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前路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镁合金与钛合金材料TARP钢板固定,进行屈伸状态下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一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将数据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上颈椎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67846个节点,225368个单元,应力集中区域为关节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颈1/2关节突关节,在模拟前屈时,寰枢椎在颈1/2关节突关节应力比较集中,其次是齿状突基底部。镁合金和钛合金固定材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上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镁合金材料比钛合金材料临床固定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前路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镁合金与钛合金材料TARP钢板固定,进行屈伸状态下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一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将数据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上颈椎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共包含67846个节点,225368个单元。在模拟前屈时,寰枢椎在颈l/2关节突关节应力比较集中,其次是齿状突基底部。镁合金和钛合金固定材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cT扫描获取上颈椎空间结构信息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可用于生物力学实验,镁合金材料比钛合金材料临床固定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有限元技术建立正常寰枕枢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及寰枕融合伴寰枢椎脱位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为上颈椎临床研究提供生物力学方法.方法 对1例27岁男性志愿者CT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正常寰枕枢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对1例35岁寰枕融合伴寰枢椎脱位男性患者CT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使用计算机模拟其在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郑氏正骨手法治疗2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郑氏正骨手法治疗2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2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均存在头晕、颈部不适等症状,颈椎X线张口位片均提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颈椎退行性病变,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考虑为寰枢椎半脱位引起的颈性眩晕,采用郑氏正骨手法(局部松解+手法复位)治疗后,患者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椎X线张口位片均提示寰枢关节间隙病变改善。结论 采用郑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CJVM )寰枢椎外侧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1例CJVM 枕骨和颈椎的CT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造型和有限元软件建立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正常模型活动度的差异结合临床观察经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寰枢椎外侧关节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几何精度较高和参数设定可靠的CJVM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发现各节段的活动度与相关尸体实验和有限元模型数据的结果相比总体呈偏小趋势,与一般CJVM患者临床实际运动表现相符合。获得了不同生理状况下畸形有限元模型寰枢椎外侧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合理解释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变异及其在维持寰枢椎之间稳定的重要作用。结论 CJVM 患者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发生变异,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于术前的诊断和术中治疗操作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上颈椎段损伤,占颈椎创伤的7%。儿童因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寰枢椎关节囊、韧带较松驰,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脱位;或因病理原因导致自发性脱位。在治疗方法上,过去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是对于经保守治疗失败的寰枢椎脱位的患儿,需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枕寰枢椎后路固定与融合、枕颈固定与融合以及前路寰枢椎固定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寰枢椎脱位,10例患者枢椎突粉碎骨折.结果:本组12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均获得了满意康复.无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或螺钉松动断裂的病例.结论:经后路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提供可靠三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固定效果切实,可作为上颈椎疾病内固定优先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为临床提供寰枢脱位、半脱位的确诊依据.②方法行正常人第1、2颈椎序列的CT测量,得出正常数据.另对25例寰枢脱位、半脱位病人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正常组寰齿关节间隙、齿突与双侧侧块间距差、寰枕线与齿轴线的交角分别为(0.16±0.03)cm、(0.20±0.18)cm、(69.6±5.6)°.25例寰枢脱位、半脱位CT检查表现为寰齿关节间隙>2.0mm,脊椎椎管前后缘连线相错,齿突与寰椎侧块关系双侧不对称,并有寰枢外侧关节位置改变.④结论第1、2颈椎序列的CT扫描对寰枢脱位、半脱位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颈椎后路手术相关临床解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颈椎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该部位一直被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又颇为常见,常导致上颈髓受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稳定寰枢椎。后路钢丝或椎板夹固定技术为上颈段手术最古老,最经典的术式,伴随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后路手术也形成了包括寰枢椎钢丝或椎板夹固定技术、C1、2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计算机模型,测量并分析颅底凹陷程度、寰枢椎脱位程度、侧方关节畸形程度和齿状突畸形程度之间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研究齿状突、侧方关节畸形引发寰枢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60位志愿者颈椎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数据并分为正常对照组、颅底凹陷不伴有寰枢椎脱位组、颅底凹陷伴有寰枢椎脱位组,每组各20例。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测量形态学参数并利用IBM SPSS 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齿状突尖部到Chamberlain线距离、ADI、齿状突高度、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齿状突倾角1和2、矢状位关节倾角、颅颈倾角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与矢状位关节倾角显著负相关(r=-0.687,P<0.001),齿状突高度和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与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显著负相关(r=-0.573,P<0.001)。矢状位关节倾角与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显著正相关(r=0.691,P<0.001),颅颈倾角仅与颅底凹陷显著正相关(r=0.644,P<0.001)。结论齿状突畸形、侧方关节畸形是颅底凹陷患者出现寰枢椎脱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洪奎  刘祖德 《上海医学》1994,17(11):638-641
