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江西省的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5年间江西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增加;2007年江西11个地级城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宜春农作物碳储量最大,吉安、上饶较大,萍乡最小.宜春、南昌农作物碳密度最大,上饶、吉安、景德镇较大,赣州、萍乡、九江最小.总体上呈东西走向高,南北走向低的趋势.研究结果与袁芳等对江西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论较一致,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江西农作物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因此,充分挖掘农作物的生产潜力是提高江西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实现其碳汇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安徽省1989-2014年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结合主要树种含碳率,估算了安徽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9年的32.98×10~6t C增加到2014年的85.72×10~6t C,碳汇量为52.75×10~6t C,年均增长率为4.06%,碳密度增加了8.51 t C/hm~2。乔木林是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主要贡献者,竹林次之,二者分别占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的83.27%、13.41%,各林型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为竹林、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和疏林;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天然林植被碳储量略高于人工林;安徽省森林植被固碳潜力为35.67 t C/hm~2,栎类固碳潜力最大。因此,安徽省森林植被碳汇能力明显增强,但碳密度较低,加强科学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和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森林生物量,再乘以含碳系数估算森林碳储量。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顶级理论和空间代替时间法,以成熟林碳储量作为森林生物量碳容量参照,应用森林生物量碳容量与当前( 或某一年) 森林碳储量的差值估算森林固碳潜力。结果表明,扎囊县森林植被碳储量为768 751.91 t。灌木林是青藏高原的原生植被,碳储量占森林碳储量的84%,发挥着重要的固碳作用。扎囊县森林资源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有利于森林自然生长积累碳储量,防护林面积和碳储量占森林面积和碳储量比例均高达99%。乔木林碳储量按起源以人工林为主,占91%;按树种以柳树和杨树为主,占90%;在龄组方面,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碳储量较大,占88%。随着龄组增大,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到过熟林,碳密度依次增大,从1.17 t/hm2到55.67 t/hm2。乔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在乔木林面积中占88%,但是碳密度远低于乔木成熟林的平均碳密度40.28 t/hm2。随着乔木林从幼龄林逐步成长为成熟林,碳储量将显著增大。乔木林固碳潜力为251 782.90 t,是乔木林碳储量的2.21倍。宜林地、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固碳潜力与面积大小正相关,固碳潜力为365 947.81 t。相应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森林碳汇:封山(沙)育林等措施促进灌木林资源发展,稳定并提高灌木林面积和覆盖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继续推进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水平,确保人工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4.
位于印度喀拉拉邦卡萨拉果德的印度国家农作物研究中心(CPCRI)目前正进行一项关于椰子栽培固碳潜力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5.
孙根紧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3):182-186
西部地区作为战略资源储备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我国发展森林碳汇的重要阵地。运用森林 蓄积量扩展法研究发现,1994—2013 年我国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和森林碳汇总量均呈不断增长趋势,到 2013 年分别达42.4413 亿t 和103.5567 亿t,预计到2015 年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将达40.8557 亿t,碳汇潜 力达1.5670 亿t,到2020 年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达53.1227 亿t,碳汇潜力达13.8339 亿t,到2050 年西部 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达60.0514 亿t,碳汇潜力达20.7627 亿t。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森林碳汇水 平仍然较低,亟需通过提高碳汇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构建西部森林碳汇市场体系、完善区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和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等途径提升西部地区森林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是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增汇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根河地区,选择不同年龄的兴安落叶松林,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不同龄组固碳潜力。结果如下:兴安落叶松林植被层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分别为53.17 t·hm~(-2)、104.61 t·hm~(-2)、129.30 t·hm~(-2)、140.15 t·hm~(-2)。各层碳密度大小顺序基本为:乔木层枯落物层木质物残体灌木层草本层藓被层,分别占植被层碳密度的79.71%~85.78%,8.81%~15.28%、1.11%~5.62%、0.69%~3.54%、0.19%~1.39%和0~0.15%。其中,活地被物占植被碳密度的81.66%~90.71%。从幼龄到近熟林阶段,兴安落叶松林固碳潜力分别为86.98 t·hm~(-2)、35.54 t·hm~(-2)和10.55 t·hm~(-2)。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幼中龄林比重大,若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管理,可以发挥巨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对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截止2013年,四川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729.05 M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43.26 t/hm2,林分生物量为1 331.66 Mt,林分碳储量为670.09 Mt,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6.84 t/hm2;针叶林碳储量在四川省森林各林型碳储量中贡献最大,成过熟林在不同林龄结构碳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幼龄林及中龄林面积占森林林分面积的42.67%,说明四川省森林植被资源趋于年轻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分碳密度与各龄组中单位蓄积量呈逐渐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上杭县森林碳储量估算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昌贵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08-110
该文以上杭县2002年、2014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结合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回归方程,对上杭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4年期间,上杭县森林碳储量有所增多,森林碳密度由26.5t·hm-2增至33t·hm-2,森林碳储量年龄结构动态变化中,幼龄林的碳储量有所降低,碳密度有所下降,表明总体森林资源保护较好,但幼龄林的林分质量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第7次(2004-2008 年)和第8次(2009-2013 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IPCC法估算了我国9种主要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和龄组特征,探讨了近年来主要造林树种的固碳能力。两次清查间隔期间,9种人工林平均碳密度增加了1.6 Mg·hm-2,总碳储量增加了126.89 Tg,年平均增加25.38 Tg。杨树和桉树年固碳量较高,分别为10.21、9.96 Tg·a-1,碳密度增加量分别为4.32、7.72 Mg·hm-2。2009-2013年间9种人工林各龄组的碳密度为:幼龄林(8.82 Mg·hm-2)<中龄林(24.01 Mg·hm-2)<近熟林(29.37 Mg·hm-2)<过熟林(30.89 Mg·hm-2)<成熟林(35.67 Mg·hm-2)。幼龄林和中龄林占主要人工林总面积的70.52%,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和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人工林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C库与C吸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安曹下及邓窠的不同代数杉木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1代杉木林C库总量为251.165t/hm2,分别为2代(193.471t/hm2)和3代(161.716t/hm2)的1.29倍和1.55倍,其中活植物体和死生物体C贮量分别占72.91%和27.09%。而林下植被碳贮量随着连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3代林分别为2代林、1代林的2.33倍和3.67倍。1代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的C贮量为2.799t/hm2,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52倍。1代杉木林土壤的C贮量分别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19倍。1代、2代和3代杉木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代杉木林乔木层C当年净固定量为7.653t/hm2,分别是2代和3代的1.46倍和1.9倍。1代杉木林C年归还总量(凋落物量)是1.25t/(hm2·a),分别是2代和3代的1.1倍和1.34倍。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相似文献   

13.
