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河道边界对注水流线的遮挡,使得传统注采井间劈分系数的计算方法不适用条带状油藏.为实现条带状油藏注水开发的均衡驱替,以单河道线性井网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储层非均质性、河道形状、注采模式及地层能量等多种因素,应用镜像反应及势的叠加原理,提出了计算条带状油藏平面注采劈分系数的新方法.实例应用表明,新方法计算结果与生产动态特征及含水等值线较为吻合,能更准确地描述平面剩余油分布,确定合理劈分系数,计算方法更加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砂岩油藏二类油层开发过程中存在动用程度低、高含水、原油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一套井网、多套层系、注聚开发、逐层上返开发二类油层的方法。对大庆杏十二区葡I1-2层上返注聚孔隙体积、注入速度、注聚合物量、段塞组合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杏十二区葡I1-2层进行上返注聚开发,当注入量为1 PV,注入速度为0.16 PV/a,注聚合物量为1 200 mg/L⋅PV,先注入高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再注入低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采收率达到了50.11%,较预测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1%。  相似文献   

3.
注水开发油藏合理压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压力水平是指既能满足油田提高排液量的地层能量的需要,又不会造成原油储量损失、降低开发效果的压力水平。本文运用注采平衡原理,将油藏驱替能量与注采工艺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注采压力系统的合理组合,确定油藏在不同条件下的合理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5.
针对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油层优势流场严重发育,制约水驱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的难题,应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油藏平面各优势流场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得到了小层平面流场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及不同强度流场区域的油水井对分布状况。对优势流场区水井减注、调层及补孔治理,对弱流场区欠注水井增注调整。应用该方法对V油田某区块小层平面的优势流场判断,其中优势流场区井对7个,强优势流场区井对5个。对存在于优势流场区中的12个井组进行水井减注、封堵调层、补孔、油井合理配产、封堵等工艺。对部分欠注水井增注调整,全区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1%,累积增产原油2.2×104 t,取得了较好的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6.
稠油油藏蒸汽泡沫驱渗流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吞吐开采后期稠油油藏压力大幅下降、注汽汽窜等问题,研究了集洗油、调剖、降粘三效合一的高温复合驱油体系。采用FCY泡沫剂作为三效合一的高温复合驱油体系的发泡剂,利用稳态法测定了泡沫的封堵效果,通过渗流实验考察了渗流速度对封堵压差的影响及泡沫作用下气体渗流机理,并根据渗流机理实验结果,建立了阻力因子泡沫渗流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在描述泡沫剪切变稀特性的同时,还考察了临界含水饱和度、毛管数指数等各参数对气体渗流的影响,为稠油油藏蒸汽泡沫驱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注气开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驱替前沿是一个气油交替的突变界面,在数学上是一个间断界面.常规的Muskat分相渗流模型只适用于连续介质的油藏,根据气驱毛细管中的驱替现象,将通过前沿界面的产气量分解为2部分,即气驱油和气驱气产生的流量,以渗流微元为对象,建立了离散形式的渗流模型.通过实例可以发现,分相驱替加权法模型预测的注气饱和度的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注水油藏在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使水驱油效率变低.以某油田高含水普通稠油油藏为对象,通过对油藏流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明确流场表征参数并推导出流场强度计算数学模型,确定流线调整的技术界限,利用注采关系调整、生产制度调整及井网完善对策进行流场调整方案编制,形成一套适合特高含水稠油油藏改善水驱开...  相似文献   

9.
注采压力系统指的是从注水泵站到采油井井口的各环节的压力配置,在这一压力系统中,地层压力和油井流动是决定整个系统的关键,也是油藏工程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砾岩油藏高含水期油井和注水井的地导压力、流动压力等注采压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界定,将为砾岩油世故的开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庆油田高含水X区块同开发层系不同区域水、聚、三元同驱造成区块压力不平衡导致部分油井产油量较低的问题,应用统计计算、理论分析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区块储层平面高低压力区域压力相互干扰主要是由于不同驱油剂储层增压效果差异引起的,并确定了需要调整的高低压区的井号。通过在储层低压区的水井增注,高压低渗水井压裂,高压中高渗水井对应连通性好的油井提液降压调整油藏平面压力不均衡,缓解高低压井区间相互干扰。在对区块压力调整后,同驱层油井日增油量在2.5 t以上,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开发初期含水现象,以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为手段,通过水驱过程中含水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水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初期含水率是由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的.在低含油饱和度条件下,油藏初始含水率存在一个不为0的稳定波动阶段,并且可以根据室内相对渗透率实验得到的一维含水率曲线和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来预测油井初期含水率.  相似文献   

