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诱发电位(EP)监测成功率、可行性及对脑缺血的敏感性,并分析术后神经功能转归与影像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2-6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31例,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观察SSEP、MEP监测成功率,观察术后神经功能转归和影像学结果与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全部监测到双侧SSEP,1例未成功监测到对照侧MEP;3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例术中SSEP、MEP同时出现波幅显著下降且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出现偏瘫,CT扫描显示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结论 动脉瘤夹毕手术时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SSEP和MEP监测成功率高,有利于及早发现脑缺血,减少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69 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 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 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 例患者中9 例表现出MEP 的异常, 其中6 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 min 内MEP 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 例MEP 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 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 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 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实时颅内血管超声(CDU),吲哚青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及诱发电位(CMEP)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以进一步提高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228例共276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进行实时CDU,ICGA及CMEP联合监测,分析比较动脉瘤夹闭前后的监测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果 58例动脉瘤夹闭后CMEP出现异常变化,表现为对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下降或消失;46例夹闭后,CDU发现载瘤动脉血流异常;ICGA发现6例载瘤动脉狭窄,14例瘤颈夹闭不全,5例荧光造影剂外溢,4例后交通动脉被误夹,2例穿支动脉闭塞,术中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之后,仅11例运动诱发电位未能恢复如初,其余异常现象均及时纠正.术后16例出现对侧肢体0~3级的偏瘫,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 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过程中进行CDU,ICGA及CMEP联合监测,可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7月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0例。在动脉瘤处理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PCT)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根据两次PCT灌注参数及CTA情况指导手术操作,并将其与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及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DU)等常规术中监测手段作比较。结果手术共处理动脉瘤23个,按GOS标准:好19例(95%),差1例(5%)。共行PCT扫描41次,CTA扫描20次,图像质量良好57次(93.4%),差4次(6.6%)。术中CT确认脑灌注异常1例,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恢复;CTA提示无动脉瘤残颈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SSEP有明显变化,3例MDU有变化。术后CT平扫均未见术区出血,2例颅内血肿者术后CT平扫提示血肿清除满意。结论术中CT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中评价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是否狭窄或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监测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的效果。方法对62例动脉瘤手术患者采用MDU监测,对比分析监测血管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结果 62例动脉瘤手术中,夹闭前后的血流速度对比13例,6例夹闭后血流速度增快超过夹闭前血流速度10%。夹闭后的血流监测49例中21例血流速度有改变;2例提示夹闭不全;4例载瘤动脉MDU未检测到血流信号,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后方出现血流信号;24例MDU监测无异常血流信号。结论 MDU通过检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判断动脉瘤夹闭是否完全、夹闭同时血管的通畅性以及是否有狭窄或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35例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并与未监测的手术病例进行术后缺血状态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手术病例术后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监测组。结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减少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进行术中监测,记录夹闭前后载瘤动脉近、远端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音频,并进行比较。结果:MDU证实有3例(15%)动脉瘤夹完全阻断了载瘤动脉远端,6例(30%)造成载瘤动脉远端狭窄。较大动脉瘤及局部解剖关系复杂的动脉瘤夹闭后导致其远端动脉狭窄的几率较高。结论:MDU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的监测技术,尤其是在巨大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可确保动脉瘤夹闭后其远端动脉血流通畅,避免因动脉瘤夹位置不当导致远端供血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8.
