壁浸润;免疫组化显示P16和细胞角蛋(cytokeratin,CK)19和CK5/6均强阳性,CK7阳性强弱不等,1例CK20上皮表层灶状阳性,余为阴性;4例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结论:鳞状移行细胞癌是兼有鳞状-移行细胞形态和一定腺样分化的非腺性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它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具有向乳头间质和宫颈壁浸润、复发及转移的特点。鳞状移行细胞癌需与宫颈其他乳头状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肾盂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0年~2006年间收集的8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肾盂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行随访。结果肾盂尿路上皮癌特殊的组织学表现为:肉瘤样癌(3例),鳞癌和伴鳞癌(2例),微乳头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伴有横纹肌样及印戒样细胞特征(1例)。其中2例肉瘤样癌肉眼观呈弥漫浸润型,组织形态最具多样性,瘤细胞呈短梭形束状或假血管肉瘤样或弥漫多角形排列,间质伴假肉瘤样反应或黏液变性等。病理分期:1例高分化鳞癌为PT2,余7例均为PT2-PT4。8例均见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或原位癌。免疫组化:微乳头癌、透明细胞癌表达CK7、CK20、CD15、CEA,肉瘤样细胞表达AE1/AE3、CK7、vimentin。横纹肌样及印戒样细胞表达AE1/AE3、CK7、3413E12、vimentin。随访3—6I)个月(平均29.3个月),1例高分化鳞癌至今存活,1例伴有鳞癌的低分化尿路上皮癌术后至今8个月存活,但伴广泛转移,余6例于术后2—28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肾盂尿路上皮癌多为低分化、高分期,类似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多种细胞形态特征,易发生广泛浸润及转移,预后较差。其特殊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肉瘤(uterine cervical carcinosarcoma, UCS)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例UCS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观察分析其治疗和预后。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56岁,3例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为接触性出血;影像学(彩超及CT)均发现实质性肿块;组织学上,4例均见恶性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3例恶性上皮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片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见丰富嗜酸性或透亮胞质,见灶性角化及单个细胞角化,1例恶性上皮成分呈不规则腺样结构,恶性间叶细胞梭形,伴明显异型,具有肉瘤形态,且有明显的黏液样背景,其中1例间叶成分为软骨肉瘤。免疫表型:所有恶性上皮成分CKpan(+),鳞状细胞癌p63、p40、CK14(+),子宫内膜样腺癌EMA、CK8/18、CK7(+),恶性间叶成分vimentin(+),软骨肉瘤S-100(+)。结论 UCS罕见,临床分期早,预后差。组织学以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纤维肉瘤/未分化肉瘤成分常见,免疫组化标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Emanuel  P  Wang  B  Wu  M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5):535-535
腺样囊性癌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有时非常困难,而诊断不明确则容易导致二者的治疗错误。p63作为一个新的上皮干细胞调控蛋白,可在人类多种正常组织如鳞状上皮、尿路上皮、乳腺和涎腺的肌上皮细胞等表达,也可表达于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中。为了探讨p63免疫组化染色在腺样囊性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心石蜡包埋和免疫组化在临床胸腹腔积液病理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胸腹腔积液标本100例,离心石蜡包埋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常规涂片比较诊断结果。结果判定100例标本中鳞状细胞癌1例,恶性上皮型间皮瘤5例,腺癌27例,间皮细胞增生67例。讨论胸腹腔积液离心石蜡包埋有助于提高其病理诊断阳性率,判断肿瘤原发部位,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上皮样间皮瘤,特别是那些呈乳头状和管状乳头状生长的间皮瘤,与原发性或转移性浆液性乳头状癌弥漫累及腹膜者很难鉴别。1998年一个研究报道有16种标记在间皮瘤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该项研究认为,calretinin、thrombomodulin和CK5/6是间皮瘤最好的诊断指标,MOC-31、B72.3、Ber—EP4、CA19—9和Leu—M1(CD15)在间皮瘤中表达阴性,可用于区分腹膜上皮样恶性间皮瘤和乳头状浆液性癌弥漫累及腹膜。D2-40和podoplanin是2个最近认识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它们也表达于正常间皮细胞和间皮瘤。为了比较这两种新的间皮细胞标记和以前其他用于间皮瘤和浆液性癌鉴别诊断的标记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ΔNp63蛋白表达在子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4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15例CIN1,6例CIN2和22例CIN3),21例角化型和33例大细胞非角化型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40例腺癌、4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鳞癌、2例移行细胞癌、2例玻璃样细胞癌和1例腺瘤样基底细胞癌的标本选自韩国高丽大学安岩附属医院和延边妇幼保健医院病理科,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ΔNp63蛋白在上述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ΔNp63蛋白在所有子宫颈鳞癌标本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所有腺癌则为阴性。