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制备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二联活菌微胶囊,以期提高口服时的存活率和常温下的保存期.方法 根据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的耐酸性和在人工肠液中的崩解性,确定空气悬浮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形态与大小.根据恒温37℃、相对湿度60%~65%条件下贮存3个月后菌体存活率,考察其贮存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肠溶性.微胶囊包囊产率56.49%,包囊效率87.45%.微胶囊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平整的囊膜,粒径大小基本在400~500μm.加保护剂的微胶囊菌体存活率高于10%,且远远高于冻干菌粉和无保护剂微胶囊组.结论 确定了空气悬浮法制备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二联活菌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微胶囊化有利于提高活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二联活菌微胶囊,以期提高口服时的存活率和常温下的保存期。方法根据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的耐酸性和在人工肠液中的崩解性,确定空气悬浮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形态与大小。根据恒温37℃、相对湿度60%~65%条件下贮存3个月后菌体存活率,考察其贮存稳定性。结果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肠溶性。微胶囊包囊产率56.49%,包囊效率87.45%。微胶囊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平整的囊膜,粒径大小基本在400~500μm。加保护剂的微胶囊菌体存活率高于10%,且远远高于冻干菌粉和无保护剂微胶囊组。结论确定了空气悬浮法制备长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二联活菌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微胶囊化有利于提高活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气悬浮微胶囊化方法制成免疫与微生态双活性的免疫初乳与双歧杆菌复合微胶囊,对其加工特性进行研究,包括复合微胶囊的溶解性、耐酸性、耐胆汁盐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研制成的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2h不崩解,而在人工肠液中40min时崩解完全;人工胃液处理2h后,活菌存活率达87%,IgG的活性仍可达到28,表观回收率达90.5%;在高胆汁盐溶液中处理3h后,活菌数仍可以达到67.7%,IgG活性为27,仅下降了1个滴度;在室温下贮存10个月,双歧杆菌的存活率仍可达31.7%,活菌数仍在108CFU/mL以上;IgG活性没有发生变化,仍为28。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嗜酸乳杆菌NX2-6高活性发酵剂,研究了其高密度发酵后真空冷冻干燥时不同冷冻保护剂对其存活率的影响。通过离心条件的选择,获得了最大浓度的嗜酸乳杆菌NX2-6。进而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以冻干后的菌体存活率为指标,考察了10种冻干保护剂对嗜酸乳杆菌NX2-6冷冻干燥的保护效果,以获得对嗜酸乳杆菌NX2-6真空冷冻干燥的最佳保护剂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NX2-6在8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10min(4℃),所得的活菌数最多。实验确定嗜酸乳杆菌NX2-6的最佳保护剂配方为以15%麦芽浸粉,3%谷氨酸钠和7%菊糖作为复合保护剂,在此条件下嗜酸乳杆菌NX2-6的冻干存活率高达82.43%。  相似文献   

5.
免疫初乳与双歧杆菌复合微胶囊保护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歧杆菌发酵免疫初乳,然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制成冻干粉,并以冻干粉为芯材、以肠溶材料欧巴代为壁材,采用空气悬浮微胶囊化的方法制成免疫与微生态双活性肠溶制剂。加工过程中加入菌体保护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微胶囊的保护剂的最佳配方为:海藻糖添加量为6%,水解酪蛋白添加量为6%,乳化剂Span80添加量为3%。得到的微胶囊中活菌数为6.0×108CFU/mL,存活率可达18.2%,比未添加保护剂的对照组活菌存活率提高了16.8%。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双歧杆菌在微胶囊制备过程中以及人体胃肠系统中的存活率,本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低聚木糖复配冻干保护剂的最佳比例,同时考察了保护剂的加入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剂最佳配比为低聚木糖4.0%、甘油2.0%、谷氨酸钠1.0%,由此制备的双歧杆菌微胶囊包埋率和冻干存活率分别为81.5%±0.7%与88.1%±0.3%,与未添加组相比,其最终活菌负载率提高了约21.6%;添加复配保护剂的微胶囊表面更加平整致密,经模拟胃液处理2 h,双歧杆菌存活率为65.9%,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约15.3%;在人工肠液中,添加入保护剂的微胶囊的活菌释放量明显高于未添加保护剂组;在4 ℃和25 ℃贮存35 d后,添加复配保护剂的微胶囊活菌量分别为8.1 lg CFU/g和7.0 lg CFU/g,显著高于未添加保护剂的微胶囊(P<0.05)。因此,添加低聚木糖复配的冻干保护剂可以有效提高双歧杆菌微胶囊对不良环境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肠溶性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海藻酸钠为壁材,利用冷冻干燥与包埋结合的方法,将嗜酸乳杆菌包埋在保护微胶囊中,可达到减少、甚至避免菌体冻干和胃环境的伤害而在肠环境中溶解释放,从而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嗜酸乳杆菌发挥益生作用。通过检测活菌数、包封率、粒径大小及在模拟胃环境中的耐酸性和模拟肠环境中的肠溶性,确定出嗜酸乳杆菌微囊制备的最佳制备工艺。试验表明:在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乳化时间10min、搅拌速度400r/min、菌胶体积比为1∶6的工艺参数下,依据包封率为试验指标,参考粒径大小以及呈球效果,得到最高包封率为59.20%,且制成的嗜酸菌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肠溶性。  相似文献   

8.
