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ACG)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对80例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其中室间隔缺损24例、动脉导管未闭50例、肺动脉狭窄6例。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测量缺损和狭窄处直径;术中进行心血管造影监测封堵器/球囊是否安放到位。术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有无残余分流。结果采用ACG和CDFI测量得到的病变直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术中根据造影显示调整封堵器/球囊位置,24小时后所有患者都不存在残余分流。结论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一样能准确测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变处直径,并能指导封堵器/球囊的安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介入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邹秋果  朱才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965-966,968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年10月~2009年4月之间共38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在经微创介入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1年等4个时间段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来评价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3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1年复查封堵术疗效良好。[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微创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引导、术后疗效评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的镶嵌技术封堵进行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及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成人患者,术中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外科矫治术的镶嵌治疗;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的镶嵌治疗。结果 7例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分别放置一个封堵伞或弹簧圈后使残余分流消失,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先放置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7 d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疗效满意。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即刻行外科手术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敏感、方便,可实时指导先心病镶嵌治疗,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术后即刻评价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在先心病镶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56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6例患者操作顺利,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返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术后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便、封闭完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84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对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VSD和PDA患者进行超声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实践证明,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在术前病理选择和术后效果评估中优势明显,心血管造影早病变直径测量以及封堵器选择中优势明显,两者联合应用价值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儿童心血管介入诊疗中X射线辐射剂量的统计与分析,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低剂量技术在儿童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岁以下300例患者,3种常见的儿童介入操作的近两年的患者辐射水平与两年前相同操作患者辐射水平的技术分析。其中,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6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90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者150例。采用DSA机自动调节曝光条件,对入射有效剂量(ED)、剂量面积乘积(DAP)以及透视时间(F)进行测定。结果:两组结果在透视时间、入射ED存在显著性差异。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患儿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入射ED与透视时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不同心血管介入操作的DAP存在显著性差异,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DAP仍较大。结论:低剂量技术有效减少了儿童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心感染性内膜炎的超声特征性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心感染性内膜炎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探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以及赘生物的附着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活动度及瓣膜功能。结果超声检查发现13例瓣膜均有赘生物形成,其中11例三尖瓣及6例肺动脉瓣形成赘生物,赘生物最小直径为3.5mm,最大直径为43mm。结论超声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心感染性内膜炎声像图比较直观,能探测到室间隔缺损及瓣膜赘生物,能够明确诊断,为指导临床处理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台州市立医院听诊发现杂音的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心脏腔室内径、左右室壁厚度、主动脉窦部及肺动脉主干内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观察组新生儿中的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效果,比较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与对照组的心房、室各测量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共检出27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占67.50%。其中房间隔缺损10例,占37.04%;室间隔缺损5例,占18.52%;动脉导管未闭6例,占22.22%;肺动脉狭窄2例,占5.41%;法洛四联症2例,占5.41%;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占3.70%;房室间隔缺损1例,占3.70%。房间隔缺损的10例新生儿右心房、室各内径与肺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室间隔缺损的5例新生儿左心房、室各内径与肺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动脉导管未闭的6例新生儿左心房、室各内径(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长径、左心房短径)、右心室前壁厚度与肺动脉主干内径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腔室和大动脉内径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日,山东省立医院小儿科使用非手术方法,为一名患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3岁儿童施行了经导管弹簧圈封堵术,这项新的介入疗法获得圆满成功,使患儿免除了开刀之苦和手术中的风险。患儿术后感觉良好,第二天就下地正常活动。经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阻塞效果...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畸形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畸形漏诊的原因,探讨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4 391例经产前超声检查(包括彩超和黑白超)的胎儿资料。中晚孕期超声检查胎儿心脏采用"三切面法"即四腔心切面和左、右室流出道切面,晚孕期黑白超声仅观察四腔心切面。对超声检查发现可疑心脏异常的胎儿再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发现产前漏诊胎儿心脏畸形50例,占受检胎儿的1.13‰。其中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11例(占0.25‰);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39例(占0.88‰)。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64±1.42)mm(1.6~6.7 mm),房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40±1.39)mm(2~7 mm)。结论:适宜的检查时间、获取标准的检查切面、仔细辨识图像特征、熟悉病变特点有助于减少漏诊。但由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本身的复杂性和超声检查存在的局限性,不可能在产前检出所有的心脏畸形,应向孕妇及家属说明。  相似文献   

12.
