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麻黄碱对全身麻醉患者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黄碱对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为麻醉过程中合理应用麻黄碱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拟行非神经外科手术、需要丙泊酚行全麻的患者纳入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待血压下降、警觉/镇静评分(OAA/S)=2、脑电双频指数(BIS)稳定持续5 min后,在20~30 s内静脉滴注麻黄碱0.15 mg/kg。记录静脉滴注麻黄碱前、后不同时段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右侧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BIS和OAA/S。结果:共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2)岁,平均体重指数(25.1±3.7)kg/m2。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者5例,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者3例。靶控输注丙泊酚前2 min,患者心率和MAP分别为(81.1±3.0)次/min和(93.3±6.4)mm Hg(1 mmHg=0.133 kPa),给予丙泊酚(13.7±2.3)min后分别下降为(60.2±0.9)次/min和(72.3±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给予丙泊酚前、后SpO2分别为(98.1±1.5)%和(97.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麻黄碱前2 min MAP为(81.2±6.01)mm Hg,静脉滴注麻黄碱后1~2和3~4 min时段MAP分别升高为(87.0±6.5)和(92.6±7.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滴注麻黄碱前2 min BIS为68.9±2.1,静脉滴注麻黄碱后5~6、7~8和9~10 min时段BIS分别升高为73.6±2.97、7.7±3.1和79.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静脉滴注麻黄碱前2 min OAA/S为2.0±0.0,静脉滴注麻黄碱后10 min OAA/S评分升高至3.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峰值较MAP峰值滞后2~4 min出现。结论:丙泊酚全麻过程中静脉滴注麻黄碱可减浅镇静深度,建议根据手术种类和患者情况在静脉滴注麻黄碱后2~4 min内采用有效措施维持麻醉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2.
纪洪波  张守林 《天津医药》2012,40(7):730-731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分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35~45 mm Hg组(A组)和p(CO2) 55~60 mm Hg组(B组).依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节丙泊酚注射速度并维持各组麻醉深度,记录并分析2组丙泊酚的单位体质量用量、切皮时和腹腔探查时丙泊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B组丙泊酚单位体质量时间用量、切皮时和腹腔探查时丙泊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均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和2h2组间p(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减少丙泊酚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的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静注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静注丙泊酚1.5mg/kg及瑞芬太尼1~2μg/kg,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C组:静注丙泊酚1mg/kg及瑞芬太尼1μg/kg,必要时追加瑞芬太尼1~2μg/次;分别记录术中SBP、HR、RR、SPO2、BIS值及镇静评分,并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按优、良、差三级进行效果评定),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结果:三组比较术中SBP、HR、RR、SPO2、BIS值及镇静评分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用丙泊酚量最大,呼吸抑制发生率45%,B组为10%,C组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三组苏醒时间A组长于B、C组(P<0.05),镇痛效果:三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C组为优。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和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都能为人工流产提供一个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尤以丙泊酚1mg/kg复合瑞芬太尼1μg/kg用药量最少、术后苏醒最快;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得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老年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趋势指数(NI)的变化。方法行择期手术的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五组,分别采用5种不同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丙泊酚用量分别为:I组0.5mg/kg、11组0.75mg/kg、Ⅲ组1.0mg/kg、1V组1.25mg/kg和V组1.5mg/kg,注射时间均为1min。观察比较各组注药前、注药后1rain和5rain时心率(rm)、平均动脉压(MAP)、BIS及NI值变化情况。结果各组HR在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药后1min时,各组MAP均于显著低于注药前(t=2.17、2.84、2.49、5.63、7.10,均尸〈0.05),同时Ⅳ和V组低于I、Ⅱ和Ⅲ组(t=4.67、2.77、2.45、5.49、4.57、2.18,均P〈0.05);注药后5rain时,各组HR和MAP与注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药后1rain时,各组BIS及NI均显著低于注药前(t=7.74、11.74、28.18、30.34、45.28、6.65、10.52、17.27、26.28、30.14,均P〈0.05),并随丙泊酚剂量的增加,BIS呈降低趋势,同时Ⅲ组、Ⅳ组和V组BIS值较I组和Ⅱ组明显降低(t=12.59、11.08、16.72、15.12、17.67、15.64,均P〈0.05);注药后5rain时,各组BIS及NI与注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丙泊酚剂量与BIS和NI之间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898、0.930,均P〈0.05)。结论BIS和NI可准确监测老年患者的麻醉深度,丙泊酚1.0mg/kg静脉注射可满足老年患者静脉麻醉的需求,且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深度对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 例行甲状腺手术且ASA 分级Ⅰ~Ⅱ级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舒芬太尼0.3 μg·kg-1、罗库溴铵0.6 mg·kg-1,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3.0 mg·L-1 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目标靶浓度每隔4 min 增加0.5 mg·L-1 进行BIS 值调节。