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左峰  杨威  李正光  郑铁晋 《北京医学》2002,24(4):225-22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基础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7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37例行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半球供血减少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2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颈内动脉狭窄10例,颈总动脉狭窄4例,未见血管异常影像6例.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总、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7例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残余狭窄均<30%,随访6~23个月,无再狭窄发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37例,溶栓后脑血流明显改善3例,好转28例,无明显改善6例.37例溶栓治疗者中3例再次出现TIA发作,溶栓后对侧陈旧梗死灶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3年,未见治疗血管发生脑梗死者.结论 TIA患者多已存在血管器质性病变,应尽早行相应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发生率与TIA的关系及全脑血管造影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病例组)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确定TIA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评估DSA对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1)TIA患者的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病例组中有脑梗死亚组和无脑梗死亚组比较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行DSA检查发现TIA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达80.26%(61/76),根据DSA检查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佳.结论 血脂和血浆MMP-9水平异常、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与TIA具有相关性,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可依据DSA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及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7.
全脑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80例患者中发现68例有血管狭窄(85%)。其中狭窄程度≥70(例(35%),50%~70%的30例(37.5%),〈50例(12.5%),10例正常(15%)。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50例,占狭窄动脉的73.5%。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盗血5例。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观察斑块的性质,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81.2%),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75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75/96,78.1%)。83例TCD检查异常(83/96,86.4%)。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造影10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100例怀疑存在脑血管病变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方法 100例患者分别为脑梗死43倒,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短暂性脑缺血(TIA)11例,脑出血6例,头晕或眩晕16例,头痛7例,其他2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有高血压的患者加做肾动脉造影.结果 52%的患者发现存在血管病变.脑梗死、TIA、头晕或眩晕患者发现血管狭窄分别为47%,27%、31%,狭窄主要位于颈动脉系统及颅外段;8例(6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存在动脉瘤;脑出血患者中1例存在动静脉瘘,头痛患者中1例存在动脉夹层.5%的患者DSA术后有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 DSA能准确评估血管状况,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供血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前、后循环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和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的构成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高于颅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缺血性卒中患者68例,根据病因分为脑梗死组(5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3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部位.结果 有血管病变患者64例,正常4例.其中脑梗死组有血管病变52例,检出病变血管92支,单条血管受累24例,多支血管受累28例;TIA组有血管病变12例,检出病变血管20支,单支血管受累4例,多支血管受累8例.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大多数存在多条血管不同程度的病变,DSA对于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全脑血管造影(DSA)和ABCD。工具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表现与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TIA发生卒中风险的原因。方法:128例TIA患者入院时根据ABCD。评分分组,高风险组58例,中低风险组70例,观察血管狭窄的程度和分布,血流代偿,溃疡斑块存在的情况。结果:高风险组狭窄≥70%的发生率为67.2%,高于中低风险组(51.4%)(χ2=6.242,P〈0.05);高风险组溃疡斑块的发生率为51.7%,高于中低风险组(38.6%)(χ2=6.027,P〈0.05),中低风险组血流代偿的发生率为77.1%,高于高风险组(65.5%)(χ2=5.913,P〈0.05)。结论:TIA高风险的可能原因为血管狭窄造成的低灌注和溃疡斑块微栓子脱落导致的栓塞,有血流代偿可能起了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彩超。方法:给35例TIA患者行血脂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TIA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膏血正常组(P〈0.05),有1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5例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结论:TIA患者多有血脂及颈动脉异常表现,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我院自2006-2007年共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8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分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比较3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同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将78例患者分为责任血管狭窄≥50%组与责任血管狭窄50%组,比较两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再比较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管狭窄≥50%组患者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50.00%,明显高于50%组;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7 d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血管狭窄程度越高(P0.01)。结论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7 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期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血管情况,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4~6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4万单位)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脑血管介入灌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分布情况,比较本病例资料中频发TIA与非频发TIA的血管狭窄程度及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观察入组TIA患者的DSA结果,分前循环、后循环两组进行分析,总结频发TIA与非频发TIA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并进行差异性分析;观察TIA患者动脉狭窄部位分布部位。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①39例前循环TIA,颅内外动脉狭窄共狭窄62处,频发组狭窄程度〈50%、≥50%、闭塞的分别占24.24%、57.58%、18.18%;非频发组分别占62.07%、24.14%、1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后循环TIA,颅内外动脉狭窄共狭窄39处,频发组狭窄程度〈50%、≥50%的分别占27.27%、72.73%;非频发组分别占64.71%、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前循环TIA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TIA以椎动脉狭窄最为多见。③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以仅累及颅内血管最为多见(43.59%)。结论①频发TIA中颅内外血管狭窄以≥50%为主,非频发以〈50%为主,进一步证实了微栓塞学说及血流动力学学说。②本实验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前循环TIA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TIA以椎动脉狭窄最为多见。③本实验中,前循环TIA以单纯累及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