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年发展迅速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适应证广、恢复快等优点,但由于其针对冠状动脉血管腔内进行操作,因此发生各种并发症在所难免,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危害。全国第二次(1997~1998年)和第三次(1999~2001年)PCI注册登记资料结果显示,PCI围术期重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和6.9%,病死率分别为0.37%和0.31%。  相似文献   

2.
伍冷露 《现代养生》2014,(22):131-13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到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展开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其防治措施以及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率约为35.4%,其中以血管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2.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严重,但发生率最低,约为2.1%。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的分析后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率,提高其术后恢复率,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到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9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展开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其防治措施以及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分为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并发症率约为35.4%,其中以血管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2.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严重,但发生率最低,约为2.1%。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原因的分析后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率,提高其术后恢复率,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手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但PCI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发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注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迷走神经反射、造影剂过敏反应、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包填塞、心律失常、造影剂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6.
彭描宇 《现代保健》2011,(28):32-3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C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CAD患者136例。对老年组(70岁以上)与同期非老年组(70岁以下)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及长期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在治疗老年CAD患者群体上效果显著,且手术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帅 《中国卫生产业》2013,(15):128-129
目的观察并分析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该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56例,所有患者中术前采用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者103例,无论患者的哪支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大于50%则可确诊为冠心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采取术后护理及随访,详细记录并分析其治疗结果、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153例,占98.1%。包括行支架植入术148例,植入率为94.9%。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手术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术后出现血肿5例,8例并发迷走神经反射,3例并发假性动脉瘤。术后随访3年,复发2例。结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手术创伤小,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器材的不断改进与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既往许多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如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及冠状动、静脉瘘等,目前均可通过介入治疗手段获得根治,且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也已得到公认。但由于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掌握不好、介入治疗器材选择不当及手术医生操作技术与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严重时甚至可致死。为进一步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现就先心病介入治疗术中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6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介入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血管病变以多支病变居多,而对照组以单支病变居多,两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基本一致,但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病例、置入支架病例以及死亡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确切,但老年患者病变复杂且多为多支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120例,对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治疗的因素.结果:全部患者的血管阻塞情况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手术成功率达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8.33%,经观察发现,影响治疗的因素有年龄、既往病史.结论: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显著,但在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既往病史等相关因素,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促进冠心病介入诊疗未后的康复寻找较好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368例住院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心律失常9.2%,其中室早10例,室上速13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8例,室颤2例.心绞痛5.7%,血管并发症4.9%,其中10例为穿刺部位血肿,2例出血,6例为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0.8%,发热1.6%,排尿困难0.8%.结论 强调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卫生知识宣教,掌握有关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相关知识,以增加患者接受诊疗及术前、术后护理的顺应性,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促进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的康复寻找较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68例住院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心律失常9.2%,其中室早10例,室上速13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8例,室颤2例。心绞痛5.7%,血管并发症4.9%,其中10例为穿刺部位血肿,2例出血,6例为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0.8%,发热1.6%,排尿困难0.8%。结论强调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卫生知识宣教,掌握有关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相关知识,以增加患者接受诊疗及术前、术后护理的顺应性,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某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各20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每组同时设置药物对照各20例(各种原因致患者未能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120例入选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PCI术后TO值均明显低于各自术前,而TS值显著高于术前,尤其是高危组表现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1个月前后中低危组TO、TS均无明显改变(P﹥0.05);高危组药物治疗后TO降低,T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PCI后较药物治疗后各组TO、TS均有明显改善,表现为TO值明显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UA患者尽早进行介入干预(尤其是对高危者)可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初步经验.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3月收治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16例,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5%者施行PTCA和支架术.术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改善.结果:16例中管腔狭窄≥50%病变者10例,其中1支病变者5例,2支病变者3例,3支病变者2例.5例施行PTCA和支架术,1例支架置入后3个月再发胸痛,为支架内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术后症状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PTCA和支架术后患者胸痛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Bivalirudin is a member of the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group of anticoagulants. It has been evalua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unfractionated and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in the setting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Results of clinical trials to date suggest bivalirudin i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use of a heparin combined with a glycoprotein (GP) IIb/IIIa inhibitor in these settings. Thrombin has a central role in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in ACS and during PCI. Its direct inhibition is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therapy in these settings. Bivalirudin is a 20 amino acid polypeptide hirudin analog. It displays bivalent and reversible binding to the thrombin molecule, inhibiting its action. Direct inhibition of thrombin with bivalirudin has theoret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advantages over the indirect anticoagulants. A reduction in rates of bleeding without loss of anti-thrombotic efficacy has been a consistent finding across multiple clinical trials. There may be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use ofbivalirudin if it permits a lower rate of use of the GP IIb/IIIa inhibito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harmacology of bivalirudin and clinical trial evidence to date. There are now data from multiple clinical trials and meta-analyses in the setting of ACS and PCI. Early results from the acute catheterization and urgent intervention strategy (ACUITY) tria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发病12h内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ASTEMI患者106例,年龄65~88(68.5±9.6)岁,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2),比较两组基础临床特征、心肌呈色分级(MBG)及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心肌呈色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增高(88.9%vs57.7%,P〈0.05),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把抬高回落〉50%者(70.3%VS42.3%,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后1周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6.2±7.6VS46.7±8.5,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11.1%vs6.0%,P〉0.05),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改善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指标,并有助于改善心功能。老年ASTEMI患者急诊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208例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出现并发症的8例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8例并发症中:出血4例,通过关闭肾造瘘管,补液,输血及介入等方法止血;感染2例,经细菌培养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尿外渗1例,经B超定位,穿刺抽液治愈;术中寒战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加强对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时出现的出血、感染、发热及尿外渗等并发症预防及治疗,有利于此技术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和衰弱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近期死亡率以及心源性再住院率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池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间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衰弱量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随访患者出院后的全因死亡情况和心源性再住院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χ2检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计273例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76例符合衰弱标准,占比27.84%,160例行PCI,占比58.61%。衰弱相对于非衰弱发生死亡的比例增大到2.77(95% CI:1.41~7.04)倍、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增大到2.73(95% CI:1.90~3.93)倍。其中,在PCI患者中,衰弱相对于非衰弱组发生死亡和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的RR值分别增加到3.02(95% CI:1.32~6.93)和2.96(95% CI:1.89~4.62)。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衰弱组患者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全因死亡/心源性再住院率高于非衰弱组(均有P<0.05)。然而,在非PCI患者中,衰弱组患者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与非衰弱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 P=0.163)。结论  PCI增加了衰弱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近期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PCI与衰弱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