随着CIN病变级别的增加,ΔNp63蛋白表达的分布范围也逐渐增多,而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子宫颈癌中,合并鳞状细胞分化(associated with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 of uterine cervix)的病变区ΔNp63表达增强,但在腺性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区域ΔNp63则不表达。结论 ΔNp63蛋白检测对区分子宫颈癌组织学类型的具有重要意义,且对子宫颈腺癌的鉴别诊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声带鳞状细胞癌早期改变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声带鳞状细胞癌早期病理学的特点,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总结89例声带鳞状细胞癌早期改变病例的病理资料,对其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PAS染色及p53、Ki-67免疫组化染色;以59例声带角化症(分为单纯增生组40例和异型增生组19例)和30例声带浸润癌(浸润深度〉3mm的癌)作为对照。结果在HE染色下,声带鳞状细胞癌的早期改变可区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上皮全层癌变型,占67.4%(60/89);Ⅱ型为上皮基底层及副基底层癌变型,占32.6%(29/89),又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HE染色显示有可疑微小浸润者52例,PAS染色示其中的43例(83%)的可疑病灶周边基膜样物质消失,有微浸润,Ⅰ型微浸润的比例较Ⅱ型明显偏低(P=0.007)。HE染色下3例(3.4%,3/89)认为无微浸润者经深切证实有浸润,并经PAS染色确认。Ⅰ型和Ⅱ型的p53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445),而Ki-67阳性率Ⅰ型高于Ⅱ型(P=0.048)。癌早期改变组的p53阳性率高于声带角化症伴单纯增生组(P=0.008),而与声带角化症异型增生组和声带进展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268)。癌早期改变组的Ki-67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癌组(P=0.000),并明显高于角化症伴单纯增生组(P=0.001),但与角化症伴异型增生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248)。结论声带鳞状细胞癌早期改变可区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癌变可在不累及上皮全层的情况下,由上皮的基底层和(或)副基底层细胞直接向固有膜内增生及癌变,此型占全部病例的近1/3,早期浸润是Ⅱ型诊断的可靠依据;Ⅱ型的存在提示声带鳞状细胞癌的早期发生和演进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PAS染色和p53、Ki-67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声带鳞状细胞癌Ⅱ型早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43例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BSCC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SCC由类似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小梁状、假腺样或筛状结构,巢周边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巢中央可见粉刺样坏死。24例(55.8%)与普通鳞癌或腺鳞癌并存,11例(25.6%)出现局灶鳞化,28例(65.1%)见到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染色CKpan、AE1、AE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呈中至强阳性表达,Syn、CgA分别有1例呈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阴性。结论BSCC是食管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变异型,具有独特的形态特点和明显的侵袭性行为,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1747例宫颈阴道病变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技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对1747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行TCT检测。细胞学检查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及多点活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747例中51例不满意,不满意率2.92%,剩余1696例中1455例(85.79%)在正常范围内;139例(8.20%)为良性反应性改变;101例属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及其以上病变,检出率5.96%,其中ASC52例(3.07%),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共40例(2.36%),二者之比为1.30:1;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 iallesion,LSIL)33例(1.9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 iallesion,HSIL)7例(0.41%);宫颈鳞状细胞癌(SCC)4例(0.24%)。不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4例(0.24%),腺癌(Adenocareinomal)4例(0.06%)。在微生物检测中,霉菌52例,检出率3.07%,滴虫4例,检出率0.24%。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细胞学检出15例中的LSIL11例;检出7例HSIL中的6例;检出了全部4例鳞状细胞癌;组织学证实的1例腺癌被检出。结论 TCT技术制作的薄片,细胞结构清晰,背景清朗,可明显提高标本的满意率;且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与组织学对照的诊断符合率亦较高,是临床宫颈病变筛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恶性上皮样间皮瘤(MEM)和腺癌(AdCA)的组织学区分常很困难,需要辅助检查。由于MEM具有典型的超微结构,因而多年来电镜是二者鉴别诊断中优先使用的辅助技术。然而,分化差的MEM常缺乏典型的超微结构。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免疫组化已成为MEM和AdCA鉴别诊断最有价值的辅助手段。目前已出现了多种抗体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了10种单克隆抗体和2种多克隆抗体在上皮样间皮瘤和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间皮相关抗原为mesothelin、calretinin、CK5、thrombomodulin、WT-1、vimentin和HBME-1,非间皮抗原有BG8、MOC-31、BerEp4、CD15和CEA。  相似文献   

15.