12.
出砂问题是疏松砂岩油藏开采无法回避的问题,岩石骨架出砂具有连续性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合理井底流压管理是生产过程中避免地层大量出砂的一项重要手段。针对岩石力学参数获取难度大的问题,利用测井资料结合经验公式,获得油田储层力学参数,根据剪切破坏机理计算临界出砂井底流压,计算结果与实际出砂井流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砂岩储层酸化设计开发一套砂岩储层酸化专家系统.该系统综合了砂岩酸化理论、专家系统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储层伤害诊断、酸化井层选择、酸液配方设计、酸化工艺设计及酸化效果评价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相砂岩FOURD油藏大排量生产,发现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位置水驱孔隙体积倍数不同,而常规行标中测量的实验不足以表现高水驱倍数后的油藏渗流特征。高水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黏土含量岩心水驱倍数的半对数与驱油效率呈线性关系,底水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缓慢增加。基于FOURD油藏实际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表征了油藏时变特征;针对FOURD油藏南北动态不同、南区水淹程度高、波及程度难以提高的问题,提出了以提液方式再提升油藏驱油效率的方案,针对北区波及程度不高的区域提出了进行井网加密的后期挖潜方案。采用该极限挖潜策略后,根据数值模拟及实际矿场应用,波及系数提高了11.1%,标定采收率提高了4.5%。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油藏后期开采阶段的注水解堵目标,就疏松砂岩的临界注水压力评估问题进行模拟研究.建立了基于断层稳定性的临界注水压力计算模型,模拟分析断层产状对临界注水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断层控制的区域,临界注水压力与断层产状变化的规律存在差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不同走向和倾角对应的注水压力可定量计算.以A井为例...  相似文献   

16.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强注强采开发方式,在这种大液量冲刷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发生变化,给油田高含水期的水驱开发规律认识带来了难度。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在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的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高孔高渗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变化不明显,渗透率明显增大,易形成无效循环通道;孔隙微观变化特征明显,出现孔喉半径增大、渗流能力增强的变化规律;随着驱替倍数增加,等渗点右移,残余油饱和度下降,驱油效率提高近10%。研究成果验证了海上陆相疏松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产液量2 000 m3/d的先导试验,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水驱砂岩油藏压力变化率的合理性,依据物质平衡原理,结合油藏综合水驱规律,建立了描述油藏压力变化率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水驱砂岩油藏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藏压力变化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因广义累积注采比Z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当Z>1.0且不断增大时,油藏压力变化率与含水上升率正相关;反之亦然.油藏压力变化率与含水上升率的关系曲线呈"喇叭形",当Z>1.0且不断增大时,"喇叭形"曲线向上移动;反之亦然.为了保证水驱砂岩油藏的合理开发,实际油藏压力变化率应尽量沿着理论曲线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沈阳油田储层微观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沈阳油田储层实际情况,利用沈阳油田静11#和静63—27#的岩芯铸体薄片,制作了7块微观地层模型。使用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手段,借助显微镜、摄录机及图象分析技术等,直观地观察和研究了沈阳油田S43储层原油粘度以及不同孔隙结构对水驱机理及驱替效率的影响,以及残余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压裂井的生产历史拟合是一个难题.因为储层的孔渗性很差,生产过程中裂缝闭合、水敏效应等因素引发储层的渗透性能随地层压力降低的动态变化不能忽略,而常规数值模拟理论基础是假定储层孔渗性为静态模型,导致常常不能合理有效的拟合.在分析川西某致密砂岩气藏的实际生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储层在生产过程中渗透性的改变规律和描述方法,较好的完成了历史拟合和方案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