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公藤多甙抑制大鼠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甙 (TⅡ )对大鼠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雌性仓鼠为肝脏供者 ,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为受者 ,循改进的Kamada法行原位肝移植术。供、受者各30只随机配对 ,平均分为 2组 :对照组和TⅡ治疗组 (30mg·kg-1·d-1)。观察两组受者生存期 ;分别取两组术后 2h、72h及排斥死亡时受者的肝脏标本 ,行HE染色检查。结果 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7.1± 0 .35 )d ,TⅡ组 (7.2± 0 .5 2 )d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及TⅡ组结膜充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0 %、3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术后肝脏标本HE染色检测 :(1)术后 2h对照组和TⅡ组均未见排斥反应发生 ;(2 )术后 72h对照组出现排斥反应 ,且明显 ,而TⅡ组表现相对较轻 ;(3)受者 7d左右死亡时 ,对照组排斥反应剧烈 ,TⅡ组排斥反应也很强烈 ,但不如对照组严重。结论 单独应用TⅡ 30mg·kg-1·d-1可轻度抑制大鼠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但并不能延长受者的生存期 ;术后结膜充血可作为该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表现 ,TⅡ可缓解这种体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白细胞介素13(rIL-13)抑制同种肝移植大鼠的排斥反应和延长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Lewis大鼠为供鼠,BN大鼠为受鼠,采用重建肝动脉的大鼠肝移植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后第1、2、3、4和5天经尾静脉注射rIL-13 10μg/d,同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移植肝功能,测定移植肝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并根据Banff标准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观察术后2周的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术后2周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RAI为4.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P<0.05).结论 外源性重组rIL-13可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和抑制E选择素的表达,减少移植物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
胸腺接种肝特异性抗原对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特异性抗原在同种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 3组。Ⅰ组 :为同基因移植对照组 ,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 ;Ⅱ组 :为异基因移植组 ,供、受者分别为SD和Wistar大鼠 ;Ⅲ组 :为异基因移植前胸腺注射组 ,供、受者分别为SD和Wistar大鼠 ,术前 1周用供者肝特异性抗原 (LSA) 10mg对受者进行胸腺注射。观察和检测术后一般状态、生存时间、病理学排斥分级及脾细胞核因子 κB活性等 ,确定各组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情况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 Ⅰ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好 ,无排斥反应发生 ;Ⅱ组大鼠体重进行性减轻 ,术后 9~ 13d内全部死亡 ,平均存活时间 (10 .7± 0 .51)d ,排斥反应明显 ;Ⅲ组 6只大鼠 ,2只存活 2 4d ,1只存活 2 7d ,2只长期存活 ,1只于术后 15d死于胆道梗阻。术后一般状态同Ⅰ组 ,排斥分级明显低于Ⅱ组 (P <0 .0 5) ;Ⅰ组仅 5d和 7d时间段检测到较低的核因子 κB活性 ,Ⅱ组各时间段均检测到明显的核因子 κB活性 ,Ⅲ组各时间段核因子 κB活性均明显低于Ⅱ组 (P <0 .0 5)。结论 肝特异性抗原直接参与了移植肝的排斥反应 ;胸腺接种肝特异性抗原能减轻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反义肽核酸(PNA)下调树突状细胞(DC)趋化因子受体CCR7基因表达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DC,设计靶向CCR7 mRNA翻译起始区的反义PNA组,以随机PNA组和空白组为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反义PNA对CCR7蛋白表达的影响;趋化试验检测DC的趋化活性.建立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在供肝冷保存和肝移植术后应用反义PNA,以随机PNA组和空白组为对照,观察术后受者存活时间.于术后第7、10天取移植物标本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淋巴结DC数量变化以及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结果 反义PNA显著下调体外培养的DC表达CCR7蛋白,DC体外趋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随机PNA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术后,反义PNA组与随机PNA组和空白组相比,受者腹腔淋巴结中DC;数量明显减少,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受者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通过反义PNA下调CCR7基因表达,阻断DC迁移和抗原提呈,能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CD8+CD28-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体内输注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自发耐受及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从肝移植自发耐受模型受者脾脏中分离CD8+CD28-Treg,于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前1 d输注给受者,比较不同的输注组间受者的存活时间和移植肝病理学表现.结果 来自自发耐受模型(LEW大鼠为供者,DA大鼠为受者)的CD8+CD28-Treg输注可以延长急性排斥反应模型(LEW大鼠为供者,BN大鼠为受者)受者的存活时间,由(14.0±2.2)d延长至(24.0±3.0)d(P<0.01),移植肝病理学显示排斥反应程度减轻.结论 大鼠肝移植自发耐受模型受者体内诱导的CD8+CD28-Treg具有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该免疫抑制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稳定的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确立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点。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Banff分级评分方案评价排斥反应的强度。结果 40例Lewis→BN近交系大鼠的肝移植模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1~3 d处于上升期,术后第3~7 d上升最为迅速,术后第7~9 d处于平台期。结论 Lewis→BN的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第3~9 d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7.
