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根据2011年8-9月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数据,对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群体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捕获的长鳍金枪鱼个体较大,叉长为77.5~112.9 cm,优势叉长为93~103 cm(67.2%),平均叉长97.6 cm,雌性与雄性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体重(W,kg)与叉长(FL,cm)关系分别为:W=4×10-5FL2.829(9总体),W=10^-4FL2.565(9雄性),W=6×10^-5FL2.764(7雌性);(3)雌、雄性别比为1:1.94,成熟期雌性个体性以Ⅴ、Ⅵ期为主(94.4%),雄性个体以Ⅲ、Ⅳ期为主(65.7%)。推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在调查海域及调查期间存在产卵行为;(4)长鳍金枪鱼在繁殖期间摄食水平较低,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81.1%),其中空胃率占56.6%。平均饱满度指数较低,且与个体大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10月-12月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采集的冰岛南部海域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生物学样品,对该鱼种的群体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鳍金枪鱼叉长为154~ 230 cm,平均叉长为188 cm,优势叉长组为176~190 cm,占总数的67%;叉长(LF)与体质量(W)的关系可表达为W雌性=3×10-4 L2.4907F(R2=0.7698),W雌性=2×10-4L2.5204F(R2 =0.8335),W雌、雄混合样品=6×10-5L2.779F(R2=0.8452);雌性性成熟个体约占雌性个体总数的86%,雄性性成熟个体占雄性个体总数的51.3%;蓝鳍金枪鱼摄食等级较低,0~1级内的个体约占样本总数的72.2%,摄食等级与性腺成熟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年10月—12月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采集的冰岛南部海域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生物学样品,对该鱼种的群体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鳍金枪鱼叉长为154~230 cm,平均叉长为188 cm,优势叉长组为176~190 cm,占总数的67%;叉长(LF)与体质量(W)的关系可表达为W雌性=3×10-4L2F.4907(R2=0.7698),W雄性=2×10-4L2F.5204(R2=0.8335),W雌、雄混合样品=6×10-5L2F.779(R2=0.8452);雌性性成熟个体约占雌性个体总数的86%,雄性性成熟个体占雄性个体总数的51.3%;蓝鳍金枪鱼摄食等级较低,0~1级内的个体约占样本总数的72.2%,摄食等级与性腺成熟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金汇6号"金枪鱼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调查结果,对2 000尾鲣Katsuwonus pelamis渔获物的生物学数据进行了测定,并对起水鱼群和流木鱼群的鲣渔获物的叉长、体重、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渔获物的叉长为331~738 mm,优势叉长为425~575 mm;流木鱼群渔获物的叉长为264~719 mm,优势叉长为325~475 mm.起水鱼群鲣渔获物的叉长组成明显大于流木鱼群(P<0.01),起水鱼群鲣渔获物中叉长超过450 mm的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流木鱼群.起水鱼群鲣渔获物中雌、雄个体叉长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流木鱼群鲣渔获物中雄性个体叉长明显大于雌性个体(P<0.01).2)起水鱼群和流木鱼群鲣渔获物叉长与体重的组成服从正态分布,其关系式分别为W1=8.319×10-6L3.15F(R2=0.946)和W2=4.505×10-6L3.24F(R2=0.977).3)起水鱼群的雌、雄比为1:1,而流木鱼群的雌、雄比接近2:1.4)起水鱼群以Ⅳ期(30.49%)和V期(44.92%)性成熟度等级为主;流木鱼群以Ⅰ期(21.00%)和Ⅱ期(56.01%)性成熟度等级为主.5)起水鱼群以空胃(37.39%)、1级(28.61%)和2级(35.14%)摄食等级为主;流木鱼群基本上为空胃(99.50%)摄食等级.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1及2003~2005年农业部渔业局金枪鱼延绳钓科学观察员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主要捕捞对象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63~20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9~138 kg。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是97~17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14~80 kg。两种类雌性个体所占比例各月差异较大,平均约40%。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净重与叉长关系分别是W=2.0241×10-5L2.9503,W=2.2281×10-5L2.9079。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1及2003~2005年农业部渔业局金枪鱼延绳钓科学观察员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主要捕捞对象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63~20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9~138 kg。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是97~17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14~80 kg。两种类雌性个体所占比例各月差异较大,平均约40%。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净重与叉长关系分别是W=2.0241×10-5L2.9503,W=2.2281×10-5L2.9079。