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及生存质量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20例,采用常规高血压治疗及护理;干预组102例,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及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治疗依从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干预前生存质量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控制血压水平,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行为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按联合化疗方案进行全身化疗治疗,并发放常规的肺癌宣传教育手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行为干预,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希望水平T、P方面以及希望总体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行为干预能增加肺癌化疗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减少其消极应对方式,并能明显改善其希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随访与评估门诊结合在社区糖尿病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实行门诊就医干预治疗与社区医师随访相结合的模式,对比患者门诊干预治疗及随访前与1年后患者各项指标对比。结果实行社区随访与评估门诊结合规范化管理后,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比规范化管理之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遵医配合行为明显改善,规范管理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均较规范化管理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社区随访与评估门诊相结合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各方面(病情理解程度、遵医行为、身体指标)都有显著地改善,提高了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水平,对社区糖尿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月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1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分层随访模式护理,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分析患者血压达标率、知识知晓率、行为方式改善率和规律服药率及干预前后血压、可控性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干预组血压达标率、知识知晓率、行为方式改善率和规律服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血压、可控性危险因素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随访模式可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率,改善不良生活行为和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真  盛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5):763-764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状况及通过心理干预对亲属心理健康的效果.方法 对首发患者亲属在入院时和心理干预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评分和国内常模比较,了解患者亲属心理状况和心理干预效果.结果 患者亲属在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的因子评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患者亲属SCL-90各因子评分均有下降,其中抑郁、焦虑、恐怖因子评分同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程度较低,通过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脑栓塞并发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依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脑栓塞并发老年痴呆患者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40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干预,研究过程中统计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患者精神状态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前MMSE、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实验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脑栓塞并发老年痴呆患者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专业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一组为观察组,给与专业护理干预;另一组为常规组,给与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专业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常规组有明显提高、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63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家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35.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实施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和家庭生活意外发生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对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肿瘤内科确诊的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共80例,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率、痰菌转阴率及肿瘤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半年时SF-60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六味地黄丸及奥氮平对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8月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氮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的为8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BEHAVE-AD评分均有明显降低,MMSE评分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奥氮平和六味地黄丸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治疗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临床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纯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12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124例正常人的亲属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应对方式问卷中,积极应付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消极应付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和敌对因子与积极应付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消极应付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多采用消极应付的方式,而较少采用积极应付的方式,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加兰他敏胶囊治疗老年性痴呆和单纯性记忆障碍的疗效。方法:42 例老年性痴呆和32 例单纯性记忆障碍病人入组,其中37 例( 男性22例,女性15 例,年龄63 a ±s 8 a) 用加兰他敏胶囊10 m g ,po ,qid ,另37 例( 男性22 例,女性15 例,年龄65 a ±7 a) 用吡拉西坦胶囊800 m g ,po ,tid ,疗程均为8 w k 。结果:加兰他敏组总有效率70 % ,吡拉西坦组为40 % ( P< 0 .01) ,加兰他敏组痴呆病人日 常生活功能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 0 .01) ,该药不良反应轻。结论:加兰他敏胶囊治疗老年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Plasma cortisol levels and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thyroid hormone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type (n = 10), vascular type (n = 10) or mixed type (n = 10) senile dementi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demented senile controls (n = 10). Plasma cortisol levels at 8:00 a.m. in Alzheimer's type dementia and mixed type dementia were 17.3 +/- 4.3 micrograms/dl (mean +/- SD) and 15.6 +/- 2.3 micrograms/dl,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less than 0.005 and p less than 0.01) than those found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12.0 +/- 3.1 micrograms/dl). Plasma cortisol levels in vascular-type dementia (14.4 +/- 6.3 micrograms/dl)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s. Plasma ACTH in 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was lower, but not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In three subgroups of senile dementia and normal controls, plasma cortisol levels inversely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egree of cognitive function. Plasma levels in TSH-thyroid system and blood pressure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ree types of senile dementia.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accompanies relatively and primarily high plasma cortisol levels and this may associate with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Alzheimer's type senile dementia.  相似文献   

14.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dementia is difficult with the drugs used formerly. The effects of a new anxiolytic drug, tandospirone, were investigated on depression symptoms in nine senile patients with dementia using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items. Tandospirone improved the symptoms, especially the depressive mood, agitation and anxiety, although a slight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The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study may suggest that tandospirone is a useful and comparatively safe drug for depression symptoms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dement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实践探讨老年痴呆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就诊于本院综合科,并且患有老年痴呆的患者112例,总结护理经验及体会。结果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到100%。结论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应采取积极的科学护理方法,从而达到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金刚联合尼莫地平对高龄老年中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高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分数介于7至20之间,随机分为3个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的评分并比较三组的评分结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单用美金刚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为(18.7±4.5)分,ADL评分为(30.7±11.5)分,较对照组[分别为(15.9±4.6)分和(34.9±11.8)分]有显著改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MMSE评分为(21.2±3.9)分,ADL评分为(26.5±10.6)分,较单用美金刚治疗组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金刚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中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效果更好,并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熊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194-196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对方式和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6个月的系统化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面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回避评分、屈服评分明显降低(P<0.01);而且干预后观察组的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评分、采取积极的行动评分和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评分等希望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减少其消极应对方式,同时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8.
石文娟  徐莉 《安徽医药》2018,22(11):2209-2212
目的 调查鼻咽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状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120例住院鼻咽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平均得分(59.44±17.98)分,患者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平均得分为(50.59±4.64)分。家庭月收入、临床病理分期、肿瘤是否转移和屈服应对方式是影响放疗鼻咽癌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患者正面应对方式与总体健康状况、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呈正相关(P<0.05),回避应对方式与情感功能呈正相关(P<0.05),屈服应对方式与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鼻咽癌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多数患者采用正面应对方式,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与正面、回避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屈服应对方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未确诊乳腺肿瘤患者焦虑程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焦虑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我院378例门诊未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未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的焦虑程度高于国内正常人常模(t=30.41,P〈0.01);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两种应对方式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文化程度和各种职业乳腺肿瘤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及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评分均有差别;积极应对与未确诊乳腺肿瘤患者的焦虑程度呈负相关(t=31.48,P〈0.01),消极应对与患者家属的焦虑程度呈正相关(t=20.11,P〈0.01)。结论未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正常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其焦虑程度越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其焦虑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0.
石杉碱甲治疗老年期记忆障碍的药物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