郝莹  王卫卫  马齐  黄晓春 《食品科学》2009,30(9):163-167
为了提高双歧杆菌在贮存和消费过程中的菌体存活率,利用冷冻干燥与微囊化结合的方法,将双歧杆菌和高效活菌保护剂一起作为核心物质,采用乳化法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对双歧杆菌冻干过程中加入的保护剂种类及其最佳配比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双歧杆菌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以及高渗透压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加入10%菊糖、6%大豆蛋白、12%海藻糖、10%甘露醇可显著提高微囊化双歧杆菌冻干活菌数,使其存活率达到69.2%。较之冻干菌粉,双歧杆菌微囊在模拟胃液、肠液、高胆汁盐以及高渗透压溶液中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嗜酸乳杆菌冻干菌粉保护剂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以嗜酸乳杆菌为基础的各类制品,本文以嗜酸乳杆菌存活率为指标,对保护剂进行了单一和复合的筛选及配方的研究,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单一及复合保护剂均对菌体存活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复合保护剂的效果明显高于单一保护剂。最终确定出配方:脱脂乳(16.0%)、麦芽糊精(10.0%)、海藻糖(10.0%)、L-谷氨酸(1.0%)、维生素C(2.0%)、甘油(2.0%)、MnSO4(0.8%)对嗜酸乳杆菌的保护效果最佳;保护剂与细胞悬浮液最佳比例是2∶1,利用此保护剂,经真空冷冻技术可制得活菌水平在1010cfu/g的嗜酸乳杆菌冻干菌粉。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抗热保护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生菌抗热保护剂的研究一直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益生菌产品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选取海藻糖、明胶和甘油作为抗热保护剂,研究其对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混合菌体的抗热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海藻糖、明胶和甘油均能够提高菌体的抗热存活率,可以作为抗热保护剂。3种保护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复合使用时的抗热保护效果比单独使用时好,其最佳复合配方为海藻糖16%、甘油6%、明胶0.14%,菌体存活率可达16.58%,活菌数为1.66×108 cfu/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莱菔子水提液中芥子碱硫氰酸盐在未加胃蛋白酶人工胃液、人工胃液和未加胰酶人工肠液、人工肠液中不同时间的峰面积,计算各自质量浓度及平均剩余百分率。结果芥子碱硫氰酸盐在人工胃液中比在人工肠液中稳定,在未加胰酶人工肠液中最不稳定;其次芥子碱硫氰酸盐在两种人工胃液中稳定性相差较小,在两种人工肠液中相差较大。结论芥子碱硫氰酸盐在人工胃肠液中剩余百分率均大于70%,性质较稳定,为其吸收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双歧杆菌不耐酸、不耐氧的缺点,本试验建立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的方法。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形成海藻酸钙水凝胶,再与壳聚糖复合形成聚电解质膜,通过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双歧杆菌混凝胶微囊工艺,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胶囊结构,并采用模拟胃液及肠液的独立影响实验和模拟连续消化道实验考察胶囊中双歧杆菌的释放特性及存活率,探究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离心菌体与1.5%海藻酸钠均匀混合,注射到1.2%氯化钙溶液中,再与0.5%壳聚糖固定化35 min最佳。此条件下胶囊形状完整,扫描电镜图显示微胶囊结构致密、具有较好的包埋性,胃肠释放实验证明胶囊具有肠溶胃不溶和缓释的载体特性,胶囊中的双歧杆菌在肠液中的存活率平均值为72.3%,经模拟消化道处理后的存活率为49.8%。此结果为双歧杆菌微胶囊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产品由于在储存或在胃肠道中活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降低,导致它们潜在的益生特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本研究对源自广西巴马百岁老人的发酵乳杆菌LTP1332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在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和氯化钙为主要壁材的基础上,引入明胶(Gelatin,GEL)和壳聚糖(Chitosan,CS)进行复合,通过单因素实验寻找影响包埋率的关键因素,利用响应面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构建径向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adial Basis Function,RBF),并借助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对其包埋工艺进行寻优。利用SEM扫描电镜等方法对优化后的胶囊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2.210%海藻酸钠,4.451% CaCl2,0.1%明胶,13.529 min固化时间,在该条件下所制样品的平均包埋率为95.08%±0.25%。优化工艺条件下的CS-GEL-SA-微胶囊经模拟胃液处理120 min后,菌体存活率仍可达22.48%±0.78%;在模拟肠液消化90 min时,菌体释放率即可达到最大值,具有较好的肠溶性。综上,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长寿老人源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较好的护菌效果和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几种薯类与豆类抗性淀粉的抗消化性及其益生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压热法制备了木薯、红薯、马铃薯、豌豆和绿豆5种抗性淀粉,研究了它们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抗消化性,以及它们对肠道益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胃液对木薯、红薯、马铃薯、豌豆和绿豆抗性淀粉的消化作用很小,人工肠液对它们有明显的消化作用;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先后作用,它们的消化率都比单独人工肠液处理后的要高;各种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链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综合分析可知,对肠道益生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豌豆抗性淀粉,其次是红薯和绿豆抗性淀粉,再次是马铃薯抗性淀粉,最差的是木薯抗性淀粉。  相似文献   

15.