尽管有研究显示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MC)的某些亚型存在肌上皮免疫表型,提示肌上皮分化,但目前尚无研究使用可获得的各种肌上皮标记对MC进行系统性评价。既往研究的某些病例存在鳞状细胞分化亦限制了该结论的价值。作者对20例缺乏鳞状分化的乳腺梭形细胞(肉瘤样)MC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以寻求肌上皮分化的证据。该组肿瘤包括3种亚型:9例伴有异源性成分(如软骨或骨分化)的实体性梭形细胞MC、7例纯梭形细胞性MC(瘤细胞呈编织束带状或漩涡梁柱状排列,导管周常常较致密)和4例癌肉瘤(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位于肉瘤样梭形细胞或高度多形性的背景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子宫颈不典型不成熟鳞状化生(atypical immature metaplasia,AIM)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63、CK5、Ki-67及p16在14例AIM中的表达;对照7例不成熟鳞化(immature metaplasia,IM),7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例高级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7例鳞状细胞癌(SCC)。结果p63和CK5在AIM和IM阳性率〉75%,p63在AIM与LSIL和HSIL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SCC差异无显著性。AIM与IM中Ki-67总平均指数及分布幅度相近,AIM(43.23%)略高于LSIL(36.95%),较明显低于HSIL(68.5%,P〉0.05),从Ki-67阳性细胞分布范围比较,AIM与LSIL及HSIL有重叠。p16在AIM表达6例强阳性、6例局灶阳性、2例阴性,7例SCC及3例HSIL全呈强阳性,3例LSIL强阳性,4例局灶阳性。结论p63和CK5佐证AIM形态特征。p63与Ki-67同样表达在异型细胞阳性。p16阳性表达与Ki-67和p63相结合,具有LSIL和HSIL的诊断价值,但p16阴性和Ki-67低表达,不排除AIM向良性转化可能。AIM是属于子宫颈上皮表现为一异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SEL1L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EL1L(human Sel-1-like)mRNA及其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35例距癌灶边缘5am以上切缘的正常黏膜、60例癌旁黏膜及20例内窥镜活检的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EL1L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上述癌组织、正常黏膜、癌旁黏膜中SEL1L mRNA的表达。结果(1)SEL1L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率为80.0%(72/90),较正常黏膜的14.3%(5/35)和癌旁黏膜的16.7%(10/60)高(P〈0.01);SEL1L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阳性率为92.7%(38/41)比无淋巴结转移组69.4%(34/49)高(P〈0.01)。(2)SEL1L蛋白在鳞状细胞癌的表达阳性率为87.8%(79/90),在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0.0%(18/20)。分别较正常黏膜的14.3%(5/35)和癌旁黏膜的13.3%(8/60)高(P〈0.01)。SEL1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EL1L mRNA和SEL1L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92,P〈0.01)。结论(1)SEL1L蛋白表达的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SEL1L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相应转录水平上调的结果。(2)SEL1L蛋白过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早期表现,SEL1L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识别食管癌高风险患者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子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子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squamo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T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探讨ST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细胞分化。方法 参照2003年WHO子宫颈肿瘤组织学分类,对8例STCC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37.1岁(28~54岁),临床表现为接触性阴道出血,部分病例白带有异味,病程1个月~5年。子宫颈肥大呈粗颗粒状或微绒状,部分病例(2/8)见息肉或菜花样新生物。所有病例均见乳头状结构,乳头由多层异型鳞状细胞样或移行细胞样上皮覆盖,细胞无挖空特征,乳头内为纤维血管中心柱;大部分乳头为非浸润性,2例为浸润性,2例子宫颈壁有深部浸润的表面乳头中见厚壁血管。所有病例均见程度不等的子宫颈间质浸润(0.1cm至全层),HE切片下判断4例有脉管内浸润,1例盆腔淋巴结有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16均呈强阳性表达,CK7、CK14、CK19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CK20仅在2例见局灶阳性,在D2-40标记下发现6例有淋巴管浸润。结论 STCC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学特征的子宫颈恶性肿瘤,有别于子宫颈普通鳞癌及其他呈乳头状生长的恶性肿瘤如疣性癌、疣状癌等;尽管大部分乳头为非浸润性,STCC易向子宫颈壁浸润的特点提示深部活检明确诊断的必要性,乳头内厚壁血管可能与深部浸润有关;免疫组化结果提示STCC属鳞状细胞癌,不支持有真正的移行细胞分化。STCC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易经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9.
间皮瘤由于较为罕见,病理形态学多样和免疫组化异质性大等特点而导致诊断困难.根据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间皮瘤可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双相型和促纤维增生型.其中肉瘤样型间皮瘤与肺肉瘤样癌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20.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4例MTSCCa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该肿瘤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不明显。组织学: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形态呈双相(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或三相(小管状、梭形和脊索瘤样或黏液样)。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和乳头状或乳头结构。免疫组化显示复合性免疫表型。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免疫组化表型及组织学形态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a)有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