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当代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与经济学的语言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森 《河北学刊》2003,23(1):67-71
20世纪以来,在当代西方哲学和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均较普遍地发生了一个“语言转向”现象。但是,这一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在西方当代经济学中发生。这与自马歇尔和凯恩斯以降以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当代经济学各学派,一般还只注重数学分析工具运用和计量建模的应用有关。当代主流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只要遵循这样一种抽象的数学思路,在这条思路的尽头则是一种由数理模型构建起来的理性结构,而这种理论的理性结构又超越文化和具体社会体制制式而反映着人类诸种社会的一些自然秩序。从当代语言哲学的分析进路来看当代经济学,就会发现,作为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一门社会科学的理论经济学,如果不思考人们交往与交易中的语言和语言问题,如果不反思经济学作为一种话语体系的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内在本质及其局限,恐怕难能向人自身提供和展现一种失真较少的相对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2.
江金彦 《学术界》2006,(3):85-91
当今主流经济学及主流经济学家所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反映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危机。本文以博弈论为例,指出当前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语言问题,列举出经济学中一些语言滥用现象,表明经济学研究语言转向的重要性。本文还进一步提示了经济学语言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藉此探讨性的给出了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过对经济学语言的研究来为经济学开辟道路,必将是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韦森 《东岳论丛》2004,25(3):27-42
通过对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约翰·R·塞尔“如何从‘实然’中推出‘应然’”一文的商榷 ,这篇文章对哲学、伦理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一些深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发现 ,塞尔试图用语言哲学推理的五个语句“七巧板”来试图在道德哲学中的“实然———应然鸿沟”上搭建桥梁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通过对当代语言哲学和元伦理学一些深层问题的讨论 ,作者认为 ,即使接受进化论的一些理论断想 ,我们今天也可以猜测到 ,人类的语言、道德和理性是在同一个过程中演化生成的。最后 ,这篇文章还讨论了语言、道德与制度的关联 ,并阐述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提出的“产权是道德之神”命题和韦森最近提出的“道德是产权之魂”命题的理论涵蕴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4.
张卫国 《学术月刊》2012,(12):77-82
语言经济学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存在着语言变量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被很好地解答,在其研究范畴、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和混乱。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语言经济学实质,促进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语言成为经济学的研究话题,主要在于语言自身的经济属性,即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官方)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社会)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2)要区别"经济"和"经济学"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经济学是"‘语言’的‘经济学’"与"‘语言经济’的‘学’"两者的总和;(3)语言经济学研究要注重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语言及相关问题上的运用,而非停留在概念的使用上,在方法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语言规划研究,而是作为语言规划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5)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与教育产业也存在着交集,在语言产业对经济贡献度的具体度量上,不能拘泥于单一指标,要多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5.
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嬗变而言,"语言转向"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话题,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该概念的认识却是含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西方文论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包括两方面——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二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旨趣上的有着显著区别,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向重在审美的语言形式,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注重语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所谓“语言转向”.斯鲁格曾这样概括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到语言哲学的自然进程.”在这种简单的概括中实际已包含着对哲学语言转向的必然性论证.语言转向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至少也可以说语言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主流哲学.如果我们在语言哲学话语系统的边缘上,在一定的间距中去看语言转向,也许我们能够更从容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语言转向的原因何在?它仅仅是通过语言这种认识媒介去澄清认识和知识的问题吗?语言转向对哲学进步有哪些推动又有哪些偏失?语言哲学研究过程中显示出哪些语言固有的辩证法,我们是否应去建立一种辩证的语言哲学?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文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经济语言学是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普遍发生"语言转向"的国际性思潮语境下诞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特质.经济语言学与语言经济学存在着某些内在的关联,但两者的研究视角不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理论维度.经济语言学业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议题以及针对经济理论文本进行修辞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其进行学术追踪与框架梳理,不仅可以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兴起,还将提升理论经济学自身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理论话语、评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互相支持,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有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观念包含了"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剖析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可以管窥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横跨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学科,但是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主题、研究目的以及如何研究等问题,经济学界还没有统一认识,这样就导致一些非经济学者对语言经济这一学科感到奇怪。因此,有必要对语言经济学学科进行界定,揭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使这门学科真正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文章旨在说明:(1)经济学是如何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阐述一些核心的概念,以及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纲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语言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阐述语言经济学与其他毗邻学科的关系,论述语言经济学是如何对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兼收并蓄的。(3)阐述经济学的语言或者说经济学的修辞是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0.
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概括,它事实上是一种描述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是描述论转向的语言哲学表现。描述论转向是从对对象的认识的反思转向对对象的描述的反思;从追问对象是什么转向追问我们关于对象的描述是什么。语言学转向和描述论转向所车转的是同一个方向,但是它们的具体致思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语境与语言——谈交际活动中汉英语言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归纳了国内外语言界关于语境问题的论述,并以此阐明了语境的意义。然后文章依据汉英语言在交际活动中的使用,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与语言之间的关联:(1)时间与空间决定语言;(2)人物的身份及说话目的影响语言;(3)民族文化习俗制约语言。  相似文献   

12.
在革命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变迁的现实语境这三重语境不同的结构作用形势下,以党代会政治报告文本为代表的公共政策话语,呈现出一种革命话语取向和公共政策话语取向交互存在的结构化趋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代中国特有的公共政策话语变迁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3.
旨在通过对"教师口语"这门学科成功发展的探讨,对照传统语言研究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描述语言研究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进而阐述新世纪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观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河南社会科学》2001,9(5):112-114
外语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对语言的认识或持什么样的语言观直接影响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目前外语教学现状的改进要求摒弃狭隘的工具主义语言观,树立全面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比较了受控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优劣 ,阐明了情报检索语言的发展趋势 ,介绍了如何建立受控语言与自然语言接口以实现两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中的模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的复制、传播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文章介绍了模因的概念,同时对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考察.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中英文词语声音、数字、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和电影台词等模因在网络语言中成功地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网络语言的模因和表现型网络语言的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以及打造网络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还原之后,现象学家如何言说现象学的经验?胡塞尔对语言的看法导致他并未真正将现象学的语言作为重要论题,而这个问题对芬克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力分析胡塞尔著述中的相关段落和芬克的三篇重要文章,以展示现象学的语言问题给现象学家提出的挑战以及现象学家如何回应这一挑战的.  相似文献   

18.
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又是两种文化的对接。本文探讨了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词、词序、文化、语义等方面的问题 ,旨在摸索出语言翻译中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张丽丽 《河北学刊》2002,22(1):155-157
语言的形象美 ,是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和作家的思维方式所必需的。形象化的语言还易于加强读者的感受。文学语言形象性的实现也是以一般交际的语言为媒介的 ,语言均具有抽象性 ,但也具有指物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扩大语言的指物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暴力的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语言暴力的类型及其危害,旨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