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大量无法满足人群交往的基本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交往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构建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在鼓励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群不同交往需求特征,进而探讨公共空间中人群的交往行为及场所,并确定了基于不同需求行为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要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交往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城市住区空间构建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鼓励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令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而这种面对面的交往活动,对于促进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的住区环境,是居民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空间。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旧住宅区经过居民长时间的使用,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老化都给旧住区公共交往空间造成了很大的缺失。以促进人群交往为目标的旧住宅区整治与更新满足了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需要,适应当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要求。文章依托"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村片区综合整治工程方案设计"项目研究,通过剖析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以及绿化景观等方面,浅析城市旧住区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的重塑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辨析了商圈、商业中心、游憩商业区的概念范畴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商圈中的人群需求、空间结构、微观设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解析出构建多样化城市商圈的要素特征。对商圈的人群分类主要分析了商务功能需求、市民日常需求和细分年龄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对商圈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从商业消费空间、综合交通空间、活力交往空间、文化集散空间和绿色景观空间等五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各类型空间中促进多元融合的空间设施。  相似文献   

4.
张京祥  唐爽  何鹤鸣 《城市规划》2021,45(1):9-19,29
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生长、利用的基本逻辑.面对创新型经济形态的新需求及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逻辑,通过空间供给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来促进创新活动与功能的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本文解析了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新人才三类创新要素对城市空间的新需求特征,进而结合近年来的典型地方实践探索,提出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探索适应创新不确定性的分层控规体系,鼓励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完善吸引创新项目的土地精准供给方式,支持促进持续创新的存量空间盘活方式,建构促进创新交往的共享空间营建方式,为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及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开展经常性户外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剧增,城市生活逐渐向快节奏,简单化转变,城市问题逐渐暴露,城市活力丧失,人际关系冷漠。文章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来达到增强空间活力,吸引人群活动,促进人群交往,丰富城市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璐  刘威  祝莹 《城市规划》2016,(Z1):89-93
通过对新疆兵团第九师拟建小白杨市核心区控规方法的研究,针对边疆新城规划的特点与突出问题,在空间结构建立、用地布局深化、服务功能发展、特色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探讨了塑造边疆新城特色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促进边疆新城的合理建设和持续发展,使规划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城市空间更能体现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针对上海市杨浦区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城区"的规划建设,从"非正式交往场所"的视角,结合杨浦区创新型产业高度集聚的"同济联合广场"案例实地调查和问卷访谈。提出应重视非正式交往场所的社会功能,多层次建构创新型城市非正式交往场所的空间系统,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提升创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紧凑城市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为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产生活场所的规划理论。特别是在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创新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与功能组织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也成为业界持续探讨和关注的话题。基于深圳市高新区紧凑型城市创新空间的需求,在创新空间用地紧约束条件下,提出了适应高科技人群生产与生活的立体化空间创新模式,主要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使用以增加城市活力,大疏大密的组群形态促进大型公园开放空间与密集开发地块形成互补协同,多层级公共空间体系促进形成适合多场景的交往平台,新型城市营建模式促进增强人性化设计等四个方面的手段和设计策略,创造出具有城市活力、高效利用土地、适宜创新人群高品质生产与生活的新型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9.
浅议我国城市支路网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冰 《规划师》2009,25(6):16-20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支路网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支路网规划,有效地组织和利用支路空间,充分发挥支路的功能,道路规划应理顺支路等级细分体系、对支路网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全面改善支路空间设计方法和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邱枫  陈芳 《华中建筑》2006,24(12):127-129
针对我国大中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本文提出应该充分挖掘城市现有支路网的交通潜力,明确干道和支路的分工,从城市整体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和生活运行的要求出发,完善支路网的结构、确定合理的密度.并通过整合支路周边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使其成为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城市街道生活的重要场所.实现生活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于洋  魏哲  赵博 《室内设计》2018,(3):61-68
我国一部分早期开发的资源型城市 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期,主城区内部失去功能 价值的铁路线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如何优 化主城区铁路沿线用地和交通也成为转型发 展的重要命题。从用地形态与类型、道路网 衔接、交通出入口开设等方面分析了铁路对 沿线空间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 并以黄石市主城区汉冶萍铁路磁湖南岸段为 例,运用策略提出选择性拆除与保留、整合用 地与规整形态、提高道路网衔接度、功能更 新与空间再造等优化措施,促进主城区铁路 沿线用地与交通优化及城市工业历史遗产保 护,以此作为带动资源型城市整体空间修补与 转型发展的触媒,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重庆主城赖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本文以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维系中心区持续繁荣为出发点,针对主城各中心区的相同或不同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模式、道路基础设施、交通需求管理、智能交通技术、交通参与者六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得最具活力却拥挤的城市中心区亟需扩张。城市中心广场逐渐向下发展,而地下空间早期粗放型开发模式导致城市中心广场上下割裂。出入口空间在其中承担沟通上下的重要作用,且目前仍存在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以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行为活动为导向,总结不同类型地下街出入口空间的上下联动行为需求及现状问题,从形态组织、文化功能、通行效率、安全可达四个方面提出城市中心广场地下街出入口空间上下联动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何宁  孙俊 《规划师》2005,21(8):10-13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小汽车交通(个体交通)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交通结构的合理化,并为私人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城市空间。对中国的大城市来说,要突出强调的是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布局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路网布局框架和等级结构,道路功能定位必须与沿线土地使用性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交通问题也日趋严重,交通拥堵已然成为制约大中城市发展的"瓶颈"。新数据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城市交通特征信息来分析交通拥堵特征。研究采集连续一周的实时路况数据,通过ArcGIS操作平台对苏州古城区范围内的常发性交通拥堵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交通拥堵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时间上,苏州古城区工作日和休息日均有两个出行高峰,但高峰时间段和峰值有所差异;工作日路况拥堵变化程度较大,潮汐现象更为明显;空间上,交通拥堵呈现"点、线"并存的特征,并有向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面"拥堵的趋势。研究表明,常发性拥堵时空分布规律与交通供需矛盾、职住分离、路网结构、用地布局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理想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薇  刘红红 《新建筑》2006,(4):111-114
基于现代城市道路的功能和景观属性的变化趋势,提出了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建构目标。指出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的建构必须从人行景观与车行景观、生活景观与交通景观、线性景观与网络景观、平面景观与空间景观、物态景观与生态景观以及物质景观与人文景观等多组城市道路景观功能与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协同处理角度进行,以此有效促进城市道路景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existing studies concerning walkability mainly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at could encourage walking. However, few discussions have been reported regar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eet environment on walking experiences. In this study, a walk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was proposed, involving the nine indexes of crossing facilities, street planting, building aspect ratio, street furniture, isolation for non-motor vehicles, width of the sidewalk, illegal parking, sidewalk disrepair, and bike-exclusive lanes.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12740 city streets in 71 urban vitality centres of 50 typical Chinese cities by combining street images and virtual audits. In additi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causes, and strategies behind the scores were analyz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revealing problems of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in Chinese cities. Research conclusions provide suggestions to refin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non-motorized traffic systems in cities.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8):5-9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机动化水平低、城市开发强度高等困境。应确定合理的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从“区域”入手整合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体化的关系,从“结构”入手形成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控制”入手实行用地分区与交通需求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