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背景:同种异体骨被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后路手术,大量研究显示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髂骨移植可取得相近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不同种类骨移植材料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0-01/2005-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组21例,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7例.同种异体骨为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由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方法:3组骨移植融合手术方法保持一致,按脊柱侧凸类型及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原则进行植骨床准备及植骨.自体骨移植组植入修剪成火柴状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经生理盐水浸泡30~40 min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条;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髂骨碎块与经上述处理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碎块.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术后第3,9,15,3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及各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7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自体骨移植组半均融合节段7个,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术后第9个月,自体骨移植组融合率高于其他2组(P<0.05);Cobb角丢失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3,15,36个月,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3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其中自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1例.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对维持矫形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植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病人,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骨融合问题。方法3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abb氏角42°~76°,矫形内固定后在植骨区域去骨皮质形成粗糙面,椎板及关节突,横突处植入长条状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结果32例病人术后9~18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植骨区域骨痂生长,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拆除术后3个月摄X线片,2例病人回复脊柱侧凸12°。结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与植入自体骨一样产生相同的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模仿天然骨的成分及结构特征,可为细胞提供与天然骨相类似的微环境。目的:观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在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矫正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资料,分别采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移植36例,同种异体骨移植33例,植骨后第3,6个月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69例患者畸形明显矫正,3,6个月的影像学观测两组均可见骨小梁生长。植骨后6个月,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组明显融合33例,同种异体骨组26例。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组早期融合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P<0.05)。提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是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在融合效果方面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植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病人,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骨融合问题。方法 32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abb氏角42&;#176;-76&;#176;,矫形内固定后在植骨区域去骨皮质形成粗糙面,椎板及关节突,横突处植入长条状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结果 32例病人术后9-18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植骨区域骨痂生长,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拆除术后3个月摄X线片,2例病人回复脊柱侧凸12&;#176;。结论 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与植入自体骨一样产生相同的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骨、Cage与自体髂骨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84例,根据手术植骨所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同种异体骨组(26例)、Cage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36例)3组。观察比较3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颈部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情况,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自体髂骨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同种异体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或多于Cag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3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髂骨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呈依次下降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和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Odom分级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及自体髂骨应用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采用自体髂骨者损伤大、痛苦较多,采用Cage者可能发生金属反应,而采用同种异体骨者并发症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山富彦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16-2418
目的:比较3种不同植骨材料联合钉棒系统在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胸腰椎结核12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A组、40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40例),BMP重组骨组(C组、44例),比较术前、术后8、16、24个月的Cobb角变化,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Nakai评分情况.结果:A、C组Cobb角减少、融合率、临床疗效Nakai评分均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C两组间3个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重组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基本等效,较同种异体骨融合快、成功率高,BMP重组骨移植对胸腰椎结核治疗效果肯定,无骨移植取材创伤,应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对比前路固定与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采用前路固定;B组40例,采用后路固定。根据患者病变侵犯椎体数目分成不同亚组。单个椎体者为A1组和B1组,多个椎体者为A2组和B2组。根据椎体后凸角度在A2组和B2组分成不同亚组,后凸角度小于60°为α组,≥60°为β组。结果 A1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β组术后后凸角、畸形矫正率与B2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累及单个椎体的患者时具有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损伤;后路固定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适用于累及多个椎体以及后凸角度较大的脊柱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复合骨移植用于瘤样骨病术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复合骨移植应用于儿童瘤样骨病术后的最佳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03-03/2006-03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瘤样骨病刮除植骨术的患儿40例,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复合移植组和自体移植组,各20例。①复合移植组采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和自体骨髓的复合骨移植,同时加入庆大霉素针16万单位、万古霉素针400mg和地塞米松针5mg。同种异体骨均来自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省医用组织库)生产的冷冻干燥辐射灭菌骨;自体骨取自患儿髂骨。②自体移植组采用单纯髂骨移植,自体骨取自患儿髂骨,植骨时加入庆大霉素16万单位,不加入地塞米松。