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以W 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对照组: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药;组Ⅰ: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0.75 m g/kg.d);组Ⅱ: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1.5 m g/kg.d);组Ⅲ:术后给环孢菌素A(C sA,5m g/kg.d)灌胃;组Ⅳ: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0.75 m g/kg.d)+C sA(5m g/kg.d)灌胃。观察5组大鼠一般情况、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及术后7d病理学改变。结果组Ⅰ、组Ⅱ、组Ⅲ和组Ⅳ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组Ⅳ存活时间长于组Ⅰ和组Ⅲ(P<0.05)。术后第7d,对照组移植心脏明显肿胀,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为3级以上。组Ⅰ和组Ⅱ移植心脏搏动有力,颜色鲜红、质软,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为2~3级,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减轻移植后心肌病理损害(P<0.05)。组Ⅲ移植心脏搏动良好,急性排斥反应分级大部分为2级。组Ⅳ移植心脏大小基本正常,无水肿,颜色鲜红、质软,搏动好,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2级;对移植心心肌保护作用优于组Ⅰ和组Ⅱ(P<0.05)。结论紫杉醇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并能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紫杉醇与C sA联用,在抗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性别对肝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鼠受体性别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雄性(M)组和雌性(F)组,比较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R)发生率、术后7d肝功及术后6周生存率。结果F组大鼠肝移植效果优于M组,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7d ALT及AKP水平、术后6周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性别对大鼠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生存率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阻断共刺激通络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CD40Ig阻断共刺激通路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二袖套法"行Lewis到Brown Norway(BN)大鼠肝移植32例.A组10例为对照组;B组11例,术中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Lipofectamine2000-pcDNA3.1空载体复合物,行肝移植;C组11例,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Lipofectamine2000-pcDNA3.1 CD40Ig复合物.术后第5天每组杀死BN 3只,取病理并用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法检测肝脏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40Ig表达,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与CD40Ig结合的T淋巴细胞比例.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A组平均存活时间(11.00±4.28) d,B组平均存活时间(12.75±5.57) d,C组平均存活时间(41.25±13.70) d(P<0.01).A组、B组病理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分别为33.67±5.69、39.00±5.29,C组免疫组织化学示CD40Ig表达,第5天病理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为0.27±0.21(P<0.01),死亡大鼠病理示部分呈中度急性排斥反应,大部分示慢性排斥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示C组Lewis大鼠对BN大鼠产生特异性耐受.流式细胞仪示与CD40Ig结合的T细胞占总T细胞11.57%.结论供体肝脏转染CD40Ig能有效阻断T细胞共刺激通路,特异性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存活时间,但对慢性排斥反应无效.  相似文献   

10.