东北平原农作物生产力及固碳能力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探明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平原作物生产以及农业植被对日益升高的大气CO2固定能力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该研究采用CERES系列模型与3种大气环流模型耦合的方法,评价了CO2倍增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4种主要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和水稻)生产力、水分状况以及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来(2040年)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生育期分别缩短27 d和29 d,大豆和春小麦生育期只缩短13 d和9 d;雨育大豆模拟生物量较当前值平均增幅高达50%,灌溉水稻和雨育玉米生物量较当前值增幅分别为10%和6%左右,而雨育春小麦的情况较复杂,其生物量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干扰;未来气候变化可使研究区域作物固碳能力从3.82 t/hm2提升到4.39 t/hm2。表明:气候变暖使作物生育期缩短;CO2倍增,大豆生产力提高显著,水稻和玉米生产力略有增加,春小麦由于对水分敏感而生产力不稳;当前东北平原农业植被的固碳能力偏弱,未来气候变化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及农业碳汇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农田碳汇管理日益受到学术界与决策界的关注。农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能力的发挥关系到能否降低大气CO2浓度和抑制全球变暖趋势。回顾近10多年来国内外农田碳汇估算模型与应用研究的主要进展,概述了4种代表性农田碳汇估算模型的原理、结构、参数及制备、应用案例和模型检验等技术环节,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尺度农田碳汇估算筛选了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蛎礁是温带河口和滨海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它具有生物生产、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岸侵蚀等重要功能,根据对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该人工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该人工牡蛎礁牡蛎种群的增长迅速,2005年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高,以后各年牡蛎生长过程中存在自疏现象和死亡,总密度下降,但个体增长。牡蛎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2004年至2010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47种,至2010年8月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941ind·m-2和44.51g·m-2。该人工牡蛎礁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通过牡蛎的钙化过程,单位面积年固碳量为2.70kg·m-2,年平均固定碳量达3.33×104t,直接产生的年平均固碳效益达837万元,相当于营造1110hm2热带森林。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株收获法和价值量评估方法,测定新疆塔里木河中游的盐生地、沙地、岩性土地等3种立地条件下柽柳灌丛碳储量及固碳价值,结果表明:(1)沙地柽柳灌丛的碳储量远大于盐生地和岩性土地,3者的碳储量之比为C沙地∶C盐生地∶C岩性土地=9.92∶4.62∶1。(2)沙地、盐生地柽柳灌丛的地上部分碳储量分别是其地下部分碳储量的1.21倍和3.53倍。(3)沙地柽柳灌丛不同器官的固碳量排序为:根枝干,盐生地和岩性土地各器官固碳量排序为:干枝根。(4)塔河流域中游柽柳林固碳价值为39 192.63元/hm2,其中柽柳灌丛固碳价值占80.79%,土壤占19.21%。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云南省森林资源的情况,分析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及对林业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CDM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资源优势,而云南省已列入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发达的低碳旅游业以及政府的重视等使得云南省具有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许多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前期研究促进云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assess the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his mixture. The grain as well as straw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oplar block plantations than in the open (14 to 64% and 13 to 66% grain and straw yield, respectively under one to six year plantation). The annual productivity of poplars was recorded maximum after fourth year and later the annual wood increment decreased (42.4, 39.8 and 35.6 m^3/ha/yr after 4^th, 5^th and 6^th year, respectively). The enrichment of soil through litter and roots enhanced th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soil (0-15 cm) under poplar blocks as compared to open fields with wheat crop only. The carbon storage potential in agroforestry system was recorded very high in comparison to sole crop. The carbon storage in agroforestry system increased with the age of the plantation and the major contribution came from the timber, roots and litter (37.30 mg/ha after six years). However, wheat crop yield decreased under poplar but this may be compensated by the poplar trees in terms of biomass, economic returns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9.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in South China, where there is a high capacity of carbon(C), and the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greatly,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area in the world,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atmospheric CO_2. To better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reclamation systems in orchards converted from grasslands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we investigate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d stable C isotope(δ~(13)C)composition in three nectarine orchards at Yuchi Experimental Station in South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sloping clean tillage orchard and terraced clean tillage orchard, SOC content in the terraced orchard with grass cover was increased by 14.90% to 38.49%, and 7.40% to 15.33%,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14 years after orchard establishmen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sources influenced both δ~(13)C distribution with depth and carbon replacement. SOC turnover of the upper soil layer in the terraced orchard with grass cover(a mean 63.05% of replacement in the 20 cm after 14 years) was 1.59 and 1.41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loping clean tillage orchard and terraced clean tillage orchard under subtropical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The equilibrium valu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three treatments ranged from 16.067 to 25.608 g/kg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equilibrium valu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surface layer under grass cover was 54.801 t/hm~2,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was 24.695 1 t/hm~2.  相似文献   

20.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