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医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了某医科大学2006年入学的新生,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总检出率为39.15%,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分析表明有8.47%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76.72%的学生有轻度的心理问题;医科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r=0.401)。对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交谈困扰,其次是交际交友困扰。结论改善医科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大学新生的人格倾向。方法整群随机抽取200名入学新生,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医科大学新生有4%在P量表的分数偏高,倾向于孤独、独身,不关心他人;有13.5%的新生的N量表得分过高,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情绪起伏较大;22%的新生在E量表的分数偏低,过于内向,17%的新生的E量表分数偏高,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②医科大学男生在P(精神质)、N(情绪性)和L(掩饰性)三个维度上都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01);医科大学女生在N、L量表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01)。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医科大学新生在E量表的分数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性别的医科大学新生在E、N、L分量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应该针对学生的人格倾向特点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的自杀态度等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广西医科大学2009级5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9.07%,大学新生对自杀的性质、对安乐死的态度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2.5分-〈3.5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持肯定和宽容的态度(≤2.5分)。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对自杀的性质、对安乐死的态度倾向于认可和宽容,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则倾向于否认和排斥,个体的自尊水平较高。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获得的总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较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较低,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焦虑情绪,较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抑郁、消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总分3个指标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14,-0.020)。结论:抑郁、消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总分是影响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医科和理科专业大学男女新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分布及特点,为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某医科和理科院校1019名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频率,(1)在相同专业不同性别比较中,除玩电子游戏、上网、考虑过自杀、滥用药物及每天很少活动60min外,其他各项危险行为男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比较发现,在尝试吸烟、现在吸烟、性行为及不吃早餐等行为中理工科男新生发生率(分别为56.4%、19.2%、12.7%和47.1%)明显高于医科男新生(分别为35.6%、5.2%、1.6%和17.3%);而医科男生近期饮酒率高达85.3%明显高于理工科男新生的72.2%.在尝试饮酒、近期饮酒及不吃早餐等行为方面,理工科女新生发生率(分别为89.3%、50.8%和38.5%)明显高于医科女新生(分别为72.4%、36.9%和8.0%)(P<0.01).结论 大学新生健康危险行为较为普遍,存在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应采取必要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徐州市大学新生中有关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现状,为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研究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徐州医学院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500人进行艾滋病知识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共收回500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全部正确回答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仅为21.1%。农村生源知晓率持正向态度的学生比例均低于城镇生源。结论:徐州市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水平较低,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新乡地区51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缺陷感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除体能因子分[男性(20.70±6.12)分,女性(18.69±6.36)分,P<0.01]外(t=3.624),缺陷感量表的总分和其他因子分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年级学生在社交自信因子和自尊总分方面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4.44,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因素主要有: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r=0.153)、内外向(r=0.191)呈正相关,而与抑郁(r=-0.148)、焦虑(r=-0.173)、神经质(r=-0.33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缺陷感量表体能因子有性别差异,总分和其他因子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大学生自尊水平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神经质、内外向、焦虑、积极应对方式、抑郁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精神,医科大学也是如此。建设现代大学必须从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入手,医科大学文化建设应从大学的实际特点和客观需要出发,探寻有效的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倩  张莉  顾春华  王静 《海南医学》2021,32(9):1196-1200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高校大一新生焦虑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焦虑与未来规划、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关系,为大一新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1~12月期间按照学校类别随机抽取浦东新区3所高校,对2682名高校大一新生进行线上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和常用量表,调查学生社会人口学特征、基本信息和健康相关行为、焦虑抑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新乡地区51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缺陷感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结果除体能因子分[男性(20.70±6.12)分,女性(18.69±6.36)分,P<0.01]外(t=3.624),缺陷感量表的总分和其他因子分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年级学生在社交自信因子和自尊总分方面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4.44,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因素主要有: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r=0.153)、内外向(r=0.191)呈正相关,而与抑郁(r=-0.148)、焦虑(r=-0.173)、神经质(r=-0.33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缺陷感量表体能因子有性别差异,总分和其他因子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大学生自尊水平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神经质、内外向、焦虑、积极应对方式、抑郁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杀意念与人际关系的归因。方法: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645份。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1%;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总体方面及成功和失败方面均倾向于作内归因;2有自杀意念大学新生较无自杀意念者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倾向于作外归因;在成功方面归因于运气,而在失败方面归因于背景和运气;3自杀意念与人际关系归因总分、外归因有显著正相关。在成功方面,与总分及背景、运气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努力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失败方面,与总分及背景、运气、能力得分呈正相关;4人际失败时归因于外控背景、人际成功归因总分、人际成功时归因于内控能力三个变量对自杀意念均有正面影响。结论:不同的人际关系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人际关系的归因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对五所医学院校新生917人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回归等分析.结果大学新生自尊水平在性别、户籍、家庭人口数、月生活支出、父母职业间有显著性差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性别、居住地等是影响医学新生自尊水平的主要家庭因素.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的自尊水平有重要影响,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对大学新生自尊水平有预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学新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 使用(PEI评价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对五所医学院校新生917人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回归等分析。结果 大学新生自尊水平在性别、户籍、家庭人口数、月生活支出、父母职业问有显著性差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性别、居住地等是影响医学新生自尊水平的主要家庭因素。结论 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的自尊水平有重要影响,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对大学新生自尊水平有预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当前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医学类本科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现状、学习态度和期望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①新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学阶段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②中学时没学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但是学习积极性更高;③新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期望也较高。结论:针对所得结论讨论了形成原因和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医学院新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探讨影响医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课余时间规划情况、安排目的、安排内容、时间分配等。利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厦门市医科类高校普通专科、普通本科、重点本科三个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新生392名,以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SPSS 19.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 40.5%的医学生(155人)对课余时间基本或经常安排,61.5%的医学生(236人)课余时间安排目的是放松,课余时间上网、看书和睡觉的医学生分别占28.7%(110人)、28.5%(109人)、22.3%(85人),60.5%的医学生(232人)上网主要进行聊天、打游戏等娱乐活动,在课余时间安排目的、活动内容、上网时间占课余时间比例、对业余时间兼职看法等方面,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的安排有所不同(P<0.05)。结论 医学院新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尚存在不足,不同学历层次可能是影响医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某医高专新生抑郁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抑郁现况,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自编的问卷调查表,以分层整群抽样法对831名医学大专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学生抑郁状况检出率为为29.00%,其中男性(24.84%)低于女性(31.53%)(χ2=4.243,P<0.05);恋爱者抑郁检出率(37.762%)高于非恋爱者(27.180%)(2χ=6.439,P<0.05);月均生活费小于300元、300~499元、500元及以上者抑郁状况检出率分别为29.801%、25.882%、39.423%,三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588,P<0.05)。结论:抑郁状况是大学新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性别、家庭经济、社会环境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临床医学系新生的焦虑状况,了解其焦虑类型与强度,分析其心理特点及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方法: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整群抽样法,对128位临床医学系新生进行当场测试。结果:男女生焦虑状况未见显著性差异,焦虑初检出率为5.5%,轻度焦虑占较大部分。结论:根据临床医学系新生焦虑状况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95-398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校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医学院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问卷进行研究。结果:共调查219名贫困新生和460名非贫困新生,贫困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33.78%)高于非贫困新生(12.39%);贫困新生除躯体化和其他两项因子以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新生(P<0.05);社会支持的3项因子比较,贫困新生的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两因子的得分低于非贫困新生(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活不适应、不被同学理解、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消极应对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该校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方法采用Rotter 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医学院校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平均分数高于该量表的理论平均数。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生源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到大三人际信任水平随年级而升高,大一和大三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二和大三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