③复合移植组患者术中以5mg地塞米松针剂渗入同种异体骨,术后适当剂量的激素静脉滴注;自体移植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应用激素。④术后引流,以24h引流量少于20mL为拔管指标。⑤复合移植组患者中应用去甲万古霉素400mg和庆大霉素16万单位渗入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中。术后两组均常规应用头孢类或青霉类抗菌素等预防感染。⑥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体温、白细胞、血沉恢复正常的时间及需要引流管留置的时间,定期随访。结果:40例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复合移植组组患儿体温、白细胞、血沉恢复正常的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自体移植组长[(10.95±2.63,13.85±2.68,25.90±2.53,13.15±3.01)d;(6.95±1.57,8.80±1.96,15.30±2.27,6.40±1.98)d,P<0.01]。②术后随访1 ̄3年,两组患者均有大量骨痂形成,但复合移植组患者骨痂形成量明显多于自体移植组。所有病例中均无感染、无延迟愈合或假关节形成。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复合骨移植的植骨融合情况优于自体骨移植。瘤样骨病的病灶较大,需要的同种异体骨量较多,因此机体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术后必须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合理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抵制抗免疫反应及其潜在诱发感染的风险,才能真正发挥复合骨移植在儿童瘤样骨病治疗中的优势,确保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病灶彻底清除后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移植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比较.方法:①实验对象:2003-01/2005-1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4例,随机选择4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分析,对治疗和实验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材料:Osteoset-T人工替代骨: 由美国瑞特(Wright)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骨移植替代材料.③实验方法:实验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带妥布霉素的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对照组20例,病灶彻底清除后单纯自体骨植骨内固定.④实验评估:根据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对两组患者的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住院19.5 d(12~27 d).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状,术后1周平均白细胞计数8.2×109.②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Cobb角15°,畸形矫正角度没有丢失.③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40%(8/20);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5%(17/20),单纯自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融合率为10%(2/20例),术后6个月达55%(11/20).术后1年两组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胸腰椎脊柱结核骨融合术中可以补充植骨量,与单纯使用自体骨植骨相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14-3015
探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植入术对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的6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钛网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34例(A组),单纯钛网植骨融合术3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植骨融合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A组术后Cobb角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钛网及同种异体骨植入结合内固定术能使脊柱获得较好的稳定性,纠正后凸畸形,促进椎体间的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择期接受脊柱手术且符合输血标准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47例在手术过程中接受同种异体输血;B组48例给予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C组47例给予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对三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前和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电解等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引流、术中输血和术后输血量均以A组最高,在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方面C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三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均显著降低,且B组和C组在Hb含量方面均显著低于A组( P<0.05);术后B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A、C两组( P <0.05),A组血小板(PL T )最高,B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延长;术后 A组血浆钾和钙下降显著,且低于其他两组(P <0.05),B组氯离子升高显著(P <0.05),术后B和C组pH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脊柱手术患者电解质影响小,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并降低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前认为在脊柱侧弯的矫形治疗中最安全、融合率最高、临床应用最多的仍是自体髂骨.实验观察了脊柱畸形矫正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的效果.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4-03/2005-12本院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中心脊柱侧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35例,女93例,年龄7~24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12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间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马凡综合征)1例,成人脊柱侧弯2例.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内固定、原位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③术后第3,6,12个月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前后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域两侧的骨质融合情况.结果:12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所得数据均进入分析.①术后随访4~12个月,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切口周围无红肿,无渗液,切口均甲级愈合.②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有少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密度稍低;术后3个月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并可见骨小梁通过;术后6个月大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密度相同,无骨吸收.③植骨骨性融合121例,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未完全愈合7例,骨融合过程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及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是临床上一种实用、简易、可靠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目前自体骨移植在临床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但其存在严重缺点并制约其临床应用。目的: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EndNote9软件检索美国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表截止到2007-05有关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应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bone allograft;allograft;cervical spine;cervical vertebra;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中文检索词"同种异体骨;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颈椎;颈椎前路融合术"。检索到英文文献256篇,中文113篇,其中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167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76篇。纳入标准:①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基础研究。②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③不限定对照及盲法。排除标准:①自体骨移植及异种骨移植。②同一领域重复研究和综述文献。文献评价:①文献来源情况:随机对照试验、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汇总分析、个例报道及经验交流。②评价人:第一作者。资料综合:自体骨移植是目前骨科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骨移植,但是存在严重不足:①自体骨取骨量不能满足大量骨缺损的需要。