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无锡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共340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感病毒A型(influenzavirusA,FA)、B型(influenzavirusB,FB)、副流感病毒I型(parainfluenzavirusI,PIVI)、副流感病毒II型(parainfluenzavirusII,PIVII)、副流感病毒III型(parainfluenzavirusIII,PIVIII)、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和腺病毒(adenovirus,ADV)七项指标,从性别差异、年龄因素及季节分布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40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检出116例,总阳性率为34.12%,各病毒阳性率前三位的是RSV(16.18%;55/340),FB(5.29%;18/340)和FA(5.00%;17/340);男性组(36.32%;73/201)和女性组(31.65%;44/139)之间的病毒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0~1岁组患儿病毒阳性率最高,48.48%(32/66);冬季的病毒阳性率最高(42.72%;44/103).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本地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病毒,0~1岁阶段的患儿应列入防护重点,同时,冬季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本研究为无锡地区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情况提供了病原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病原体感染情况及mHLA-DR、IL-10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儿童作为观察组,分析病原体感染情况,并根据血培养结果将观察组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同时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IL-10、mHLA-DR表达水平.结果:病原检测阳性者63例,阳性率为63.00%,其中单纯病毒感染23例,2种以上病毒感染合计11例;单纯细菌感染合计17例,2种以上细菌感染合计5例,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计4例;混合感染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住院时间、发病季节、非单人间病房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与其发生重症肺炎感染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两组性别、贫血史与先天性心脏病史等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岁、住院时间≥2 w、春夏季节、非单人间住房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均是导致儿童发生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对照组,观察组IL-10水平明显更高,而mHLA-DR水平显著更低(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导致儿童重症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其次为细菌感染.此疾病在≤2岁的幼儿中较为多见,秋冬季节较为频发,且与住院时间、非单人间病人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患儿的免疫炎症机制紊乱,检测IL-10、mHLA-DR水平有利于防治儿童重症肺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衣原体(CP)感染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90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CP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4907例中,CP-IgM阳性1002例(20.4%).0~1岁、1~3岁、3~7岁年龄组CP-IgM阳性分别为10.1%,26.2%和26.9% .1~3岁和3~7岁组高于0~1岁组(p<0.05).肺炎组CP-IgM阳性率明显低于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组(p均<0.05).结论 CP感染主要见于3~7岁年龄组患儿,儿童CP呼吸道感染以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X线表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因MP的住院患儿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根据胸片表现的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支气管肺炎组60例与节段性肺炎组52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结果支气管肺炎组患儿平均年龄(2.56±1.13)岁,咳痰与喘息的症状相对明显,发热以低热为主,肺外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肺部体征较明显。节段性肺炎组患儿平均年龄(5.21±2.46)岁,临床多表现为高热,干咳明显,多不伴有喘息,肺外表现以皮损多见,肺部体征轻。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胸片多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节段性肺炎,但两种肺炎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咳嗽、喘憋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有喘鸣音和(或)湿啰音。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没有特效治疗手段,临床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干扰素因其具有抗病毒作用及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有效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1])。笔者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幼患儿使用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腺病毒(ADV)临床检测阳性率来评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将82例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感染组)及3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作为观察对象,比较两组RSV和ADV阳性率;同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将感染组患儿分为28例的非肺炎组、33例的普通肺炎组及21例的重症肺炎组,对比三组间RSV和ADV阳性率.此外,对感染组患儿中RSV和ADV阳性率与感染严重程度、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及淋巴细胞百分比(L%)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RSV和ADV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 <0.05),而不同严重程度感染组中,以重症肺炎组RSV和ADV阳性率最高(P<0.05),同时感染组中,RSV和ADV阳性率与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直线相关性,但与WBC、N%及L%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RSV和ADV阳性率可作为评价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衣原体 (CP)感染状况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490 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CP特异性IgM抗体 .结果  490 7例中 ,CP -IgM阳性 10 0 2例 (2 0 .4% ) .0~ 1岁、1~ 3岁、3~ 7岁年龄组CP -IgM阳性分别为 10 .1% ,2 6.2 %和 2 6.9% . 1~ 3岁和 3~ 7岁组高于 0~ 1岁组 (p <0 .0 5) .肺炎组CP -IgM阳性率明显低于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组 (p均 <0 .0 5) .结论 CP感染主要见于 3~ 7岁年龄组患儿 ,儿童CP呼吸道感染以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首先均给予抗生素并进行止咳和退热治疗,之后对照组给予5ml 0.9%的氯化钠溶液和2000U的糜蛋白酶用于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则使用2~3ml0.9%的氯化钠以及1mg布地奈德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7d,比较两组患儿的气促、肺部喘鸣音以及咳嗽等症状及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28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12例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8.89%,两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憋喘、咳嗽以及肺部喘鸣音消失所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明显。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咳嗽以及喘憋、肺部喘鸣音等临床症状,并且起效快,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更短,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心钠素(ANP)是近年研究较多的肽类激素,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本文对50例肺炎患儿进行血浆ANP测定,旨在观察肺炎时血浆ANP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对照组:对门诊健康体检儿童28例(男13,女15),年龄46天~9岁。 (二)肺炎组:按照卫生部颁布小儿肺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随时检查1992~1994年收住院的肺炎患儿50例(男28,女22),年龄56天~7岁。 (三)恢复期组:为病后二周左右患儿20例(男12,女8),年龄56天~4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量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儿童患者瘦素(leptin)的水平,探讨瘦素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喘息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4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婴幼儿分别于入院后24h内、治疗结束及出院后12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leptin水平,并随访2年.根据患儿喘息发作的情况,分为婴儿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另选10名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作对照.结果 BSV感染后喘息发作≥3次的婴幼儿患儿,占41.9%.治疗前,哮喘组和非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64,P<0.05).治疗后,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6.23,P<0.05).出院12周后复查,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仍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6.11,P<0.05);而非哮喘组血清leptin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05).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喘息发作≥3次的婴幼儿血清leptin水平较健康同龄儿童及非哮喘儿童明显升高,持续高leptin水平可能是BSV感染后婴儿哮喘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设联合治疗组28例,单用拉米夫定组30例,单用泛昔洛韦组32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0.1g/d(PO),泛昔洛韦1.5g/d(PO),24周。拉米夫定、泛昔洛韦单用组剂量及疗程分别同联合治疗组。结果 3组均无明显副反应,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无差异。3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9.3%、66.7%、40.6%,差异有显著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28.6%、23.3%、21.9%,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拉米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用药安全、耐受性好,临床显示联合治疗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单用药。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