分别在 T1[脑电双频指数(BIS)基础值]、T2(50 0.05);T3 时PVD、 TVD、PPV 和MFI 均下降(P < 0.05);T4 时PVD、TVD、PPV 和MFI 下降明显(P < 0.01);T2 和T3 相比,PVD、TVD、 PPV 和MF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将BIS 值控制在≤40~50 范围,能在较好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的同时,对微循环影响较小,且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用药方法对全身麻醉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ASAI。II级择期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组与丙泊酚常规微泵恒速输注(P)组。麻醉过程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丙泊酚输注速度或靶浓度,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2)、气管插管后5rain('r3)、切皮即刻(T4)、切皮后5min('r5)、气管拔管即刻(T6)两组患者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时记录各时刻BIS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TCI组在T2一T6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P〉0.05);P组HR、SBP与DBP在T1时显著降低,T2与T6时显著升高(P〈0.05)。P组与TcI组比较,T2时SBP与DBP显著增高(P〈0.05)。TCI组患者术后睁眼、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儿童麻醉深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40例进行全麻手术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的剂量为15mg/(kg h),每20min按照15、10、8mg/(kg h)减量,对照组采用丙泊酚的剂量为10mg/(kg h),每20min按照10、8、6mg/(kg h)减量,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时(T3)、拔管时(T4)的心率(HR)、收缩压(SPB)、舒张压(DPB)的变化。并在注射丙泊酚后每2min记录一次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深度能够达到手术要求,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诱导时、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拔气管导管时的HR、SPB、DPB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的剂量采用15mg/(kg h),可维持较好的麻醉深度,减轻患儿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做为硬膜外静脉辅助用药时,起效时间,恢复时间,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78例择期下肢手术患者,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咪迟唑仑组(M组)和丙泊酚组(p组),硬膜外麻醉完善后分别恒速输注0.1%的咪达唑仑和1%丙泊酚注射液,然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达到预期镇静深度的时间,用药剂量,恢复时间,静脉用药总量,平均动脉压(MABP),心率(HR),脉搏血样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不良反应(术中知晓,注射痛,烦躁,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达到预期镇静深度的时间M组和P组分别为11.0±3.66(min)、6.2±1.88(min)。恢复时间M组和P组分别为18.6±6.50(min)、10.1±3.65(min),M组长于P组。平均动脉压(MABP)较基础值波动〉20%M组2例(5.3%),P组11例(28.9%)。需面罩加压给氧,M组11例(28.2%)p组8例(20.5%)。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作为硬膜外麻醉静脉辅助用药时,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均能达到预期的镇静深度,丙泊酚起效和恢复时间均较咪达唑仑短,但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咪逸唑仑剧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入我院择期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6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麻醉深度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50~59之间,观察组BIS值维持在30~39之间,于手术前24h和术后24、72h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麻醉时间为(219±13)min,出血量为(412±159)mL,补液量为(2612±501)mL,低血压发生率为3.13%(1/32);观察组麻醉时间为(221±14)min,出血量为(398±179)mL,补液量为(2568±476)mL,低血压发生率为3.13%(1/32)。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术后24h、72h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2h 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2h 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h POCD发生率为66.67%(20/30),术后72h POCD发生率为43.75%(14/32);观察组分别为31.25%(10/32)、15.63%(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中BIS值维持在50~59之间相比,BIS值维持在30~39之间可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陈仲群  陈龙水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14-161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未插管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局麻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分别靶控输注(TCI)丙泊酚1.0、1.5、2.0μg/ml.分别于手术开始前10 min(T0)、局部阻滞麻醉(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6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改良清醒镇静(MOAA/S)评分.结果 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 Ⅲ组术中各时点的MOAA/S评分均低于Ⅰ组(均P〈0.05),但术中3例出现呼吸抑制 Ⅱ、Ⅲ组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未插管全麻中,采用丙泊酚1.0~1.5μg/ml TCI镇静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七氟烷和丙泊酚两种麻醉诱导方法对于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将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胆囊切除术6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吸入末浓度达到并维持2.6~3.5%七氟烷麻醉诱导;B组:血浆浓度2.8μg/ml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观察期间血液动力学与BIS值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深度,但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非常明显。结论:在麻醉诱导期间,两种方式都有合适的麻醉深度,但循环抑制均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手术的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根据CSI调整麻醉药用量,使CSI维持在(50±5),对照组凭借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结果 T4时对照组SBP和DBP均低于T3时;T4T6时观察组HR均慢于对照组(P<0.05);T3和T4时观察组CSI均小于对照组;T5和T6时观察组CSI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SI随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P<0.05),MAP虽然有所下降,但两相邻OAA/S评分之间比较仅评分由3分至2分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OAA/S评分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是监测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麻醉期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勇  李文硕 《天津医药》1997,25(10):604-607