卢鹏程 《中国校医》2010,24(10):744-744
目的了解新生儿心脏彩超的特征、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有心脏杂音以及不明原因紫绀等可疑先天性心脏病病例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本组64例患儿卵园孔未闭20例(32%),动脉导管未闭18例(28%),室间隔缺损13例(21%),房间隔缺损13例(21%);3个月随访复查25例自然愈合,6个月复查15例自然愈合。结论卵圆孔和动脉导管未闭在新生儿期最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成为最多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3.
评价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应用国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关闭小儿继发性中央型ASD的临床疗效。应用深圳市先健科技生产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继发孔中央型ASD12例,经胸心脏彩超及导管球囊测量均适合封堵闭。患者经临床、X线平片及经胸超声检查诊断为ASD。术前所有患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经胸心脏超声显示房间隔缺损直径7~32(平均15.2)min,根据球囊最大伸展直径选择≥1~2mm型号的ASD封堵器,在X线透视及床边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关闭ASD,记录术中、术后各相关检查指标,术后1d、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表明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小儿继发孔AS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全麻插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先心病介入治疗全麻插管125例患儿,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4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30例。结果麻醉成功率100%,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有效的监测和正确的麻醉管理是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成年人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价值.方法 旧顾性分析继发孔型ASD行封堵术的患者20例,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TEE检查,比较两种超声方法测得的缺损大小与导管测量值的相关性.结果 2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 .封堵器直径16~38mm,平均(30.90±6.73)mm.TEE测得的ASD最大直径大于TFE测量结果(2.10±2.01)mm(P<0.01).封堵器的型号与TEE和TTE测量的ASD最大直径直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和0.833(P<0.01).对ASD边缘较软、较薄者,TEE设为无效边缘,所测缺损孔直径更接近封堵器直径.结论 TEE对拟行封堵治疗的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术前筛选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患儿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2%,1例(2.8%)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5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VSD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5%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35%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流量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VS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华 《医疗装备》2010,23(7):84-85
先天性心脏病是在胚胎发育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组出生缺陷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为0.8%~1.2%,其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对本病的治疗已从外科修补方法逐步转为采用介入封堵。此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患儿痛苦少,损伤少,不留瘢痕,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经临床使用疗效满意,得到越来越多患儿家长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随机抽选出67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且对入选的67例患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临床检查。结果本研究67例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49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构成比为73.13%。其中,15例动脉导管未闭(30.61%),3例法洛四联症(6.12%),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4.08%),9例房间隔缺损(18.37%),19例室间隔缺损(38.78%),1心内膜垫缺损(2.04%)。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检查,其操作便捷,无创伤性,有利于在清晰反映患儿机体疾病情况的同时为患儿的后续林城诊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分析超声心动图应用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所取取得的诊断效果,探究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80例纳入本次研究范围之内,两组在入院之后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检查,超声心动图为第二组,螺旋CT设为第一组,对第一组和第二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两组的心外畸形检出率分析之中,第二组在本次研究中其心外畸形检出率和第一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组别对比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心内畸形检出率分析之中,第二组在本次研究中心内检出率明显优于第一组,组别对比间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心内畸形中房间隔缺损共23例,31例室间隔缺损,右位心患儿共5例,心外畸形中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闭锁各5例,左心室双出口共4例,3例患儿为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侧支血管形成1例。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可准确完成心内畸形的诊断,在心外畸形诊断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作为新生儿出生后体检必选检查项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O.7%~1.0%,估计我国每年有10万~15万各种类型的先心病患儿出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心病,部分患者可经导管封堵术治愈。本文旨在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对先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