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资料和方法(1)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部所辖四市五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总人口为150万(1949年)至410万人(1989年)。(2)疫情资料来源于《吉林省1949~1961年疫情资料汇编》,《白城地区1962~1979年疫情资料汇编》和1980~1989年四市五县疫情年报表统计。急性传染病病种为《传染病管理办法》中规定的25种法定报告的急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卢平  黄筱曼 《广西医学》2011,33(2):243-244
目的 比较自愿无偿献血者与互助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传染病指标检测不合格率,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方法 分别检测4 518例自愿无偿献血者和227例互助无偿献血者的ALT、抗-HCV、抗-HIV、HBsAg、梅毒抗体5项传染病指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愿无偿献血组5项传染病检测指标不合格467例(10.3%),互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献血前开展梅毒初筛的重要性,并比较初次与重复献血者梅毒试纸初筛的应用情况。方法献血者献血前应用梅毒试纸初筛后,分析献血者应用梅毒试纸前后梅毒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献血者梅毒阳性率由0.47%(2014)下降至0.24%(2015);统计2012-2015年血液不合格项分布中,梅毒由第二项降至第三项,使总不合格率由2.46%下降至1.80%;梅毒试纸在初次与重复献血者的应用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梅毒试纸初筛可以避免选择大部分的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和保证血液质量;对于初次献血者的快速筛查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滨州市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胎盘及性接触传播.为了解滨州市献血者梅毒感染流行状况及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笔者对2001-2004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标本进行了梅毒检测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本市医院就诊者、血站献血者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艾滋病梅毒项目的检测,对目前常用的5种梅毒检测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探讨实验室如何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方法对2010年来我市中心医院就诊者进行梅毒检测、2010年中心血站筛查出的梅毒阳性样本和我市CDC检测出的艾滋病梅毒共感染样本组成血清盘,用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胶体金(SYP)、酶联免疫(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检测,用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梅毒胶体金(SYP)、酶联免疫(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二期梅毒的阳性检出率与TPPA有很好的吻合性,对一期梅毒次之,治疗后检出率最低。梅毒胶体金(SYP)有较好的特异性,但假阳性率较高。艾滋病与梅毒共感染组和梅毒单纯感染组对梅毒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PPA用来做实验室梅毒的确证试剂;酶联免疫(ELISA)检测梅毒应该作为大批检测的首选;梅毒胶体金(SYP)主要用于急诊病例;快速血浆凝集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不推荐作为梅毒筛查试剂,主要用来与特异性结果配合,判断患者是否是现症梅毒或梅毒的疗效判断。除艾滋病晚期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情况外,是否感染艾滋病对梅毒的检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完善低危血源招募的标准,从而预防和控制经输血感染梅毒的风险,并减少因梅毒而导致的血液报废。方法对2008-2013年东莞市436 685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分析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3年期间,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分别为0.67%、0.55%、0.62%、0.58%、0.67%、0.69%,总感染率为0.63%,不同年度间梅毒感染率有波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献血者中36~岁组梅毒感染率最高,为1.05%,18~岁组感染率最低,为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献血者梅毒感染率为0.69%,高于男性献血者梅毒感染率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低的献血者梅毒感染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在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的流行状态,不同年龄、性别和学历的献血者梅毒感染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自然人群中梅毒感染率的不断上升,对献血者进行梅毒的检测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大多采用梅毒非特异性血清试验[1](如TRUST、RPR等)来进行献血者梅毒的筛检,这种方法灵敏度和非特异性存在着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控制经输血感染梅毒疾病的发生(输注新鲜血和浓缩血小板感染机率较大),自2001年12月起我们改用双抗原夹心法(TP-ELISA法)来检测献血者的梅毒,同时对TRUST法和TP-ELISA法进行了方法学检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对9647名献血者血清标本用TRUST法检测,再用TP-ELISA法进行…  相似文献   

8.
梅毒是一种性病,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感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1].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规定,梅毒试验应为阴性[2],为了保障血液质量,提高输血安全性,避免梅毒经输血传播,笔者对我市2002年6月至2003年10月参加无偿献血的28250名无偿献血者(每次献血量均为400ml)的原始资料整理分析,现将梅毒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母婴垂直途径传播,但不慎输注了含有梅毒螺旋体的血制品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一直把梅毒抗体筛查列入献血者体检化验标准的必检项目,近年来ELISA试剂已普遍用于献血筛查,并已证实梅毒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为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1,2]。笔者对本市20283名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进行了筛查,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来自本市2005年1月~2005年12月的20283名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1.2仪器瑞士哈美顿公司ML-STAR8CH全自动血液加样系统和ML-…  相似文献   

10.