选择12例ASA I ̄Ⅱ级的择期胆囊手术病人,术中采用异丙酚混合液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并每隔10分钟测异丙酚血药浓度一次。结果显示: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I ̄V波潜伏期于插管时活跃,术中处于平台期,拔管后潜伏期(AMP)恢复至术前水平并逐渐缩短。2.术中BAEP I ̄V波如果有3上以上的AMP缩短,并I ̄V波峰间距缩短,显示病人麻醉减浅,应及时加深麻醉,防止术中知晓。3.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在异丙酚无痛人流中的作用。方法:将320例妊娠6~10周、自愿无痛人流者依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160例。两组异丙酚用药原则同。观察组于术前1~2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对照组不使用任何促宫颈成熟的药物。观察术中宫颈扩张、麻醉药物追加情况、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宫颈扩张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麻醉药追加例数、手术时间、阴道流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呼吸及循环抑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1~2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宫颈易于扩张,阴道流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麻醉药用量少,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深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观察组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结果观察组的SP、DP及HR在诱导后各时点明显低于诱导前,但对照组在切皮、插管、拔管、术中强刺激时点SP、DP及HR均较诱导前值升高。观察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6±3)min,拔管时间为(7±2)min,清醒时间为(18±4)min;对照组观察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13±2)min,拔管时间为(19±1)min,清醒时间为(33±3)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深度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麻醉术中采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80例采取妇科腹腔麻醉术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前DBP、SBP、HR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诱导后、气管插管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且B组患者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明显多于A组,呼吸恢复时间、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麻醉术中采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能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且麻醉安全性更高,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住院高血压患者146例,行无创血压检测,根据血压节律变化分为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形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杓形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明显高于杓形组。结论非杓型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异丙酚用于预防七氟烷全麻下行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躁动的作用.方法:纳入1~4岁拟行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40例,麻醉诱导前不给予镇静药物.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麻醉诱导、维持均使用七氟烷,术毕P组给予异丙酚1 mg·kg-1,S组给予生理盐水.用小儿麻醉后躁动量表评价患儿术后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在儿童全身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丙泊酚麻醉,研究组给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复苏期质量、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苏醒时间、镇静-躁动评分(SAS)及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插管前1min、插管后1min、切皮前1min、切皮后1min、手术探查时及手术结束时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相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间点心率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儿心率下降幅度较小,MAP波动较平稳,对照组患儿心率下降幅度较大,MAP波动较大(P<0.05)。两组患儿均有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对儿童全身麻醉中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能够提高患儿复苏期质量,增加麻醉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王舒  刘蕊  高风  王国林 《天津医药》2001,29(8):469-471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对脑血流及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开颅肿瘤切除术病人27例,行颈内静脉逆行插管,切开硬脑膜后,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吸入0.8-1.3最低肺泡麻醉药浓度(MCA)的异氟醚,Ⅱ组静注异丙酚100-150μg(kg.min)。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aO2)、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颅内压(ICP)和桡动脉、颈内静脉血气、计算脑动静脉氧含量差(Da-jvO2=CaO2-CjvO2)脑氧摄取(CEO2=SaO-SjvO2)。:柄 颅内压(ICP)变化不明显,而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灌注压(CPP=MAP-ICP)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吸入异氟醚后,颈静脉饱和度(SjvO2)增加4.5%,而Da-jvO2和CEO2分另下降10.5%和7.85;静注异丙酚后,SjvO2降低5.3%,而Da-jvO2和CEO2分别增加19.2%和18.95,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可降低脑需氧量,减少脑血流,并可保持脑血流(CBF)与脑氧代谢率(CMRO2)的良好匹配,适用于颅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