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ng J  Wang S  Zhao YL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81-884
目的评价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51个动脉瘤进行了47次开颅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MDU对动脉瘤和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查。结果MDU证实在47次动脉瘤手术中,有6次由于瘤夹位置而导致邻近血管狭窄或闭塞,而肉眼观察未发现(占12.76%);另外,在51个动脉瘤中,MDU发现1个动脉瘤在夹闭后未完全闭塞(占1.96%)。夹闭后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瘤夹闭不全的发生率与动脉瘤大小密切相关。在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中发生血管狭窄的几率相对偏高。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常规应用术中MDU,特别是对于巨大动脉瘤和没有明显瘤颈的动脉瘤,以及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在脊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脊髓手术患者,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腹侧肿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监测;B组(髓内肿瘤)行SEP+MEP监测;C组(髓外硬膜下肿瘤)行SEP+EMG监测;D组(马尾神经病变)行EMG监测,分析术中监测情况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3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B组6例, 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5例恢复,1例未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C组9例,其中7例术中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D组6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结论:IONM可及时提醒术者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功能损伤,从而采取补救措施,有助于减少术后神经功能恶化,但部分患者采取措施后监测虽恢复,仍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恶化,IONM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蒋佩龙  庆晓东  贡志刚  雒仁玺  林松  兰青 《浙江医学》2016,38(15):1269-1272,13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在大脑中央区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大脑中央区病变患者,在手术中选择性应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头皮体感诱发电位、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头皮运动诱发电位、头皮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显微操作下切除病灶。结果术中行神经导航8例(其中4例行基于锥体束成像的功能神经导航);行头皮体感诱发电位监测7例,1例波幅下降,调整操作后恢复;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8例,5例能记录到位相倒置波形或主波渐变波形;行头皮运动诱发电位监测2例,直接皮层刺激共4例,1例能引发肢体运动和(或)肌电反应。病变全部切除8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有8例患者症状改善,3例症状无恶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在大脑中央区病变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病灶和重要感觉运动功能区,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手术安全,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诱发电位和皮层脑电监测技术对功能区继发性癫痫外科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4例中央区病变的继发性癫痫患者在术中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及皮层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以定位脑功能区;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界定致痫灶皮层区域。结景:14例均通过Co—SEP位相倒置界定中央沟位置,并电刺激中央前回,分别于口轮匝肌、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及趾短屈肌处引出MEP,以此指导的手术在切除病变及致痫组织时避开中央区的损害;并在ECoG监测下指导病灶周围致痫区皮层的手术治疗。术后观察1-2周,患者癫痫发作均较前明显减少或消失;2/14例(14.29%)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或肢体无力,余病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术中联合应用Co—SEP、MEP和ECoG监测指导重要脑功能区继发性癫痫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为手术提供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方法分别对2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直接夹闭或者动脉瘤孤立+血管架桥手术,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微血管多普勒对动脉瘤及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检测,在动脉瘤孤立后进行移植血管和吻合血管血流的检测。结果巨大动脉瘤内血流的多普勒波谱主要表现有4种。5例直接夹闭动脉瘤中,2例在夹闭后证实有载瘤动脉或邻近血管的狭窄。15例血管架桥手术中,多普勒检测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中,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尽管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IO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手术中,但国内外鲜有其在体位摆放及颈椎手术过程中对机械性损伤的监测作用的相关报道。目的 评估MIOM在体位摆放及颈椎手术过程中监测脊髓及神经功能变化的作用,为手术的安全保驾护航。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椎手术的61例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术前及术中MIOM,数据由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肌电图(EMG)组成,从术前颈部体位摆放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患者MIOM结果及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7 d脊髓及神经功能,并计算JOA评分改善率〕。计算SEP、ME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61例患者中,6例患者在体位摆放或手术过程中出现MEP警报(MEP突然部分或完全消失),然而SEP未见明显变化。6例患者均在体位摆放过程中出现MEP警报,其中5例重新摆放体位后MEP恢复至基线水平且手术操作中均未出现诱发电位警报,1例植骨融合后MEP恢复至基线水平;6例患者术后MEP较基线电位明显升高,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然而,只有1例患者(行枕骨寰椎融合术)在体位摆放及颈椎手术过程中出现MEP警报,MEP部分消失,SEP正常,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1例患者监测过程中无假阴性或假阳性记录,均未出现EMG异常。ME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SEP的灵敏度为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0,阴性预测值为90.2%。患者术后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12.5%~75.0%,平均(42.9±17.6)%。结论 MIOM技术是预防体位摆放及颈椎手术过程中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有效工具。其中MEP监测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灵敏度最高;SEP、MEP和EMG联合监测具有互补作用,可降低手术风险,共同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为手术疗效评估以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