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病人血压比原血压水平升高30mmHg以上者称为手术期高血压,围手术期高血压是麻醉医生所面对病人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有时的确让人感到难以处理。这类病人术前血压正常,但进入手术室后血压升高,或在实施麻醉时血压升高,或手术中血压升高,有的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及时准确找出血压升高原因、有效地降压、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并尽可能避免高血压危象发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2.
颈丛阻滞麻醉常用于甲状腺、颈椎等手术 ,术中要求患者意识清醒以配合手术。但多发生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而围手术期血压升高十分有害 ,尤其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更是如此。本组通过预防性应用芬太尼、尼卡地平两种药物 ,观察术中血压、心率变化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患者 6 0例 ,男 2 4例 ,女 36例 ,年龄 30~ 5 2岁 ,ASA ~ 级 ,术前 ECG及肝肾功能均正常。随机分为两组 , 组 30例 (对照组 ) , 组 30例 (实验组 )。1.2 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 30 min肌注东莨菪碱 0 .3mg,苯巴比妥钠 0 .1g。麻醉均采用一点式颈丛神经阻…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众多的围手术期病人由于精神紧张、外伤、疼痛、手术创伤及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的疼痛刺激,可使高血压病人血压进一步升高,有的甚至发生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因此,围手术期高血压病人行急症手术时,麻醉风险较大。严重高血压有引起各种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术前及术中有效地控制血压和麻醉处理,能够避免许多并发症的产生。我们结合20例高血压病人的麻醉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全身麻醉术毕时吸痰、拔管等刺激常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甚至导致脑血管意外[1] 。本研究观察艾司洛尔对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评价其减轻应激反应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骨科手术 2 0例、腹部手术 4 0例。其中男 32例 ,女 2 7例 ,年龄 18~ 6 0岁 ,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术前 30min肌肉注射鲁米那 0 1g、阿托品 0 5mg。入室后开放静脉 ,于局麻下行左侧桡动脉穿刺 ,置肝素化导管 ,以备抽血用。另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所有患者用咪唑安定 0 1mg/kg、芬太尼 3~ 4 …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甚为常见,术前适当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麻醉诱导和手术时的心血管并发症。围拔管期高血压的处理方法各异,效果亦有所不同一[1]。文献报道压宁定(又名乌拉地尔,Vrapidil)可用于围手术期的高血压处理,具有降压迅速,副作用少的优点。本文就压宁定治疗围拔管期的高血压病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选择15例ASAI~11纽择期手术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Ic例,女5例,年龄55~75岁,平均ho岁。12例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并经抗高血压药有效治疗,3例术前血压正常。ECG示10例心肌缺血。麻醉前接IVY-405A无创心电、…  相似文献   

6.
手术前、手术中常发生急性高血压:手术前、手术中血压升高可增加颅内压、损害心、脑功能,给手术带来很大不利影响,积极正确地处理术前、术中高血压,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手术圆满成功,本文综述性讨论术前、术巾急性高血压的处理。 术前急性高血压的处理 一般认为,术前患者的血压急性增加由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引起。实际上,麻醉中感受伤害刺激[nociceptive stimuli]的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松疗法对稳定手术麻醉前非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手术麻醉前血压升高的非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放松疗法。干预30 min后测量患者的血压并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施放松疗法后,实验组高血压治疗有效率为86.0%高于对照组的64.0%,两组比较,χ2=6.45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高血压患者出现手术麻醉前紧张性血压升高时,实施放松疗法可有效维持血压稳定,有助于麻醉及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和救治措施。方法本文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症患者的麻醉方法和术中处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80例均采用静脉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经术后治疗60例患者临床治愈出院,12例留有肢体功能障碍,4例植物人生存,4例死亡。结论①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充分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②以伞麻气管插管为宜,选择对循环功能干扰小,能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的麻醉药物;③术中严密监测,麻醉诱导力求平稳,掌握适当的麻醉深度,避免血压过度波动;④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以免术中失血多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围拔管期的血压升高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高血压50例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几年来 ,高血压患病人数日趋增加。高血压病人剧烈的血压波动如不及时处理 ,可导致患者在麻醉和手术中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 ,因此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我院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 5 0例的麻醉处理讨论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中 ,男 3 2例 ,女 18例 ;年龄 2 3~ 81岁 ,其中 5 0岁以上者 3 8例 ,占 76%。原发性高血压 3 4例 ,占68%。高血压病史 3~ 2 4a。术前 3 0例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术前血压控制在 160~ 14 4/95~ 78mmHg( 1mmHg =0 .13 3kPa)水平。术前冠心病 2 …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阻滞行肾移植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院1988~1996年以来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麻醉病例中,对11例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肾移植术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27~59岁,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伴有高血压者7例占64%(其中1例高血压患者心脏明显扩大,心胸比0.65,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占30%),伴心肌受损4例,Hb平均82.4g/L,其中最低为41g/L。1.2术前准备及麻醉处理:均经多次血透使电解质及酸碱值正常或接近正常,术前超滤量1.0~4.5kg。术前严重贫血者予输血纠正。高血压患者术前使用降…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体会.方法:492例脑血管病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术前肌注东莨胆碱和咪唑安定,入室静注芬氟合剂,手术开始前静注异丙酚0.75~1.0 mg/kg,以30~100μg/(kg·min)泵注维持.必要时术中予压宁定、艾司洛尔、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结果:473例患者麻醉镇静、镇痛效果好,血压控制满意,手术顺利,术毕清醒迅速,血压回升平缓,无反跳性高血压.16例患者需泵注硝酸甘油和艾司洛尔控制血压;3例患者因动脉瘤破裂后行急诊开颅手术.