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着重论述作为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中提供基础数据的铁路谣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系统的结构、编码、具有的功能、自动制图以及与勘测设计一体化中设计阶段的数据接口,并由此说明建立信息系统将是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航测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项目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和航测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航测遥感技术在铁路勘测一体化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应用航测遥感技术,使其在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中充分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青藏铁路施工无线通信网的勘测、设计、组建、调试,介绍了一种利用超短波无线电台组建铁路铺架运输行车调度无线通信网络并利用其传输GPS信息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现代测绘技术在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现代测绘技术和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代测绘技术在铁路勘测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对成昆铁路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讨论如何将现代测绘5S技术应用于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中,进一步拓宽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顾岷 《铁路航测》1995,(1):3-7,23
铁路勘测设设计自动化系统是应用当代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新技术成果,结合铁路勘测设计的实际而设计构思的新型综合性应用技术体系。系统的建立可将野外勘测数据采集、航测数据采集及有关机助勘察设备的数据通过接口界面统一进行处理和优化、传输到计算机网络中的“工程数据库”,与网络子系统的各专业CAD终端联成一体,完成铁路勘测设计生产全过程,输出数字和目视化的产品,从而实现铁路勘测设计的一体  相似文献   

6.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研究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是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拉通勘测设计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作业模式,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推进勘测设计现代化的重大成果.阐述了系统主要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南昆铁路和内昆铁路航空摄影测量过程及其在铁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对艰险山区铁路选线如何开展航测工作进行探讨.认为航测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勘测手段已普遍应用于铁路勘测设计中,为提高铁路勘测设计质量,加快勘测设计速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形困难的艰险山区铁路选线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铁路移动信息传输安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铁路移动设备通过GPRS、Internet、网络动态隔离系统、铁路内部骨干计算机网实现与地面局域网间的实时数据通信,从实用、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设计公用网与铁路专用网安全互联、移动设备与地面网络可靠互通的铁路移动信息传输安全平台。该平台硬件系统由内外网通信服务器、行车监控及业务系统设备为主的时实监控和传输设施组成,平台软件系统主要由外网传输处理子系统、内网传输处理子系统、管理监视子系统构成。将GPRS数据接入点部署在铁路局,每个铁路局设立统一的外网通信服务器,作为各个业务系统地面数据处理中心,承担所有应用系统车、地间和内、外网间的数据交换任务,使各应用系统中所有从GPRS下载的实时信息统一由铁路局外网通信服务器接收,再经网络安全传输平台进入铁路运输生产系统,提供给各个相关责任部门使用,从而确保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9.
段晓峰  易思蓉 《铁道学报》2008,30(1):117-121
在分析铁路新线纵断面选线知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满意度原理的铁路新线纵断面优化设计方法,并给出计算模型和算法.该方法以综合满意度函数反映设计者对工程性能指标和运营性能指标的评价,从决策准则、搜索算法的停止准则和解的评价过程准则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对工程满意度、运营满意度、整饰满意水平、整饰满意度、满意收敛准则概念的引入,提出满意整饰思想,并结合实例给出完整的满意优化求解思路.该方法是铁路勘测设计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例分析表明此原理和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结合青藏铁路施工无线通信网的勘测、设计、组建和调试.介绍了一种利用超短波无线电台组建铁路铺架运输行车调度无线通信网络,并利用其传输GPS信息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介绍桥上无缝道岔轨下基础“门”形筋混凝土道床、带限凸台道床板、底座纵连式道岔板5种无砟轨道结构。建立桥上3种无砟轨道结构的无缝道岔模型,提出计算参数,分析3种无砟轨道结构对桥上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影响,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桥上底座纵连式无砟轨道结构无缝道岔与桥梁的纵向相互作用力较小,是一种受力较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驼峰超速连挂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驼峰超速连挂事故进行分析。分析对事故有重要影响的线路、调速设备和车辆等因素,考虑到贝叶斯网络能较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可以双向推理的特点,建立驼峰超速连挂事故树,并将其转化成贝叶斯网络,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基本事件的后验概率。结果表明,超速连挂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线路纵断面、调速设备制动能力以及新型重载车辆三方面。进一步考虑新型重载车辆的共因失效问题,建立贝叶斯共因失效混合网络,计算并分析新型重载车辆对超速连挂事故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既有驼峰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遮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检测、跟踪和识别时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的遮挡,以车辆常用的矩形模板为先验知识,首先对存在车辆遮挡的连通区域提取边缘轮廓,然后获取轮廓上的4类特征拐点,最后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轮廓特征拐点的车辆分离算法,将相互遮挡的车辆分离开来,便于后续对车辆的跟踪、匹配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有效性、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存在的问题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系统仿真、负荷预测、能量管理、故障诊断、系统辨识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综述了ANN在暖通空调(HVAC)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研究领域引入ANN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高寒地区机车的运用状况,指出电力机车在低温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机车的低温试验、关键部件、相关材料以及防寒加热等方面,提出电力机车防寒设计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上越新干线列车脱轨事故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新县中越地区于2004年10月23日发生里氏6.8级浅层直下型地震,地震引起线路剧烈横向晃动和上下起伏震动,导致列车脱轨。在新干线沿线加大地震早期检测预报系统布设密度,研究新的地震波检测方法以及地震预报技术和装置。研究和试验L型防脱轨护轮轨,并对鱼尾板进行加厚改造。在转向架上安装振动加速度检测仪,提高制动反应速度。在转向架轴箱下面安装反L型车辆导向装置,车辆脱轨后,导向装置会钩住钢轨,防止车辆过远偏离轨道溜逸。用厚钢板包覆桥墩、向桥裂缝灌注树脂和用碳纤维布等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通过对列车脱轨事故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为我国铁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信息,为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等提供依据,为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等事故及时提供信息,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方法:本文以作者在八盘岭隧道和长梁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着重介绍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在我国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长大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的重大意义。研究结果:本文系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了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地质超前预报目的及内容、预报的各种方法、预报成果的输出形式和方式、预报时间安排和过程、探讨和研究的结论等,侧重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各种方法。研究结论:地质超前预报是隧道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纳入施工工序,可以指导施工,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缤辉  赵明华  张玲  雷勇 《铁道学报》2012,34(4):94-100
针对Winkler地基模型不能考虑梁与地基底面摩阻效应的不足,在地基与梁底接触面上引入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水平弹簧,假定弹簧反力即切向摩阻力与梁底和地基间的切向相对位移成正比,从能量角度出发,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建立考虑底面摩阻效应的弹性地基梁能量方程,并引入位移形函数进行求解,导出对称载荷条件下考虑切向摩阻力作用时地基梁位移及内力解答。最后通过地基梁计算实例分析,验证该解答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对相关计算参数进行深入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切向摩阻力沿梁长呈非线性分布,其对地基梁挠度及弯矩计算的影响较大,而对剪力的影响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浙赣线CTC系统的建设实际,提出了在繁忙干线中列车运行控制和调车运行控制的冲突问题,CTC区段与非CTC区段的衔接问题,阐述了解决并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城域网环境中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流量,必须利用DWDM提供的空前带宽资源,同时必须使DWDM网络优化以至于提供IP QoS能力。传统的SDH/SONET光网络是具有高速容量和低时延,微小错误率的传输管道,在现有传送网QoS方面作出了贡献。但单个分组或汇聚的流量在光域上Gbit速率下不能被跟踪和控制。当IP成为具有支配数据传输的选择时,就必须设计QoS模型来处理某些实时业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