②自体骨移植手术切口增多,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③供骨区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症多。针对自体移植骨的缺点,同种异体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的应用近年来得到广泛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融合率高,免疫排斥反应低,但是移植骨下沉、塌陷的机率相对较高,植骨融合结合坚强内固定以及骨笼、骨圈等移植骨材料的改进有利于减少上述并发症。结论:随着同种异体骨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及移植骨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功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融合率将进一步提高,并发症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自体骨植入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植入融合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6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ORIF组(A组,n=51例)、ORIF加自体骨植入组(B组,n=45)及ORIF加同种异体骨植入组(C组,n=4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AOFAS评分情况及Bohler及Gissane角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A、C两组,A、C、B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依次增加,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andersⅢ型患者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的A、B、C三组AOF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B、C组患者SandersⅣ型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术后半年三组SandersⅢ型患者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SandersⅣ型患者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显著低于B、C两组(P0.05)。结论 SandersⅢ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无论是否植骨融合疗效均较为满意,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足踝关节功能;但对于SandersⅣ型患者由于后关节面波及严重,单独的采用ORIF手术无法完全解剖复位,疗效较差,建议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自体骨植入或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植入融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异体骨移植椎间融合进行椎体切除与重建,骨融合时间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其在融合早期能提供支撑稳定作用,但制备异体骨移植材料时,易破坏基质中的骨诱导因子,不利于骨质生长.目的:课题创新性设计并验证自体红骨髓复合自体松质骨填充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兔颈椎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0/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其中12只兔用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的制备;剩余48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自体红骨髓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红骨髓;自体松质骨从兔髂嵴处取得三面皮质骨.将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在自制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中.方法:3组兔采用第4颈椎切除模拟肿瘤切除模型.联合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复合物:自体骨移植组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重建颈椎的效果.结果:术后8周,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融合不牢.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开始均升高,4周时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都高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P<0.01),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周时,3组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有大量新骨形成.结论:联合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和自体骨移植均有效地重建颈椎,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椎体的作用,可以作为有效椎体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17.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3月 ,1 5 8例行脊柱手术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 71例 )和对照组 ( 87例 )。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 ,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病例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1 79± 4 0 .2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 ( 795± 6 9.9)ml,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术后各时相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组中仅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脊柱融合、内固定等大中型手术时出血量较大 ,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呼吸训练对脊柱侧凸肺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入院后另外进行系统呼吸训练6个月.2组均于入院时、术前1天、术后1周、3及6个月评估2组患者肺功能.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肺功能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于住院后4~10d,平均住院7d后手术,手术前1天,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组术后3及6个月时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后1周及同时间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呼吸训练能够改善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三维固定治疗脊柱多节段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对24例脊柱多节段结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融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3例累及三个椎体采用钛网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后佩戴支具3~6 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 个月.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掌握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纠正及远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很好缓解,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窦道形成,无结核复发,平均2个月融合率50%,6个月融合率75%,9个月融合率为90%.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3.1°±3.5°,术后随访1~3年,数据均无丢失.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三维固定法治疗脊柱多节段结核患者,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与重建脊柱稳定性;而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和矫正率的丢失;运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CD、TSRH等第3代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对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的矫正效应。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对象:于1997-09/2003-07选择资料完整的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10例,行后路CD及TSRH器械矫形内固定,同时予以自体骨移植融合手术。双主弯型8例,胸椎侧弯2例,胸椎侧弯方向均为右侧弯。胸椎后凸3例,胸腰段后凸2例。方法:在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的正侧位X射线片。术前拍摄左右侧曲位及悬吊位X射线片,以评估侧凸的柔韧性。侧凸角度大小的测量方法采用Cobb法,同时记录侧凸的稳定椎及中立椎。10例患者均予以后路手术。2例使用CD系统矫形内固定,另外8例使用TSRH系统。植骨材料来源于自体髂后上棘。术后予以支具保护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12~60个月的随访,8例双主弯型患者胸弯的矫正率为48%,随访矫正率丢失为20%;腰弯的矫正率为56%,随访矫正率丢失为16%;2例单胸弯型患者的矫正率为61%,随访矫正率丢失为8%。所有患者躯干平衡得到改善。无神经并发症的发生。2例出现交界性腰椎后凸。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使用脊柱三维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马凡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凸,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术前对马凡综合征患者的心肺情况进行评估,术中适当延长融合节段,避免过度矫正,减少软组织损伤,更加重视植骨融合是疗效满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