献血者健康标准规定必须对献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以防经输血传播梅毒。我站1993~1996年对献血者梅毒血清学的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1993~1996年献血者,共筛检献血者20180名。采用快速反应素试验(RPR)。试剂为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结果:4年20180名献血者中共筛查出RPR阳性10例(未做确证试验),阳性率为0.05%。3讨论;4年中献血者梅毒筛检RPR梅毒检测阳性率为0.05%,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梅毒螺旋体在拘檬酸盐血中储存于4~6’C时,存活不超过3~6天,而未作冷藏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重庆市无偿献血者归队模式,对影响归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血液中心参与归队的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并统计分析影响献血者归队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 共844名符合归队的献血者,其中560名符合献血标准,归队成功率为66.35%.年龄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单阳性献血者的归队结果有影响;间隔时间对总体献血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单阳性献血者的归队结果有影响(P<0.05).被HBV、HIV及TP屏蔽的献血者可进入第2次归队的间隔时间均比归队成功和永久屏蔽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主动选择归队成功概率高的献血者,如年纪较轻、间隔时间较长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血站传染性指标的检测与临床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在长治市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950例,所有的献血者均接受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后统计。结果在所有的无偿献血者中,其中有105例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阳性率为11.05%;33例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阳性率为3.47%。丙型肝炎抗体(Anti—HCV)阳性4例,阳性率为0.42%;梅毒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为0.95%;艾滋病病毒(ag/ab—Hiv)阳性0例,阳性率为0%。结果也表明,女性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率明显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感染指标的阳性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应在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传染指标检测,这样能够更好的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具有很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献血者梅毒检测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献血者进行梅毒检测,避免梅毒经血传播的发生和血液的浪费.方法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作为确证试验,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梅毒检出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两者均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ELISA的假阴性率明显低于TRUST,但两者均可检出对方漏检的阳性标本.结论用TRUST和ELISA对献血者进行两次检测,再用TPPA对阳性者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重庆市无偿献血者归队模式,对影响归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血液中心参与归队的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并统计分析影响献血者归队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 共844名符合归队的献血者,其中560名符合献血标准,归队成功率为66.35%.年龄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单阳性献血者的归队结果有影响;间隔时间对总体献血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单阳性献血者的归队结果有影响(P<0.05).被HBV、HIV及TP屏蔽的献血者可进入第2次归队的间隔时间均比归队成功和永久屏蔽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主动选择归队成功概率高的献血者,如年纪较轻、间隔时间较长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青岛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指标检测情况.方法 对所有无偿献血者的血样进行输血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紫外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和抗-梅毒螺旋体(抗-TP).结果 2006~2010年青岛市无偿献血者检测5年不合格率(至少一项有问题)平均为3.88%;在不合格指标中,五年平均感染HIV,HBV,HCV 和TP分别是0.089%,0.37%,0.22% 和0.31%.结论 ALT升高是无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降低血液传染性指标的不合格率,应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减少血源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董学珍 《重庆医学》2007,36(12):1225-1225
为缩短梅毒检测的"窗口期",防止梅毒经血传播,本站于2004年8月~2006年8月用TRUST法对献血者进行初检,同时用TP-ELISA法对献血者进行复检,并对其中任一检测方法阳性的样本采用TPPA法进行确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献血前取消对非首次献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抗体(TP)的筛查的效果探讨。方法:对天津市血液中心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站内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对首次献血者、重复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HBsAg/T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献血者经过献血前的血液筛查,献血后样品的HBsAg/TP不合格率为0.54%(45/8375),重复献血者经献血前的血液筛查,献血后样品的HBsAg/TP不合格率为0.072%(11/15325),固定献血者经献血前的血液筛查,献血后样品的HBsAg/TP不合格率为0.078%(7/8940)。非首次献血者总阳性率较首次献血者低。结论:对非首次献血者献血前筛查是可取消HBsAg和TP这两项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西安某医院1999/2002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为安全输血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TRUST及ELISA方法对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检,阳性者用TPPA法确认. 比较不同时间、年龄、职业分布上的感染率. 结果: 西安某医院1999/2002年85 474名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率为2.41‰,且有逐年上升趋势(P<0.01),以31~50岁年龄段感染率较高(P<0.01),职员与个体户梅毒感染率远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结论: 西安某医院1999/2002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1 226 507例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确定梅毒感染低危人群,为安全输血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数据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学筛查试验采用ELISA试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标本采用TPPA试验确认.结果 1 226 507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率为0.45%.其中单位员工、大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员和其他献血人员(包括无偿机采成分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4%、0.14%、0.69%、0.29%;年龄在20~39岁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5 126例,占梅毒抗体阳性者的93.4%:梅毒阳性率不同年龄和职业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份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地区2005-2009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无明显上升趋势.大专院校学生和单位员工为梅毒感染低危人群,可作为主要献血人群,发展献血者队伍.采供血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无偿献血筛查工作,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阳性率与非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7,8,9,10月共19052份献血者标本进行梅毒检测;观察TPPA法和ELASE法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有无差别;对梅毒检测结果阳性的153名献血者和随机抽取126名合格献血者,根据献血档案进行统计分析非病理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献血次数、血型分布、职业、婚姻观察与梅毒阳性率的关系。结果共检出梅毒阳性者153例,阳性检出率为0.804%,两种检验方法对梅毒的阳性检出率无差异;梅毒阳性发生率与非病理因素中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在24~35岁之间的青壮年较高,文化程度高中中专教育及大学以上者较高,以高中中专教育者为主,从事服务业者高于其他职业,已婚者高于未婚者。结论两种梅毒检测方法对梅毒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梅毒阳性献血者与非病理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有关,与ABO血型、民族及献血次数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