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现及其判断方法。方法 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况,采用肝功能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研究OLT模型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结果Wistar-SD实验组OLT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ALT,AST,TB于第1~3天及第7天各指标数值呈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时点,差异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ar-SD大鼠OLT模型可发生巾,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已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RNA编辑酶ADAR1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分为4组①同基因移植组(n=15),取Wistar大鼠的肝脏原位移植给Wistar大鼠;②异基因移植组(n=15),取SD大鼠的肝脏移植给Wistar大鼠;③异基因移植 FK506治疗组(n=15),取SD大鼠的肝脏移植给Wistar大鼠,术后肌注FK506,2mg/(kg·d);④对照组(n=15),对Wistar大鼠不行肝移植,仅行开、关腹手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第3、5及7d各处死5只大鼠,取脾脏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ADAR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后各组大鼠肝脏、脾脏病理变化随时间发展而呈进行性变化,异基因移植组病理变化最明显。ADAR1 mRNA表达在异基因移植组的各个时相点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 FK506治疗组(P<0.001),于第5d时最明显。结论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ADAR1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变化趋势一致。FK506可以抑制ADAR1的表达,明显减轻移植肝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落新妇甙对大鼠肺移植后机体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和机制,以明确落新妇甙对大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术后将6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用生理盐水1ml/d灌胃,实验组:术后用落新妇甙1ml/kg·d灌胃。观察肺移植后大鼠的存活时间、大鼠脾细胞T淋巴细胞转化率、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以及外周血中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肺移植后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5.4±2.1d vs.13.4±1.2d;t=2.042,P〈0.05)。实验组脾细胞T淋巴细胞转化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465.8±8783.4 cpm vs.74567.3±12874.6cpm;t=2.284,P〈0.05);实验组移植大鼠脾淋巴细胞IL-2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25±2.65U/ml vs.23.46±1.82 U/ml;t=3.165,P〈0.01)。实验组能有效地诱导急性排斥反应中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实验组肺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对照组减轻。结论落新妇甙通过下调IL-2产生,诱导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广泛抑制了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廊,从而延长肺移槽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MetRANTES)在小肠移植早期应用对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他克莫司的协同效应。方法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异基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24只。第1组为对照组,移植前后不作任何处理;第2组为MetRANTES组,小肠移植后(0~7d)腹腔注射MetRANTES200μg/d;第3组为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组,小肠移植后(0~7d)腹腔注射FK5060.5mg·kg-1·d-1;第4组为MetRANTES联合FK506组,2种药物的应用方法与第2、3组相同。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于移植术后3、5、7d分别取各组大鼠移植肠标本(n=6)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和CD4 、CD8 、CD25 T淋巴细胞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结果第1~4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37±1.19)d、(22.32±8.60)d、(23.64±6.58)d和(30.55±4.18)d,第2、3、4组大鼠与第1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第4组大鼠存活时间更长,与第2、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第3、5、7d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第2、3、4组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排斥反应征象。第1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各时段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第2组和第4组大鼠移植肠RANTES、CD4 、CD8 和CD25 T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第1组(P<0.01)。结论MetRANTES能明显抑制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保护移植肠功能,显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可增强小剂量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CD2分子的表达。方法实验分3组进行,A组为假手术对照组(n=18),给予普通饲料喂养;B组(n=18)行SD大鼠到SD大鼠的同系小肠移植,术后常规补液,给予抗生素;C组(n=18)行SD大鼠到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术后处理同B组。各组于术后3、5、7d取肝素抗凝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同时取移植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C组动物的存活时间为(7.0±2.1)d,B组为(33.3±2.3)d,A组>90d,C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d的外周血CD2阳性T淋巴细胞,A组分别为70.2%、69.8%和70.3%;B组为71.3%、69.7%和70.2%;C组为95.6%、88.1%和81.2%,C组各时点的CD2阳性细胞均高于A、B组相应时点(P<0.05);C组移植肠可见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结论小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CD2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升高;术后早期CD2表达率的突然增高,提示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趋化因子受体CCID的表达及环孢菌素A(CsA)的抑制作用。方法分两组建立同种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n=25)和新山地明组(CsA组,n=25),各5例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于移植术后第1、5、7、14天分别取移植心组织各5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心组织内趋化因子受体CCR5mRNA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心组织内趋化因子受体CCR5分子的表达差异。结果对照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11.6±1.5)d,CsA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22.4±5.1)d,两组问移植心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排斥组和CsA处理组大鼠移植心脏在术后第5、7、14天都可检测到趋化因子受体CCR5mRNA阳性表达,但CsA处理组趋化因子受体CCRS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急性排斥组。