本组报告15例寰枢椎前脱位,以颈椎外伤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原因所致,其中外伤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12例,齿状突发育畸形伴寰枢椎脱位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寰椎后弓钢丝贯穿、寰枢椎固定加植骨术,13例获得解剖复位,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以上,X线片检查12例植骨已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寰枢椎脱位并由高位颈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2例前路下颌下松解,一期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24例84牧螺钉均成功置人,复位固定满意.术后22例获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9个月,患者在4~6个月骨性愈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寰枢椎再次脱位现象.其中有4牧螺钉穿人椎动脉孔内缘0.5~1.0 mm,但无椎动脉损伤临床表现.22位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特点,为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寰枢椎脱位病人12例,接受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术.术后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评估疼痛症状,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病人颈部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显著提高(P<0.01).所有病人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内,固定节段融合良好.结论:寰枢椎钉钩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pofix椎板夹内固定器在陈旧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后路融合术中的效果。方法对18例陈旧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施行了后路Apofix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先行颅骨牵引复位1~2周,于局麻下后正中入路显露寰枕间隙﹑寰椎与枢椎后方结构,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分别置入Apofix椎板夹,取髂骨块植于颈1、2椎板间。逐渐加压至恰当位置,然后锁紧。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3~84个月),平均38个月。15例获得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17例于术后3~4个月获得骨性融合;1例部分复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植骨块及内固定松动,寰枢椎脱位加重,再次行枕颈融合术。术前有16例伴有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例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5.8分。结论陈旧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Apofix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只要术前能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处理得当,则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侧块与椎弓根固定寰枢椎疗效。【方法】11例患者接受C1后弓和(或)侧块与C2椎弓根多轴螺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男8例,女3例。C1-2脱位7例,肿瘤2例,Jefferson骨折并横韧带断裂及C2齿突及椎弓骨折脱位各1例。9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表现。根据JOA评分平均为13.9分。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和MR/检查。【结果】10例C1采用经后弓和侧块固定,1例直接侧块固定。C2经椎弓根固定。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无并发症。11例获平均1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为79.3%。【结论】个性化选择显露和进钉方式,能保证C1与C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固定C1-2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7例,不稳定Ⅲ型9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6~11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1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复位均满意.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例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其余病例螺钉位置满意,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1~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屈伸活动良好,轴向旋转功能有部分丧失,无神经症状加重、螺钉松动、断裂和寰枢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游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10例游
离齿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5岁,平均39.8岁,术前摄颈椎正侧位X片,CT及MRI检查,评价脱位及
脊髓受压程度。术前经1~2周牵引,10例患者均属可复性脱位,10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入路,其中C1侧块、寰枢椎弓根螺钉固
定9例,枕骨髁钉C2~C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3.5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250~660 ml,
平均420 ml,术后颈痛和神经损害表现均消失,10例患者均获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患者均在6~8个月达到寰枢椎及寰
枕骨融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结论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最常见的类型,合并
寰枢椎脱位后可致严重的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能够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实现即刻稳定,术后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
头颈部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