抗性淀粉体外消化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消化模拟方法,研究了抗性淀粉在人工胃肠液和大肠液中的消化吸收情况,并用原淀粉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抗性淀粉和原淀粉在生理盐水中均没有被分解,生理盐水对抗性淀粉的消化毫无影响。与对照组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在人工胃液(pH3、pH4、pH5)和人工肠液(pH6.8)中变化很小,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对抗性淀粉不起消化作用。抗性淀粉在大肠液中有明显的失重,说明大肠液对抗性淀粉有影响,抗性淀粉能够被大肠中的微生物发酵或部分发酵。从而说明抗性淀粉不能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6.
苹果汁的前褐变及苹果PPO的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苹果汁贮藏过程中色泽加深、色值和透光率不稳定是苹果汁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中尝试采用苹果自身的PPO进行前褐变反应,以减少果汁中的酚类化合物,防止后期褐变。研究表明,果汁经30℃前褐变反应4 0min后,总酚质量含量可下降约30 % ,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提高了2 8% ,常温下贮藏3个月后,色值和透光率基本保持不变,明显地改善了苹果汁的质量指标。同时,文中还探讨了PPO的最适pH值、最适反应温度及其pH稳定性、热稳定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17.
以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为研究对象,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下对干酪乳杆菌的存活性能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其对六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宋氏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阪崎肠杆菌)的抑菌性,以及探究酸和酶等因素对发酵液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胃肠消化中,干酪乳杆菌在pH 1.5、pH 2.0、pH 3.0和pH 4.0的人工胃液中培养4 h后,活菌数分别达到了260 CFU/mL、8.63×107 CFU/m L、9.57×107 CFU/m L和1.15×108CFU/m L;在人工肠液中消化12 h后,活菌数均在107 CFU/m L以上。在抑菌试验中,经去酸、去过氧化氢和酶解等不同处理的发酵液对肠炎沙门氏菌等五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对阪崎肠杆菌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胞外多糖、H2O2和蛋白肽类物质对五种常见的致病菌是主要的抑菌物质。研究结果为干酪乳杆菌发酵荔枝汁能否在胃肠道中发挥有益作用提供体外实验的理论依据以及在当地食品工业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液对纳豆激酶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模拟人体胃液、肠液中的生理过程, 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 对粗酶液和含豆固体粉碎样品2种形态的纳豆激酶进行纤溶活性研究。结果 粗酶液和含豆固体粉碎样品在人工胃液处理5 h左右时, 活性分别下降到对照组的28%和35%, 说明2种状态的酶在酸性的胃液中都不稳定, 大部分活性丧失; 粗酶液和含豆固体粉碎样品在人工胃液处理4 h后, 再用人工肠液处理 5 h, 活性分别下降到对照组的89%和91%; 说明在人工肠液中2种状态的酶都较稳定, 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结论 为避免胃酸的破坏作用, 建议将纳豆激酶制成肠溶性的产品服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肠溶片的制备工艺和处方,考察其体外释放度并制定该剂型的质量评价标准。方法模拟服药后该剂型在胃肠道中的生理释药过程,用3种不同p H值溶液作为释放介质,在其最大吸收波长263 nm处检测盐酸小檗碱的吸收度,并根据特定时间的药物吸收计算出累计释放度。结果药片在人工胃液、pH 6.8人工肠液不释药;在pH 7.8人工结肠液中,释放度高于标示量的70%。结论盐酸小檗碱结肠定位肠溶片的体外释放度检测结果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