结论:保留自主呼吸异丙酚静脉全麻,必要时辅以适当的控制性降压,用于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牙体开髓治疗对老年人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髓术对老年人血压的影响。方法需作开髓治疗的老年患者89例,其中血压正常的18例(正常组),将7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服药组(术前立即服用尼群地平10 mg,n=24)和未服药组(未服任何降压药,n=47)。分别记录术前/服药前后、麻醉中、开髓术中、术后15 min、术后2 d的血压值。结果老年人在接受开髓术治疗时,血压均有升高;服药组血压低于未服药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开髓术前20min,服用尼群地平10 mg,可有效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在手术麻醉作用消失后 ,由于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 ,血压明显升高 ,对患者术后恢复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造成不应有的并发症。我科应用恬尔心治疗术后高血压 6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术后 0 .5 h仍然高血压 (符合WHO高血压 级诊断标准 )收入 ICU治疗的患者 6 0例 ,男 42例 ,女 18例 ,年龄 38~ 70岁 ,高血压病史 2~ 2 8a。术前坚持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 32例 ,间断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 2 4例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 4例。1.2 方法 在 ICU连续检测心率 (HR)、…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对骨科老年男性病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60—75岁择期全麻下手术的骨科男性患者60例,体重45—75kg,体重指数正常。无高血压病史,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无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病史,无严重视觉及听觉功能障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排除消化道溃疡、哮喘、正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者。A组:麻醉诱导后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B组:麻醉诱导后静注脂肪乳5mL。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罗库溴铵、丙泊酚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丙泊酚,吸入七氟烷。术中应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术前及术后3hMMSE评分。结果两组老年男性病人术后POCD发生率分别为30%和33%,术前及术后MMSE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及术后MMSE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应用于骨科老年男性病人,不增加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徐樊  麻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87-3887
对误输异型血导致严重溶血反应抢救成功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67岁,体重64 kg,血型报告:A型RH(+).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全髋置换术.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入室后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失血较多,50 min后累计失血600 ml,缓慢输A型RH(+)红细胞,20 min后估计输血100 ml,发现患者寒颤及烦躁,且患者自述周身痛疼和胸闷.血氧饱和度由100%降至90%,BP 135/80 mm Hg降至86/55 mm Hg,HR-度降低至62次/min.考虑为输血反应,停止输血,快速输胶体液扩溶.静脉分次推注地塞米松5 mg,麻黄碱30 mg,阿托品0.25 mg,30 min后心率,血压,SpO<,2>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术前排尿训练对骨科手术后患者排尿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前进行排尿训练对预防和减少术后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对5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25例,常规组在术前作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术前3d开始接受排尿训练,每天至少3次,直至患者感到排尿顺畅自然为止。结果常规组自行排尿8例,实验组24例;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常规组2~4.15h,实验组1.05~2.35h;术后4h内自行排尿时两组血压均无明显变化,而超过4h自行排尿者,常规组患者收缩压明显升高。结论术前对患者进行排尿训练可预防和减少术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老年非心脏手术后早期心肌缺血临床观察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老年非心脏术后患者7d内心电图变化与临床表现特点,对13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1~7d每日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术后持续72~96h血压、心电监护,观察其手术前后心电图ST-T变化及伴随的临床特点。发现术前患有冠心病者术后ST-T改变明显,且可无临床症状;术后高血压、持续心动过速以及手术种类与心电图ST-T改变有关。认为老年非心脏术后早期可出现心肌缺血性变化,且可无临床症状。结合血压、心率及手术种类综合考虑,及时做心电图以明确诊断,给予积极处理,对避免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婴儿阻塞性黄疸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阻塞性黄疸患儿腹腔镜下手术的麻醉处理过程,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无一死亡,均安全渡过围术期.围麻醉手术期不良反应:血压下降13例,发生率为20.9%,心动过缓13例,发生率为20.9%,经推注阿托品,泵入多巴胺后恢复正常.CO2潴留12例,发生率为19.3%,8例经调整呼吸参数ETCO2下降到正常,4例经手控呼吸半开放管道后降到正常 苏醒延迟6例,发生率为9.68%.未见呕吐、反流、误吸、大量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监测、良好的呼吸管理以及适当的麻醉药物选择对腹腔镜下婴儿阻塞性黄疸手术麻醉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运动血压及影响因素,为运动量的控制及健康教育、运动疗法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监测30例高血压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在活动平板试验中的血压反应,统计运动高血压的发生率,并分析运动血压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均随运动量增加而血压增高,高血压组中运动高血压者占53.3%,血压正常组中运动高血压占2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运动高血压与基础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有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显著增高,运动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这表明高血压患者运动锻炼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王国强 《临床医学》2013,33(9):54-55
目的观察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ASAⅠ~Ⅱ级患者,拟行股骨、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随机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Ⅰ组)和无用药组(Ⅱ组)两组,每组50例。Ⅰ组在摆放麻醉体位前缓慢静脉推注芬太尼1.0μg/mg,20~30 s推注完毕,1 min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1.5 mg/kg,30~40 s推注完毕,2 min后摆放麻醉体位。Ⅱ组不给任何药物即摆放麻醉体位,体位摆好后随即进行椎管内麻醉操作,两组均选用腰-硬联合麻醉,一次给药麻醉穿刺未完成者可酌情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20~40 mg,直至穿刺成功。结果摆放好椎管内麻醉体位穿刺时Ⅱ组收缩压明显高于Ⅰ组,心率明显快于Ⅰ组(P〈0.05);Ⅰ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预防性麻醉前应用既减轻了患者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又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