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指出理论线损分析系统由理论线损计算系统和理论线损分析系统组成,其功能包括分析功能、数据输入编辑功能、计算功能、查询功能等,按照配电网的电压等级区分理论线损分析系统的计算方法的特点,对分析系统的分析功能、输入、计算等方面进行说明,介绍了理论线损分析系统在上海的实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ower builder6.5为开发平台,研制了一套利用均方根电流法进行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引入“等效容量”的概念处理配电网中的小电源(小水电和水火电),使含小电源的配电网线损计算简便可行;定义了完整的结构数组表示节点的信息,使计算结果中包含所有节点和支路的理论线损信息;并提出一种基于队列的算法进行线损计算用以提高计算效率。系统基于Windows系统,可以提供配电网理论线损管理中所需报表。  相似文献   

3.
电网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毅芳  刘巍 《供用电》1997,14(3):30-33
本文介绍一种集数据输入、计算、输出与降损分析于一体的“电网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该系统不仅充分计及了各种影响线损的因素,而且功能设计尽可能考虑了实用性及方便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线损理论计算方法存在的需要人工逐条比对每条线路及参数、工作量巨大等诸多问题,从图形的基本概念、绘制、拓扑分析和图形环路检查等方面探讨了线损管理及理论计算分析系统中线损理论计算系统图形的实现方法.开发出基于AutoCAD的线损理论计算系统,实现了系统图形可视化操作,以及参数的在线修改.实际应用效果验证了该系统的创新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图模库一体化的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介绍了一种适应于现代配电网的线损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图模库一体化的平台开发,将线损理论计算和统计计算、报表管理及指标管理、线损分析集成于一体,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图。线损管理的数据包括电网的结构数据、运行数据和电量数据。在使用电量数据计算线损时,提出将负荷进行分类,按负荷类型进行计算,以减少平均功率对线损计算的影响。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共有7个模块,包括数据库、外部系统接口、图形系统、网络拓扑、线损计算、线损分析及报表,可对高、中、低压配电网中各类设备的电能损耗进行离线/在线计算和分析,能有效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详细介绍了《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分析系统》的算法选择、模型建立以及系统的实现。该系统已在西宁供电局、海东供电局投入运行,大大提高了理论线损计算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理论线损计算工作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网络规划,网络调压,经济运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技术信息。对确定降损目标,实现科学的降低线损和电网技术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SCADA系统实现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理论线损计算的基本流程,围绕如何实现自动取数、自动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SCADA系统实现电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建立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网元件电能损耗计算、线损诊断分析及降损潜力分析模型,研发了基于J2EE架构的线损理论计算与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与EMS系统、SCADA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以及营配数据集中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接口设计,不仅实现了线损数据的自动抽取和高效合成,还实现了线损理论在线计算和线损诊断分析及降损潜力分析功能。该系统安全性高,可移植性强,为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及精细化管理、电网经济运行、电网规划与节能改造提供科学决策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负荷电量计算低压配电台区理论线损的牛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计算低压配电台区理论线损和利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提高管理线损水平,提出一种采用负荷电量计算低压配电台区理论线损的牛拉法。该方法基于等值电阻法和用户电能表实抄电量,通过引入线路负荷曲线形状系数与平均负荷电流的关系和三相负荷不平衡线损修正系数建立以台区理论线损为变量的数学模型。给出了运用牛拉法求解该模型的实现过程。算例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计算低压配电台区的理论线损,而且能够为识别不明线损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以Power builder 6.5为开发平台,研制了一套利用均方根电流法进行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引入"等效容量"的概念处理配电网中的小电源(小水电和小火电),使含小电源的配电网线损计算简便可行;定义了完整的结构数组表示节点的信息,使计算结果中包含所有节点和支路的理论线损信息;并提出一种基于队列的算法进行线损计算用以提高计算效率.系统基于Windows系统,可以提供配电网理论线损管理中所需报表.  相似文献   

11.
余旭阳 《湖南电力》2008,28(1):38-40,44
计算理论线损是分析线损构成、制定降损措施及确定线损指标的必要手段,着重讨论了中低压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可为理论线损计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线损理论计算分析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星  王政  王涛 《浙江电力》2011,(8):15-19
针对目前线损理论计算数据不能共享、降损分析功能薄弱等情况,基于PI数据库技术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开发了网络化线损理论计算与分析系统。系统体现了线损计算一体化、数据管理多元化的特点,将电网线损构成分析由原来的单一计算、静态分析转变为随负荷、电网结构、运行方式等变化的跟踪计算、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时系统数据的电网综合线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传统线损计算缺少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问题,提出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系统数据.在线分别生成基于潮流计算的理论线损值、基于状态估计的理论线损值和基于电能计量系统的统计线损值。对计算得到的三种线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综合分析法,并应用于泉州电网。结果表明,综合分析法在提高线损计算的及时性和降损措施的实效性的同时得到更接近于实际线损率的综合线损率。  相似文献   

14.
引入三相不平衡度的低压电网理论线损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均方根电流法计算低压电网理论线损,通过分析三相不平衡线路的线损,推导出线损与不平衡度的关系公式,并将该公式用于三相不平衡配电线路的理论线损计算。系统引入三相不平衡度采集装置,以单片机为主控制芯片,给出了系统结构框图。在采集三相电流时,使用该采集装置挂接在变压器出口端,定时实时采集和存储三相电流,以供计算三相不平衡度。以某台区实际运行为研究实例,介绍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计算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压台区线损治理周期长,高损点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能表误差和窃电分析的线损分层定位方法。该方法在传统线损分层定位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理论线损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基尔霍夫定律的台区线损分层计算模型,实现线损的分层计算,确定高损范围,设计电能表误差分析模型,在高损范围内筛查出误差异常电能表,实现台区高损点定位;最后设计电能表窃电分析方法,通过挖掘与窃电行为相关的告警事件频繁项集,进一步对高损点进行验证,并确定其高损原因。该方法采用50个台区的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台区线损分层计算模型准确率为100%,电能表误差分析计算模型的准确率为88.5%,电能表窃电分析模型准确率为92%。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配网理论线损的在线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配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作了综合论述,提出了配网理论线损在线计算的算法和配网业务流程的技术支持。并对GIS数据管理体系、配网生产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作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7.
配电网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市县级供电企业为研究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市县级一体化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可视化线损技术,提出了通过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来对低压配电网用户理论线损进行计算的方案,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违章窃电诊断识别模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强、可靠性高、操作简便、人机界面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京津唐电网110kV线损理论计算结果的分析,一方面对比2002年线损理论计算结果,总结2003年各地区线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对各地区电网进一步降损提出改进措施,为提高电力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省/地/县一体化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目前配电网线损指标管理分散、繁杂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先进的省/地/县一体化 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省/地/县高中低压网络线损的理论和统计计算、报袁和分析集成 于一体,通过倡导一种新型的线损管理模式,利用科学的线损计算、比较、分析手段,为实际生产决 策提供技术支持,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科学的线损管理软件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