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9-12月所罗门群岛海域采集的307尾长鳍金枪鱼样本,分析其性别比、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繁殖群体总性别比和性成熟个体性别比均不符合1:1(P〈0.05),雄性个体比例大于雌性,性别比在产卵期间出现一定波动,但普遍小于1:1。性别比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雄性比例随叉长增长而降低。性成熟度分析表明,产卵期间性成熟个体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存在大量的产卵后群体,未成熟比例较低。雌性不同性成熟度大小差异明显(P〈0.05),但雄性并不明显(P〉0.05)。相同性成熟度雄性个体平均叉长均大于雌性,但并没有体现出一致的变化。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84.88cm和85.61cm。性腺指数(Gsi)在各性成熟度和叉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性GSI大于1.2几乎全部为成熟个体,尤其GSI大于2普遍为即将产卵(V期)和产卵后(Ⅵ期)群体;雄性个体GSI普遍小于2,各叉长组雌性GSI普遍高于雄性,这表明雌性性腺发育较快。而调查期间9月GSI均值明显高于其他3月(P〈0.05),综合分析认为该海域长鳍金枪鱼9—10月达到产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9年7-8月在哥斯达黎加外海探捕期间采集的281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茎柔鱼样本胴长范围为205~429 mm,优势胴长为260~360 mm,占81.14%;体重范围为0.17~1.69 kg,优势体重为0.2~1.0 kg,占88.26%;雌雄性比约为3.76∶1,性腺成熟度以Ⅲ和Ⅳ期为主,雄性、雌性性成熟的比例分别为94.92%和66.67%;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89.32%。体重与胴长关系W=2.35×10-7LM2.5944。相对于加利福尼亚湾、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个体较小且体型偏瘦,属于小型或中型群体。  相似文献   

11.
库克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脂肪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年9月21日至11月15日库克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数据,对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的叉长分布、脂肪含量分布、脂肪含量时空分布、脂肪含量与叉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渔获中长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0.50~1.14 m,平均叉长为0.95 m,其中0.90~0.99 m为优势叉长,占80.36%;(2)长鳍金枪鱼的最低脂肪含量为0.3%,最高脂肪含量为4.6%,平均脂肪含量为2.0%,其群体组成丰富;(3)从9月底至10月中旬,脂肪含量较低,10月中旬以后,脂肪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4)西北部(11°S~13°S,162°W-168°W)长鳍金枪鱼的脂肪含量较高,为2.7%~3.0%,其他海域的较低,为1.0%~2.5%;(5)长鳍金枪鱼叉长(0.85~1.14 m)与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认为:(1)10月中旬以后,长鳍金枪鱼开始存储脂肪,从而为产卵准备;(2)调查期间,捕获的长鳍金枪鱼基本是成熟个体,开始生殖洄游,即从南部返回北部的热带水域;(3)库克群岛西北部海域11°S~13°S,162°W~168°W之间可能为长鳍金枪鱼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国公海灯光围网渔业开发现状及其主要渔获经济品种的基础生物学及其食性特征,根据2016年8-11月及2017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生产船取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基础生物学现场测定数据,对其食性特征、摄食等级、生态位宽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主要摄食虾类、鱼类和桡足类等9大类16小类饵料生物,其中,虾类是最重要的饵料种类,以磷虾类最多;鱼类以未定种鱼类和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为主,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W)比虾类高,但数量比例(N)不及虾类一半。日本鲭在夏、秋季比冬、春季胃含物种类的丰富度、摄食等级相对更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叉长小于300 mm或体质量小于300 g的日本鲭摄食强度与胃饱满指数(P)无明显变化;叉长大于300 mm或体质量大于300 g时,摄食等级与胃饱满指数均随体长或体质量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叉长大于300 mm的日本鲭由于摄食更多大型饵料,生态位宽度比叉长小于300mm的日本鲭普遍低。结果为今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业的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国家金枪鱼渔业观察员2012年10月-2013年1月和2013年10月-2014年2月两个阶段在印度洋中西部采集1233尾黄鳍金枪鱼的样本,对其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分析黄鳍金枪鱼纯重、叉长、性比、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雌性雄性叉长-纯重关系式分别是W=7×10-6L3.244和W=6×10-6L3.197;(2)雌雄之比为0.74∶1,达到性成熟的雌雄个体性别比为0.69∶1;(3)雌性性腺指数为0.39~5.92,在雌性个体中性腺指数大于2的占52.03%;雄性性腺指数为0.44~3.37,在雄性个体中性腺指数大于2的占31.43%。