同样急性排斥组和CsA处理组大鼠移植心脏在术后第5、7、14天都可检测到趋化因子受体CCR5分子的表达,CsA处理组趋化因子受体CCR5分子的表达相对较弱。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早期移植免疫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CsA能部分抑制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表达,并与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急性排斥与自然耐受模型.方法 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与Lewis大鼠互为供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模型84例.实验分为4组:排斥组(DA→Lewis,n=12),FK506处理排斥组[DA→Lewis,n=24,术后1~7 d用FK506 0.2 mg/(kg·d)灌胃],耐受组(Lewis→DA,n=24),同基因组(DA→DA,n=24).各组中随机取6例观察生存期,其余分别于术后7、14、28 d处死6例,收集外周血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标本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病理学检查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结果 排斥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2 d,而FK506处理排斥组MST为76 d,较排斥组明显延长(vs排斥组,P<0.01).耐受组与同基因组的MST均>120 d.术后7 d,排斥组血清AST、BILI浓度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术后14 d,FK506处理组、耐受组和同基因组血清AST、TBIL浓度无明显差异.术后28 d,FK506处理组血清AST、TBIL浓度较耐受组和同基因组明显升高(P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直视下套入式吻合肝动脉加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建立的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Fkn)的表达情况。方法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kg);实验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3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3、5及7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及Fkn表达情况;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存活18只,实验组存活19只。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好,存活时间为19.50±4.51d,与对照组7.60±1.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移植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增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RAI明显降低。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RAI为3.80±0.35、5.90±0.87及7.50±1.30,实验组为3.10±0.21、3.90±0.41及4.50±0.52。两组术后第7天R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组移植肝组织中均见细胞浆或细胞膜有棕色颗粒的Fkn表达,但实验组表达较弱。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Fkn细胞数为8.20±0.57、21.30±3.30及25.70±4.91,实验组分别为8.30±0.56、10.30±0.67及11.70±1.23;两组第5、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n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之一。环孢素A可以通过抑制Fkn表达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身照射(TBI)预处理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性Lewis、DA大鼠为供、受体,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同种肝移植组、自发免疫耐受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观察各组受体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检测受体术后外周血中ALT、TB含量、Foxp3~+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上GITR的表达,检测受体术后第14天移植肝的病理变化和受体脾脏CTL杀伤活性.结果 自发免疫耐受组,术后经历短暂排斥反应最终获得免疫耐受并长期存活.急性排斥反应组,在术后第17~21天死亡,与其他组相比,外周血血清中ALT、TB含量明显升高,而Foxp3~+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BI预处理大鼠供肝致受体外周血中CD3~+ CD4~+ T细胞上GITR表达降低,CD3~+CD8~+T细胞上GITR表达增加,提高CTL的杀伤活性.结论 通过TBI清除供体大鼠肝移植物中携带的旁路淋巴细胞,致受体外周血中Foxp3~+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降低,而使CD3~+ CD8~+T细胞上GITR表达增加,共同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耐受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撤药诱发受体急性排斥反应的肝脏动态病理学变化,为临床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停药或者用药不规律所致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雄性DA大鼠至Lewis大鼠的原位肝移植模型60例。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7 d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之后半量递减至停药。分别于术后7、14、21及28 d处死部分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观察受体大鼠肝脏大体和镜下的动态病理学改变,并进行排斥活动指数评分,同时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受体大鼠术后7 d内由于受他克莫司的保护,肝脏未出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至术后14 d由于他克莫司的减量及撤出,迅速发生肝脏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4、21及28 d排斥活动指数评分分别为(3.7±0.9)分(、6.3±0.9)分和(8.1±0.7)分。受体术后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期为21 d。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短期饲喂治疗剂量他克莫司并逐渐减量至撤药诱发肝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动态观察该实验条件下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限和严重程度,对临床肝移植术后类似情况下所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和严重程度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肝硬化大鼠的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为进行其它研究创建一个平台.方法 以皮下注射CCl4联合饮用苯巴比妥钠和乙醇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应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同系移植者的供、受者均为SD大鼠(SD实验组),以接受肝移植的正常SD大鼠为对照(SD对照组);同种移植者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BN大鼠(BN实验组),以接受肝移植的正常BN大鼠为对照(BN对照组).术后观察受者的存活情况以及移植肝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压力为(182.0±10.7)mm H2O,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的(70.8±5.5)mm H2O(P<0.01),移植后7 d降至(82.7±10.7)mm H2O.同种移植组术后5~12 d,移植肝组织中均可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同系移植者存活时间中位数均>100 d;同种移植者中,BN对照组和BN实验组受者肝移植后存活时间中位数均为10 d.结论 以Lewis大鼠为供者、肝硬化BN大鼠为受者制备的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可作为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关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