(4)雌、雄性成熟叉长的Logistic曲线分别是P=1/[1+e0.08276×(122.991-FLm)]和P=1/[1+e0.03767×(118.618-FLm)];(5)采样期间(10月至翌年2月)雌、雄性个体分别在12月和1月的性成熟率达到最高,在2月份性成熟率最低;(6)根据体长分布推算,叉长为115 cm可以作为黄鳍金枪鱼个体分为大小两个群体的基准,雌雄样本中大个体所占比例分别是63.13%和75.40%,两个群体中,雌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印度洋西部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为我国进一步开发该种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1年6-8月中国资源探捕渔船在摩洛哥专属经济区海域(21°00′~ 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的雌雄性比为0.93∶1,叉长小于170 mm和大于230mm的样本中雌雄性比均较大,分别为2.67∶1和3.3∶1,其余叉长范围的雌雄性比为(0.66~1.12)∶1;雌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270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雌性总数的81.51%,雄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 250 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雄性总数的84.47%;雌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雌性总数的85.46%,雄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雄性总数的93.44%;沙丁鱼体质量与叉长的关系方程为W雌性=7×10-6L3.1076(R2=0.8483,P<0.001),W雄性=9×10-6L3.0653(R2 =0.8140,P<0.001);雌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76.47%、19.64%、3.89%,雄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69.04%、30.08%、0.88%;经拟合,半数雌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28.14 mm,半数雄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19.78 mm;对所取样本进行摄食情况分析,发现胃级为0级和1级的样本最多且所占比例相近,但未出现胃数为4级的样本.  相似文献   

15.
青草沙水库在合龙和进水过程中引入长江口洄游的刀鲚,目前刀鲚是水库内的优势鱼类,其在水库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对2011年5月、7月、10月和12月青草沙水库随机采集的刀鲚样本进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对全长分布、体重分布、全长与鱼体原重和净重的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性腺指数和摄食等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平均全长分别为25.0 cm、23.4 cm,优势全长组均为20~25 cm;雌雄平均体重为52.0 g和41.0 g,优势体重组均为20~40 g;不分性别刀鲚全长TL与鱼体体重BW及净重DW的关系分别为:WB = 0.0008LT3.3983,WD= 0.0006LT3.4286;不分性别刀鲚的体重BW与净重DW的线性关系为WD = 1.0598WB-0.3425;雌、雄刀鲚的性腺重量与全长、体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雌雄刀鲚的性腺重量随全长、体重的增加而增加;雌雄性比为2.6∶1,经χ2检验不符合1∶1比例;雌雄性腺的发育期多为Ⅱ期,分别占各自总数的69.6%和72.2%,性成熟个体相对较少,4月份和7月份性成熟个体较多,而10月份和12月份成熟个体较少;雌、雄性腺指数具有差异性,雌性性腺指数大于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大于未成熟个体,性未成熟的个体性腺指数随着鱼体增大而增大,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却随着鱼体增大而减小;刀鲚胃含物中以虾为最多,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61.11%。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6—2018年3月初(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4个季节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温台地区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广义线性模型(GLM)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的叉长-体质量关系(W=aLb)及其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的镰鲳叉长范围为53.00~238.00 mm,平均叉长128.54 mm,优势叉长组为110.00~160.00 mm;体质量范围为3.80~420.50 g,平均体质量63.61 g,优势体质量为60.00~180.00 g。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最佳的生长拟合模型为同时存在季节和年份对镰鲳生长参数a,b的随机效应的组合模型;均方根误差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的性能最优。在最优模型中,参数a的固定值为1.75×10-5,参数b的固定值为3.083,表示镰鲳为正异速增长,肥满度较高。最优线性混合模型结果显示:a值在秋季最大,其次是夏季和冬季,而春季最小;b值与其相反。从不同年份来看:a值在2016年最大,2018年和2017年次之;b值在2017年最大,2018年和2016年次之。本研究分析了年份、季节与镰鲳的叉长-体质量关系,通过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出年份和季节对镰鲳的叉长-体质量关系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表明该模型在镰鲳的叉长-体质量关系的异质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2008-2009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和常规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为依据,对龙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主要分布在江苏外海和长江口外海,较为稳定的盐度水域范围,对水温和水深的适应范围较广;龙头鱼的优势叉长为120~200 mm,占70.55%,平均叉长165.23 mm;优势体重为10~20 g,占28.21%,平均体重34.10 g。龙头鱼的雌雄比例约为1.70:1,7-9月为产卵盛期;除了7月份以外,龙头鱼摄食等级为0级(空胃)所占比例最高;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胃含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龙头鱼,其次为七星底灯鱼,再次为中国毛虾。目前,龙头鱼尚属于资源状况较好的鱼种之一,渔获量较为稳定,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